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八阿哥胤禩是因太优秀而触怒了康熙吗?

一直以来,不论是影视剧还是人们的日常闲聊,八爷胤禩都是位德才兼备的贤王。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甚至觉得胤禩优于胤禛 ,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如果真这样,康熙为何要打击他?是因为太优秀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中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

一直以来,不论是影视剧还是人们的日常闲聊,八爷胤禩都是位德才兼备的贤王。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甚至觉得胤禩优于胤禛 ,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如果真这样,康熙为何要打击他?是因为太优秀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中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胤禩的确很优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天资过人;二是努力上进;三是德才兼备。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一一证实。

经常听过这么一句话“最害怕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胤禩就属于这类人。他从小天赋异禀,自幼除字写得差一点儿,其余各方面均在诸位阿哥之上。有一次康熙为了解阿哥们的学习情况,采取了突击考核。当时胤禩方满六岁,但考核中数他背得最纯熟舒徐。而他在骑射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他13岁就能替康熙试马(贡马)。大家可别小瞧这项任务,若想辨别出马的好坏,没有精湛的骑术,恐怕无法胜任。因为好马基本与汗血宝马那般刚烈,想要驯服它必须有真本事。

此外,康熙在第二次亲征巡猎时,曾于上谕中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同打猎,虽然年纪最小,但他射中的猎物几乎与年长阿哥相当。以上事例皆发生在胤禩年幼时期,这足矣说明他天资过人,但这些事也并非光有天资就能办成,还需经过高强度大量的练习。

其次胤禩性情温和,为人处世既细致入微,灵活变通。既不拘泥规矩与身份,又不逾越礼仪与法度。故而广结善缘,令人信服。他不但在众兄弟中与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交情非寻常,就连一心想当太子的大阿哥胤禔也对他甘拜下风,而且众多贵族朝臣多次在康熙面前赞赏他,甚至于太子被废后一度举荐他。另外他的好口碑不仅盛行于同宗贵胄,还流传于江南文人之中。

当然,他的好人缘并非只是德行使然,才干也是众人皆知。起初康熙对他不甚欢喜,经常将种种事务交由他,而他次次都处理得相当稳妥,故而得到不少朝内大臣的肯定。康熙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曾赞扬他不务矜夸,聪明能干,有德有才。甚至雍正帝也曾坦言“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与之相当。”他凭借自己的德才成了最年轻的贝勒。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胤禩因人缘太好,被康熙界定为结党营私、觊觎皇位。这首见于太子初次被废,大阿哥蠢蠢欲动被斥责后举荐胤禩为新太子。而此番言论使康熙以为胤禩有夺嫡之心,于是革了他贝勒的爵位。其中十四阿哥为他求情,险些丢了性命。而后众多大臣又举荐他为储君,这更使康熙反感。所以即使后来康熙复了他的贝勒之位,但心中却有了裂缝。而后这道裂缝又被“一只老鹰”给撕开了。

当年胤禩同康熙前往热河巡视,途中恰逢生母祭日,未向康熙请安就自行前去祭奠,只派太监向康熙说明缘由。这原本没任何毛病,但坏就坏在他托太监送信的那只老鹰竟奄奄一息。这不禁令康熙误认为这是胤禩对他的诅咒,于是怒斥道:“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自此他们父子离心,直到康熙驾崩。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贤王也不会是凭空塑造的,但他是哪一个历史人物的化身呢?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宋王率郡主柴媚春往边关射猎,辽将巴若闻报,袭击,挑宋王落马,并擒柴郡主回国,适杨延昭返家探母,路经潼台,救宋王,并将柴郡主救回;大臣傅丁奎亦至,宋王误认丁奎为救己之将,乃将郡主许婚。而郡主慕延昭英俊,赠诗寄意,并赠以珍珠衫。延昭回京,谒八贤王求教,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即奏知宋王,宋王问延昭姓名,始知误会,郡主乃向宋王力证救驾者为杨延昭,并请在金殿辨明真假。杨继业、傅龙各率子上殿,吕蒙正令延昭及傅丁奎当面奏明救驾经过,真假立判。宋王宣称:先王遗训,获取得郡主珍珠衫者为郡马,延昭立献珠衫,乃与郡主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