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康熙与佟国维之间的巅峰对决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建立之初并不是把满族之外的贤臣良将一味都排斥在外,以顺治为例,据《清史列传》中的《贰臣传》记载,在明朝灭亡之后归顺清朝的旧臣除了大家熟知的吴三桂、尚可喜,钱谦益等军事统帅或文人之外,还有多达130个前朝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建立之初并不是把满族之外的贤臣良将一味都排斥在外,以顺治为例,据《清史列传》中的《贰臣传》记载,在明朝灭亡之后归顺清朝的旧臣除了大家熟知的吴三桂、尚可喜,钱谦益等军事统帅或文人之外,还有多达130个前朝遗臣归附清朝,而且许多人在顺治时期还受到重用,如龚鼎孽曾在顺治朝任刑部侍郎,此人在康熙时仍被重用兵部尚书等职务,钱谦益也曾任礼部侍郎。

但是这种情况在顺治之后越来越少了,纵观之后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真正被皇帝委以重任的多是出身满族的皇亲国戚,如康熙时的三大重臣明珠,索额图,佟国维都是康熙的直系亲属,雍正重用的十三阿哥胤祥和他有浓厚的兄弟之情,隆科多为其舅父,年羹尧更是雍正的内兄弟。乾隆帝重用的高恒,傅恒,高斌,前两个人是乾隆内弟,高斌是他的岳父。这种在官员任命上首选满族贵族的做法在清前期表现的最为显著,但这不等于贵为皇亲国戚就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反而是很少有人能有始有终。

“相国”纳兰明珠的晚节失势

以康熙朝重用的三大外戚明珠,索额图,佟国维为例,也只有佟国维得以善终,究其原因,皇族亲戚并不是他们明哲保身的护身符,在其位谋其政而且守住底线不僭越才是能够善终的本分。《清史稿》中对明珠的官宦一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总结,其中记载:

“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

在康熙朝能够权倾朝野的明珠,以侍卫出道,起初在内务府任职,随之先后担任弘文院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充分展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其中真正奠定他在康熙朝中地位的是在撤除三藩中的主张,当时康熙认为任由三藩发展壮大是养虎为患,但是以大学士索额图为代表的大臣们却反对撤藩,争议不断,明珠却旗帜鲜明的站在坚决撤藩的立场上,最终撤除三藩之后,明珠也借此成为康熙非常倚重的朝臣之一。

明珠另一个大的作为是在收复台湾时的贡献,1681年,姚启圣主张借郑经离世之后的混乱局面收复台湾,当时力主出兵的还是明珠,重用善于海战的施琅。之后又和施琅一起坚持固守住台湾的建议,设立台湾府,归入朝廷直接管辖。此外在雅克萨战斗中也立下辉煌战功,最终赶走了俄军。

导致他晚节不保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他在得宠之后,忘记本分,大肆贪污受贿买卖官爵,与索额图一党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终被弹劾倒台,虽然借助平定葛尔丹的机会又被复职,但是直到离世都没有再被康熙重用。

成为“本朝第一罪人”的索额图

从出身上讲,索额图比纳兰明珠更加“根正苗红”,身为满族最正统的正黄旗人,又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之一的索尼之子,受益于其父在朝中的地位和皇族的亲戚关系,索额图在康熙主政不久就世袭一等公,仕途之路不可限量。时势造英雄,有才之人有时候没有机会的话,同样有可能一辈子都籍籍无名。而索额图刚入朝廷不久就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的另一个权臣鳌拜欺负康熙年幼,在朝中专权跋扈,朝野上下也基本被他完全把控了。在借机突袭抓捕鳌拜的过程中,已经对鳌拜不满的索额图是主要参与者,之后康熙通过严惩鳌拜党羽才真正掌握了朝廷的控制权,索额图也因此升任大学士,时间长达10年之久。

索额图在这十年间也有一些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在和俄国因边界问题产生的数次交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直接功臣,既巩固了边疆又有效的遏制了沙俄的侵略活动。此后在数次随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战争中虽有瑕疵,总体上还是功大于过的。

索额图最后身败名裂既有他在朝中和明珠互相倾轧导致朝廷失控,最关键的其实是他参与太子争位的活动。在平定葛尔丹之后的第4年,索额图就已经以年龄大为由请辞远离了朝堂,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被自己一手提拔的高士奇背叛告发,只是康熙有意搁置没有处理罢了,待到康熙最不能容忍的太子结党发生之后,太子被废,,索额图作为太子党背后的幕后推手自然是不会被放过的。

之后索额图的同党被严惩,后代也多被革职流放,二儿子直接别处死,在康熙倚重的权臣之中,说索额图的下场是最惨烈的,也丝毫不为过,死后还被康熙认定为“本朝第一罪人”。

得以善终的佟国维

和明珠、索额图相比,佟国维的表现不是特别抢眼,这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很相似,索额图和明珠占据了康熙朝中权臣斗争的大部分戏份,佟国维貌似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实则不然,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父还是其岳丈,和康熙的亲戚关系一点也不比明珠和索额图弱,仕途也是一马平川的顺畅,顺治时佟国维为朝廷一等侍卫,康熙九年任内阁大臣,开始接触朝政。

之后在朝廷平定三藩之乱时,在京城把意欲何吴三桂进行里应外合的吴应熊一伙一网打尽,在讨伐葛尔丹的西征中也屡有战绩。这些和索额图在与沙俄战争及谈判过程中的作用相比显得不是很突出,和明珠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的作用更是不能相提并论,但是也许正是这种状况,决定了佟国维在康熙时期的存在感不是很强,同时也使得他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拥有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权利,为他在之后的出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康熙晚年的皇子夺位争斗中,佟国维也曾参与其中,当时已经辞官卸任的他却主张立八阿哥胤禩为皇太子,这种不在其位,却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意欲参政的行为被康熙当朝怒斥,佟国维自己深知参与太子之争的后果,主动请罪。被康熙以“安抚群臣”之名免去了诛杀之罪,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佟国维在康熙的授意下,亲自配合康熙把他自己扶持的八阿哥及其党羽铲除掉。而他的儿子隆科多也因此被提拔并在雍正时得到重用。

一个说明佟国维在康熙心中的地位的例子就是在佟国维死后,康熙曾数次提及并进行一些祭礼活动,这是比较罕见的,如康熙三十六年,曾为其书碑文,“舅舅佟国维,性资忠勇,器识宏通”,“躬亲苹藻,以用之公侯之宫。象表山河,永厘尔子孙之庆。” 五十八年和五十九年康熙吸纳后两次谕祭佟国维之灵。认为“(佟国维)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佟国维的后代也没有像索额图的后辈那样被革职或流放不被重用,其第三个儿子隆科多在雍正朝,成为雍正倚重的重臣之一。

佟国维的官宦生涯虽然也犯有错误,但是和明珠索额图在朝中结党营私,扰乱朝政比较起来,危害要小很多;虽然在晚年也有扶植皇子的行径,却又能够记载康熙的要求下及时协助康熙铲除了八爷党的势力,这才是他能够得以善终,并护佑后人在朝廷中仍具有一席之地的根源所在。

光绪帝绝后,他之前同治帝绝后,他之后宣统帝也绝后。 光绪前朝皇帝载淳,十九周岁死去,身后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认为皇帝死时皇后阿鲁特氏已怀有龙种的,只是野史之说,信史未见确凿材料。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结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晋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同治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举行大婚典礼,死于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单从大婚之日算起,他与众多的后妃宫女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居然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已属不可思议。 光绪本人三十八周岁死去,身后竟然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这太不正常了!光绪帝娶有一位皇后,另外有名分的妃子两名,身边还有成群的妙龄宫女。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大婚,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囚禁瀛台,近十年时间,虽然政治上难以伸展手脚,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但性生活还是有较大自由度的,尤其与他宠爱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称甜美。 光绪帝被幽禁在瀛台期间,皇后叶赫那拉氏还是伴着他。光绪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对面的香殿。叶赫那拉氏入主后宫几十年,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她半个指头。史家说“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绪与皇后的性生活记录,“很少”不等于没有,尽管极有可能这是皇帝受“亲爸爸”所慑的逢场作戏。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虽然她为此想得心酸,想得发狂。 光绪和他的后妃们以及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龙子,或者得个凤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终于变成绝望。 爱新觉罗氏皇族悲哀连连。据史料记载,光绪继位人宣统溥仪,活了六十一周岁,也是绝后。 接连三朝皇帝都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是不是忘了记载?相信史学家们不至于疏忽到这等地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爱新觉罗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为荣。如果没有长大成人的皇子,即使曾经有过夭折的儿子,哪怕有过夭折的女儿,史学家们都会不吝笔墨给予郑重记档的。皇帝有生育能力,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官胆敢将其疏忽,他有几个脑袋?对此,广泛涉猎有关史书、传记,未见研究结果。探讨这三位皇帝为什么没有生育能力,虽然对研究清史,尤其对研究大清皇权统治具有重要价值,但难度显然很大。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过世,那个时代的御医不敢探究此事,没有留下直接的医学资料,研究很难下手。于是,为何连续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为一团疑云,浮悬于史海上空。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其透视分析,能依稀看到相当重要的缘由。 可以说,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儿育女,与满洲皇族的婚姻习俗有关。 按照满洲皇族的婚配习俗,丈夫死后,允许妻子转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转嫁儿子或侄辈。这种原始的婚俗,是把女人当做一种财富和交配工具。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福晋是指努尔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有人认为,努尔哈赤所说的“收养”,是指自己死后将嫡妻归儿子代善所有。皇太极时代,莽古尔泰贝勒死后,他的众多妻子分别分给侄子豪格和岳托;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贝勒死后,其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被第十二子阿济格纳为妻妾。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亲弟弟,论辈分多尔衮是豪格的亲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尔济锦氏,是叔叔多尔衮一个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后,其嫡妻博尔济锦氏在叔叔多尔衮逼迫之下,被多尔衮纳为妻子。 大清国开国皇帝皇太极及其儿子顺治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亲婚配或**婚配。建州女真的领头人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为侧妃,开与蒙古部落联姻之先河。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娶蒙古女子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了对付强大的明朝,积极推进满蒙联姻。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家族,其中三位漂亮的后妃论辈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尔济吉特氏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时为贝勒的皇太极,后尊称为孝端文皇后,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又嫁给当时仍为贝勒的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福临,还生了三个女儿,后被尊为孝庄文皇后;之后,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继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极,被封为宸妃,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皇太极之子顺治与其父亲一样,也是近亲婚配或**婚配:孝庄文皇后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章皇后。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理,他将女儿(孝端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章皇后)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为了增进与强大的蒙古部落的联盟,金国大汗、大清国皇帝、亲王、贝勒等贵族不仅娶蒙古女子为妻,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王公贵族。清国初创时期,大清国第一位皇帝皇太极,将长女至四女几个十二三岁以上的女儿,都嫁给蒙古各部落的王子王孙。其中,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嫁给孝端、孝庄两位皇后的娘家子孙。其他几个女儿在皇太极死后出嫁,多数也嫁给了蒙古王孙公子。至清政权入关中原后,加强与蒙古各部落的政治联姻,仍为历朝清帝奉行的基本国策。这里边,也存在着近亲婚配甚至**婚配。 清政权入关后,受中原伦理观念影响,对皇室的近亲婚配和**婚配逐渐加以限制。康熙朝规定:阅选秀女时,秀女中属后族近支或母族属爱新觉罗的,应当予以声明。嘉庆朝规定:挑选秀女时,属皇后、皇贵妃、妃嫔亲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选。规定归规定,实际上近亲婚配和**婚配依然存在。顺治娶一等侍卫佟国维的姐姐佟佳氏为妻,佟佳氏所生第三子即康熙玄烨,她后被尊为孝康章皇后。后来,康熙娶佟国维的女儿为妻,就是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一个妹妹也嫁给了康熙,后被尊为敦怡皇贵妃。这就是说,康熙娶了两个同父表妹为妻。佟国维对于康熙来说,既是亲舅舅,又是岳父大人。到了晚清,光绪同时娶原任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为妻,姐妹俩分别被封为瑾嫔和珍嫔。此类现象还有不少,上述仅是其中两例。 女真(满族前身)初兴时期仅三万人,蒙古则有四十万铁骑。弱小的满族要实现扩张雄心,奉行满蒙联姻,不失为高明之举。金国大汗、大清皇帝、亲王、贝勒等贵族娶蒙古女子为妻,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王子王孙,其间夹杂着严重的近亲婚配甚至**婚配。如此相袭,亲上加亲,有的因姑侄同嫁一人,亲到了扯不清伦理的地步。满蒙联姻的结果,带来了灭亡明朝、入主中原的辉煌胜利,同时,近亲和**婚配又伏下了满洲皇族毁灭的因子。 综观清代皇帝,总体上越到后来生育能力越差,所生子女早夭比例越高。 开国皇帝皇太极(崇德),享年五十一周岁,史料可查的有名分的后妃十五位,仅以此十五位后妃为计算依据,她们和皇太极生了十一个儿子、十四个女儿。十一个儿子中长到十六岁以上的成人共七位,四人早夭;十四个女儿中十三位长到十六岁以上,只有一位十五岁死去,子女早夭的比例为20%。 第二位皇帝福临(顺治),患天花而死,终年二十四周岁还差一个月,可谓短命。他娶了有名分或生有子女的后妃共十八位,生育子女数量不少,共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可能与其近亲结婚和**婚配有关,其中四个儿子早夭,六个女儿中超过十六岁的四人,但只有一个女儿出嫁,其余都在未出嫁前就夭折了,子女早夭比例为43%。 第三位皇帝玄烨(康熙),享年六十八周岁,据不完全统计,生前拥有后、妃、嫔五十五位,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二十个女儿。其中长大成人的儿子二十人,长到十六岁以上的女儿八人,子女早夭的比例为51%。接下来几位皇帝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但不算太弱。第四位皇帝胤(雍正),享年五十六周岁,自称“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声色。即位以后,宫人甚少”。据《清史稿》记载,他娶有后妃七人,共生了十个儿子、四个女儿。 第五位皇帝弘历(乾隆),享年八十七周岁,生前册立的后、妃、嫔共三十一位,生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 第六位皇帝琰(嘉庆),享年五十九周岁,共有后、妃、嫔十四位,但只生了五个儿子、九个女儿。其中,长子只活了三个来月,未取名就死去;七个女儿未成年早殇,出嫁的皇三女和皇四女也很短命,分别于三十一岁和二十八岁时死去。儿女的早夭比例高达57%。 第七位皇帝宁(道光),享年六十七周岁,有名分的后妃二十位,共生了九个儿子、十个女儿,第二、三子婴儿时就死了,十个女儿中只有五个女儿长大成人,其中最长寿的一位仅活到三十四岁,其他四位二十出头都相继夭折,子女早夭比例高达37%。论医学条件,道光时代要比皇太极时代好得多,皇太极常带着妻子和儿女浴血征战,有时连性命都难保,根本谈不上优越的生育条件和医疗保健。道光宁则是拉开架势当皇帝的,后妃的生育保健与儿女的医疗条件绝对天下一流,但与先祖开国皇帝皇太极相比,所生子女数量要少得多,子女早夭比例则要高得多。 第八位皇帝奕(咸丰),一生风流成性,有名分的后妃十九人,却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出生不久来不及取名就死了,女儿仅活到二十岁,幸存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 咸丰的生育能力还不是最糟糕的,其后同治载淳、光绪载、宣统溥仪,接连三位皇帝均未生育子女。爱新觉罗皇族代表人物的生育能力,如同他们崇尚的武功那样彻底废了。 就光绪而言,由于当傀儡皇帝,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婚姻又非常不幸,一生“未尝一日展容舒气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加之受祖辈近亲婚配和**婚配的影响,身体很差,患有遗精、头痛、痨症、脊骨痛等多种疾病。尤其是长期所患的遗精病,是他丧失生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就是光绪死前一年,他曾亲自探究并写下自己的病原:“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光绪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写病原时三十六周岁。这就是说,他从十五六岁青春发育期起就患了遗精之病,每月多达十几次。三十岁出头,便到了几乎无精可泄的地步。患有如此要命的疾病,无论怎样刻意播撒龙种也都是徒劳。光绪能将如此超级隐私写出来是很有勇气的。同治、宣统也都未生育龙子凤女,是不是也有此类超级隐私呢?封建时代,皇帝绝后不仅是皇族的不幸,也是整个国家的不幸,常常因此引发政治动荡。载漪、荣禄之辈,正是钻了光绪绝后这个空子,伙同慈禧太后立溥仪,废光绪,惹起一大堆政治麻烦。 三朝皇帝连续绝后,大清国一派末世征兆。就在这股子灰暗晦气之中,曾经辉煌于世的封建王朝急剧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