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悬棺部族之谜是什么?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现在主要存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其中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类型。美国学者曾激动地断言,珙县的悬棺也许可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现在主要存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其中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类型。美国学者曾激动地断言,珙县的悬棺也许可以解开困扰世界多年的悬棺之谜!

悬棺然而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想要破解千古谜题,但是都失望而归。人们只能印证珙县的悬棺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悬棺,是这种丧葬制度的终点。经过考证,科学家称采用悬棺葬的部族为僰人。这个生活存四川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神秘部族,是传说中的勇士,他们遵从“活得痛快,死得尊严”的生活准则。他们世代相传,把祖先的尸骨安葬在高高的悬崖上。这种风俗在明代万历年间却戛然而止,是什么原因使僰人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俗呢?这些僰人如今何存;是全部灭亡了还是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破译千古悬棺之谜 考古学者以为是“上古遗存,天下奇迹”的悬棺,至今尚有四大谜团没有解开:悬棺时间起讫如何?悬棺主人是谁?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近几年来,这些千古悬棺之谜,成了中外考古界关注的热门课题。□萧史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分布于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13个省区。其悬置方式有木桩式、凿岩式和自然洞穴式3种。木桩式是在峭壁凹入的避风处,凿孔打桩,架棺于上;凿岩式是凿岩为穴,置棺于内;自然洞穴式是把棺木放置于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内。目前,木桩式、凿岩式悬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四川琪县洛表乡和曹营乡;悬崖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悬棺地点更是多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则多集中在贵州安顺市紫云的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的棺木多达 600 余口。悬棺离地面高度多在26米——50 米之间,少数高达100余米,多临江河。悬棺起讫——上限未知,下限至今一般认为,悬棺的主人是春秋时期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故称“僰人悬棺”。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周梦云和美国学者威信长安等。他们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洞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著名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等的判断提出质疑。他的观点是: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前770——前476)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应在公元前476年以前。其次,如果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形成数百米高的悬崖,那么,这个恐怕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的过程虽然具备了条件,但是,经历二三千年之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商粉?”更谈不上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均有诸如此类的记述。专家争议没有结果;事实却与这些专家的认识大相径庭。在边远封闭的紫云县格凸河一带,多处洞穴都有悬棺,悬棺附近是苗族集居之地。格凸风景区的神灵宫,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米多高、40多米宽的巨大出水口洞穴内左边的岩石上,有不少悬棺。10多年前,这里的存放数量多达 240 多口。紫云县宗地乡红岩村锅枪组悬棺岩脚下的自然村寨内,一位苗族悬棺主人介绍,在悬棺岩上,那口完好的棺材内装着的是他们的祖辈,悬棺只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然而,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悬棺了。现在还在悬棺的是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在该村的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多达600多口。由此看来,一些书上说悬棺时限为“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显然不对, 应该是“上限未知,下限至今”。何人何故悬棺 ?——战败民族临时存放2003年6月3日,《信息时报》《三峡千古悬棺被开启》一文说悬棺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兵书葬悬棺”;二是出自“恩爱夫妻生同床死同穴”。 传说三国时,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即招来亲信,将他人垂涎己久的兵书和宝剑,装在两具棺材里,藏到香溪的这一无人可攀的悬崖上。另一说法是一对恩爱夫妻死后,为了达到生同床死同穴的目的,要求儿女将他们先后葬在悬崖洞穴中。华西网——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3 日《破解悬棺升天之谜》说悬棺是为了“趋吉”和“尽孝”:“考证,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那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葬身之所,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云南志略》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诸葛亮兵书葬悬棺”与“恩爱夫妻生同床死同穴”只系传说,不足为信。“趋吉”和“尽孝”的方式有很多种,以悬棺来“趋吉”和“尽孝”,似乎也有些差强人意。不遗余力地将棺材“悬”上去,却只为了尽快坠下来,也有些令人费解:凿岩式、自然洞穴式悬棺怎么也坠不下来。贵州紫云县格凸河水塘镇格#村脚杆寨,一个苗族村民透露了悬棺之谜。脚杆寨只有两户苗族人家。这里的主人说,用苗语说脚杆寨叫“不这屋”,意思是“我要回家”。在脚杆寨,代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因为战争,一路败退,几经辗转才来到这里,安居下来。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在(寨),就一定要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因此,祖辈“归西”,后人没有将其掩埋入土,而是将尸骨高悬于阴凉的、凌空的、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之处,一防追兵破坏,二防畜兽侵袭,三则利于长久保存,四是有朝一日打回老家之时,能带上先辈,一同回家,就里归根。“回老家”之意还体现在棺木上:因祖先是从东方而来,棺木一律是大的一头向着东方,希望死后能回到东方老家去。而从东方来的依据是苗族同胞们衣饰上绣的花纹,那上面记录着苗族祖先的迁移路径和历史。据介绍,取“脚杆寨(在)”为寨名,也是为了牢牢记住先辈一定要返回老家的再三叮嘱。在格凸地区,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当地的丧俗活动中,一个非常隆重的祭奠仪式印证着“打回老家运去”的真实性。这个祭奠仪式叫“送战马”,是贵州紫云县操麻山次方言的苗族人最为隆重的祭奠仪式。苗族人家老人“过世”(逝世),例行“送战马”。一声惊天动地自轰天炮响过之后,一匹壮马被牵了出来,配着马鞍、战刀、弓箭,还有一个斗笠。唢呐声声,芒锣、火炮一阵爆响,大队人马或扛标枪,或举祭旗,妇女则手持谷穗,红红绿绿,飘飘洒洒,神情万分悲壮。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地入场了,牵马者将马拴在场内木桩上,孝子们齐刷刷地跪在场坝一边,手端重阳酒碗奠祭亡人。一阵吹奏过后,主持人绕场而行,喃喃念经。砍马队迎着声声唢呐、阵阵芒锣,簇拥着两名手提马刀的砍马师,威武雄壮地绕场三周。末了,两个砍马师双手托着马刀,向马、人作揖。随后,另外两人各持一壶酒,直往砍马师嘴里灌,砍马师仿佛不能触摸酒壶,任其灌酒。灌毕,举起马刀,轻轻地向马砍去。但刀口并不碰着马身,仅是比划而已;表示敬意。稍后,砍马师便轮起马刀,使劲地砍去,受了刀伤的马便猛如雄狮,在砍马场内一圈圈地跑,直到倒下。马鞍、战刀、弓箭、斗笠是“送战马”的四件必备之物。据介绍,因外敌入侵,失去了东方家园才逃到现今住地的苗族祖先,一心要收复失地,可在有生之年,终未如愿,故此,死了也要头戴斗笠,驾驭战马,拿着弓箭和战刀,重返沙场,杀敌报仇,打回老家。还有,在民间,咒骂他人之语中有一句常用语,叫“你这挂岩头的”。显然,在很早的时候,“挂岩头”可能与“悬棺”有关;而以“挂岩头”视为骂人的人,一定与“悬棺”主人是对立的。由此看来,“悬棺”只是临时存放,待收复失地后,还要带回老家去。长此以往,愿望没有实现,悬棺就成了一种习俗,沿袭至今,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丧葬方式,应是某一个时代的战败民族流传下来的丧葬习俗。怎样悬棺?——尸、棺分离,攀岩人所为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如何把重达几百斤的棺材,高悬于水流湍急的河岸旁或洞穴里的数十上百米、几乎无法攀援的绝壁上?简直不可思议;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也不是常人所能为。那么,悬棺究竟是怎样“升天”的呢?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有四种说法:一说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和崖画绘制好后,再把路毁掉;二说如修埃及金字塔一样,先用土填埋崖壁,尔后再挖去填土;三说搭厢架;四说从崖顶放绳索。从现存悬棺的地势来看,前三种方法似乎不很现实,仅后一种有一定的道理。1996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的陆敬俨教授曾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过安放悬棺的演示。陆教授用一台木制的绞车(类似北方井台上提水的辘轳)和几个木制滑轮,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放置。陆敬俨教授的方法是用当代科学的思维,去模拟古代人的做法。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书面认定为“揭开了我国多处放置在悬崖峭壁上的悬棺之谜”的马金祥和朱同乐的方法是,使用两副竹排,一副竹排顺流而下作为动力,另一副装放着棺柩,置于背水处控制移动,在峭壁的突出点固定一段圆木作滑轮,两副竹排连在“抛物线”绳索上,通过滑轮套好,这样,动力竹排借助湍急的水流,往下漂移时拉动载棺的竹排上升。到了低于滑轮的高度,再让顺流而下的竹排逆水而上,放松绳索,摆放棺木,这样棺木就放到悬崖上了。事实上,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可能也是不可排除的。但在格凸,这种可能被排除了。格凸蜘蛛人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悬棺之谜。格凸的蜘蛛人有三个:罗发科(50岁)、黄小宝 (33 岁,腿残疾 )与王凤忠。三人在格凸一带的垂直光溜的百米绝壁上,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均可以“行走”自如。无论绝壁下是否有湍急的格凸河水,只要借助一些竹杆、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上到108 米高的悬崖绝壁上,4分钟后又能退回原地。这说明,那些所谓无人能去的悬棺之处,是有人能去的。先人是否利用这些人来进行“悬棺”?从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和其地方的棺木结构来看,棺木都是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撤装组合非常方便。一口数百斤重的棺木按构成部件分开后,每块也不过几十斤,人的尸体也只不过是一块棺木部件的重量。依山傍水的先人选择的栖息地,满山遍野都有大树、藤葛、毛竹等,都是悬棺可用的材料。攀到绝壁的用先人把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一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去,放入棺内,再盖棺。这样一来,悬棺就不算什么无法想象的难事了。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上才组合盖棺是符合丧葬习俗的。在格凸一代,苗族丧俗活动还可以证实这一点。前些年,格凸人虽然也不在悬棺,但土葬时,也是把尸体与棺木分开送去墓地的。棺木放到挖好的“井”里后,才将尸体放入棺内,再盖棺、盖土。这可能是先人悬棺方法的部分传承。由此,很有可能的是,高高挂在悬崖绝壁上的悬棺,不是飞上去的,不是滑轮吊上去的,也不是利用水的动力借助两副竹排升上去的,而是靠先人传承下来的攀岩绝技,通过人把构成棺木的部件和尸体分别吊到悬崖绝壁上,然后组合完成的。 请注意我加粗体字的部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