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白起为什么要坑杀赵国40万降兵

白起是秦国的优秀将领,因为战功卓著,一生大小战役从无败绩,被封为武安侯。在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最杰出的兵家代表人物,只是因为没有留下后世兵法战略相关的书籍,所以在兵家之中排名不及孙子和吴起,但是进入前三甲还是可以的,因为长平之战坑杀战国降兵4

白起是秦国的优秀将领,因为战功卓著,一生大小战役从无败绩,被封为武安侯。在战国时期可以称之为最杰出的兵家代表人物,只是因为没有留下后世兵法战略相关的书籍,所以在兵家之中排名不及孙子和吴起,但是进入前三甲还是可以的,因为长平之战坑杀战国降兵40万,所以被称之为杀神。

赵国是当时可以和秦国一争高下的国家,双方在长平之战都投入了全国的资源,本来赵国想速战速决,最后却成为了一场消耗战,赵国几乎断粮,无奈只能选择速战速决。赵国换下老将廉颇,让赵括担任主帅,而秦国同时也更换了主帅,杀神白起秘密上任。

赵国急于速战,赵括率领人马进攻,秦国早有预谋,佯装败退,将赵军引入设定的围歼地点,赵军陷入被动。而同时秦军进行合围,并断其粮道,将赵军陷入困境无法突围,同时赵括没有第一时间突围,失去了突围成功的时机,最后多次突围失败,赵括战死。而赵军没有粮食,且主帅已死,最后被迫投降。

而白起也是干脆,直接将投降的赵军全部坑杀,不过放走了240人,当然放走的人不是因为仁慈,而是让其回到赵国,将这里的事情透露出去,让赵国心生忌惮,扰乱赵国。但是白起将人全部坑杀绝对不是这么简单。

其实白起坑杀赵国降兵也是无奈之举,当时人数众多,号称有40万人。这些人如果收编到秦军,但是没有那么多粮食,毕竟打了多年的长平之战,秦国也是倾国之力才得以胜利,当时粮食是不够的,但是如果不给降兵粮食,对方又不能服从,很可能在背后袭击秦军,所以必须要坑杀掉。

另外如果将降兵放走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放走后将来还是要在战场上相遇,在当时灭国战争下,早晚都得打,为了避免隐患,也需要全部坑杀。而且当时白起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赵国,还要继续作战,虽然秦王最后没同意继续进攻,但是白起是这样打算的。

当然很多人都认为白起过于残忍,但是当时毕竟是你死我亡的年代,秦国进行的也是灭国战争,将来是要将东方六国全部灭掉,对于如此精锐之师,既然不能及时的收编,所以不留隐患的坑杀,对于当时情况也是说的过去的,但是毕竟是降兵,所以白起也一直被一些人诟病。

白起坑杀赵军的原因探析

在战国后期,天下强国只剩下秦国和赵国。其中,因为韩国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立志统一的秦国决定对赵国发动战争,目的是为了实现夺取上党、削弱赵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严格意义的上的长平之战,一共持续了三年时间。其中,秦国和赵国光对峙就对峙了两年半。而且,如果不是赵国国君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坚守不出的廉颇的话,这场对峙还有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至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对峙,则是因为两国国家的实力相差不大,稍微不慎的话,就不仅仅是一个长平、上党等部分地区的得失,而是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由此,在整体实力不如秦国的基础上,廉颇自然会采取守势。但是,在赵括走马上任后,赵国最终走向了深渊。那么,在长平之战中,白起所说的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士兵,是真的吗?

在笔者看来,考虑到长平之战历经三载,所以,一种可能性就是:赵国确实在三年的时间里一共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士兵不仅指前线的作战部队,也包括了后勤补给等辅助军种。换而言之,白起没有一次性坑杀了四十万多的赵国士兵。当然,自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没有恢复国力,这倒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为什么在史料中会流传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卒的说法呢?

笔者认为其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作为和李牧、廉颇、王翦并列的四大名将,白起非常擅长打心理战。而且,在古代兵法中,也特别强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结合白起的过往带兵指挥经历,可以发现白起的作战风格就是一步一步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并赢得了让敌方胆寒的“人屠”名号。放到长平之战中,也许白起每次战斗也就坑杀了五六万的赵军,但是经过了三年的累计,加上各类其他因素造成的敌军死亡,再包括最后俘虏的赵军,总数可能达到了四十万。而白起简单的说自己坑杀了四十万大军,也是希望震慑东方六国。

另一方面,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按照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而且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行为,无疑激起了儒家的报复心理。其中,作为儒家一派的史家,自然也加入到抹黑秦国的阵营中。由此,作为秦国的重要将领,用“白起坑杀40万赵军”来渲染残暴无道的秦国,无疑会激起广大人民的同仇敌忾。

总而言之,对于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总共损失的军队在四十万人数,而白起一共杀得的赵军自然无法等同这个数目。毕竟在那个生产力较低的战国时期。饿死、累死、病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军队的大范围减员。由此,估计白起至多坑杀了20万的赵军,而且不是一次性坑杀的。

白起坑杀赵军的原因探析

导读:白起作为一代名将,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在长平之战之前,他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常胜将军了,如果得知是他领军的话,赵王恐怕也不会起用赵括这样的年轻人。笔者认为,当时的白起已经是一代名将,不仅为秦国重视,而且也为战国其它国家重视,否则长平之战秦军也就不用秘密阵前换将了。赵括统兵留下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但其实其军事素养还是不错的,要不赵王也不会青睐有加,但其用兵存在明显的缺限,即没有实战经验而且刚愎自用。当时战国中唯一可与强大的秦抗衡的,也就是实现了胡服骑射,以轻骑兵为主力的赵国军队,秦军虽然占了上风,但每次战争后,赵国均能迅速恢复实力,令秦军头疼不已。而导致白起下狠手的最直接原因,是赵军的反复无常,降了再叛。而在两国交战的长达百年的历史里,赵国臣民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强,所以秦军尽管多次战胜赵军,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赵军的作战实力,消除帝国的心腹之患。所以白起作为秦军中的名将,权衡利弊,最后还是下了杀手。从此赵军不复为强军,也由此典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武力基础。但他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的后果,将激起敌军的强烈反抗,势必难以再降,会与秦军死战到底。所以他拒绝了秦王要求他统兵灭战的命令,不惜以身家性命为代价维护自己百战百胜的荣誉。秦王杀了白起,强行攻打违约的赵国,而其它国家也看明白了局势,长平之战后,各国迅速增援赵国,使秦国不得不撤邯郸之围。

如果仅仅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白起的做法是正确的,从此以后,秦军成为纵横天下难以对抗的无敌之师。而且通过这一次杀降,秦军也起到了立威的作用,因为自己杀降所以也不幻想受到对手的优待,秦军的作战异常勇敢。虽然后来发生过李信伐楚失利的战事,但秦军并未受到严重损失,充其量是轻敌而使用兵力不足,造成了一时的被动,不得不退兵而已。

后人常用起翦颇牧来称战国后期这几位名将,白起排名第一是对其军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但说到其名誉则因为杀降而被世人所不齿。但这就是名将,一切以军事利益为出发点,兵合于利则行,甚至不惜身背万古骂名。与白起之死有得一比的就是赵国李牧的死了,同样都是死在自己的国君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