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介绍官渡之战(200字)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之争 曹操以7万之众迎战袁绍75万大军,乍看双方军力悬殊,似为不敌之战,其实双方胜负的焦点并不在军队的多寡。袁绍的军师沮授认为:袁军虽众,而勇猛不及曹军;曹军虽精,而粮草不如袁广。曹军无粮利在速战;袁军有靠,宜且缓守。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之争

曹操以7万之众迎战袁绍75万大军,乍看双方军力悬殊,似为不敌之战,其实双方胜负的焦点并不在军队的多寡。袁绍的军师沮授认为:袁军虽众,而勇猛不及曹军;曹军虽精,而粮草不如袁广。曹军无粮利在速战;袁军有靠,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曹军不战自败。沮授对官渡之战双方形势的分析,可谓情辟之极。也就是说官渡双方胜负的焦点是粮草,胜负的策略是速战或持久战。当沮授建议袁绍“缓守”时,绍却罪以“慢我军心”,叱左右:“锁禁军中”。而当萄攸建议曹操“速战 时,操日:“正合吾机”。对待正确的见解,曹操敞开胸怀——接纳,袁绍捂起耳朵一一排斥,双方主帅之智孰优孰劣,鲜明之致矣!袁绍在战争策略上先失一招,在对待战争的核心粮草问题上,仍然漫不经心。当曹军粮草不继,许攸献计分兵袭许昌,“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时,袁绍犹疑不决,瞻前顾后日:“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谋电。”从而错失了大好战机。随后许攸投奔曹营,向操呈献劫乌巢粮草之策。操欣然接受。张辽等劝谏:“恐许攸有诈”。操当机立断,日:“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此同时,沮授于囚中求见袁绍日:“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

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多么及时的建议,然袁绍却怒叱日:“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遂命左右严加看押。从而贻误了最后一个战机,真是一错再错。官渡之战,曹操用智:采苟攸之见,用许攸之策;囊绍无智:弃沮授之见,不用许攸之策。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作品在官渡之战中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了曹操的智慧,袁绍的无智恰是曹操之智的陪衬。官渡之战,简直是为曹操这位智者形象树立的丰碑。统一北方养精蓄锐之后,曹操亲率83万大军南下,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 经验 ,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 历史 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的时候 天下 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 意见 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官渡之战虽然历时一年,却对中国的影响了千年,是中国军史上的奇迹。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 三国 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猜你喜欢:

1.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2. 老骥伏枥的主人公是谁

3. 菊花台版历史朝代歌歌词

4. 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有谁

5. 火烧赤壁的典故

官渡之战

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其劣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袁绍随时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一、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和袁绍所占据的地盘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依旧占据着北方冀、青、幽、并四州,曹操依旧占据着南方兖、徐、司、豫四州。

虽然是各占四州,但从整体实力判断,依然是袁绍略占优势。如果袁绍能在肃清内患的同时加强集权,谁敢说他没机会干掉曹操呢?

第二、没有任何史料表明,袁绍曾在官渡之战中负伤。

既然袁绍没有在官渡之战中负伤,那谁也不敢确定,袁绍会在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之后去世。

只要袁绍不死,袁氏集团就不会分裂成两派开始内战。如果袁氏集团不内战,曹操凭什么消灭袁氏集团呢?

要知道,袁氏集团内战之后,由于袁绍的长子袁谭不敌袁绍的三子袁尚,才邀请曹操帮忙。换言之,袁氏败亡的起点,在于袁谭的邀请。

我们先把官渡之战结束后的时间线理一下。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结束;

公元204年8月,曹操攻破邺城、打败袁绍的继承人袁尚,在辛毗和崔琰的支持下,实现了对冀州的统治;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杀死袁谭,在王修和管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对青州的统治;

公元205年3月,焦触背叛袁熙(袁绍次子),组织幽州各级军政长官集体投降曹操。在这种背景下,曹操实现了对幽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败高干(袁绍外甥),派梁习坐镇并州,逐渐实现了对并州的统治;

公元207年,逃亡辽东的袁尚和袁熙被公孙康所杀,曹袁争霸战彻底结束。

理顺时间线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袁两大集团依然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绝不是官渡战败,袁氏集团立刻烟消云散;更不是袁绍一死,袁氏集团立刻土崩瓦解。

如果不是袁绍去世,如果不是袁谭邀请,曹操想吞并北方四州,恐怕还需要更多时间,甚至鹿死谁手都无法确定。

袁绍虽然没有在官渡之战中负伤,但我们的疑问是:袁绍的去世和官渡之战是否有关呢?我认为,是有一定关联的。

很多人提起袁绍和曹操,都认为那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可实际上,袁绍的年龄应该比曹操大九岁。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袁绍的年龄,但由于袁绍字本初,所以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袁绍是在本初年间出生的。

本初是东汉第十位皇帝汉质帝刘缵所用的年号,而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就废除了,这一年是公元146年,袁绍也在这一年出生。

曹操是哪年出生的呢?汉桓帝刘志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199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四十四岁,如果袁绍比曹操大九岁,那么此时的袁绍也已经五十三岁了,在那个年代,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已经可以算是老年人。在经历官渡战败的心理打击之后,因抑郁等原因导致发病,最终一病不起,这样的推论还是很合理的。

比如刘备,他也没有在夷陵之战中负伤,但在夷陵战败后一病不起,大家也没认为这不合常理,从这个角度来看,袁绍去世与刘备去世有一些相似之处。

只要我们能大致确定袁绍的年龄,那么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动机我们也能大致理解。

袁绍之所以发动官渡之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自己年事已高,再不动手恐怕曹操会成气候,如果自己撒手人寰,自己的接班人断然不是曹操的对手;

二是河北四州看似强盛,实则隐患重重,袁绍希望在自己还能控制的时候率先发难,赶快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个原因上面分析过,我们接着分析第二个原因。

一个集团想要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得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为自己所用。

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多疑问。可这样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做大做强之后都会面临同一个难题:如何增强凝聚力?

袁绍夺取四州的过程谈不上非常顺利,但也没有经历过重大失败,这使得袁绍内部的各大利益集团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袁绍还活着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能在最大限度上压制各大利益集团。可一旦袁绍去世,谁敢保证各大利益集团会继续听命于袁绍的接班人呢?一方面是出于对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即将崛起的忧虑,另一方面是因内部不稳而导致的忧虑,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有些事情不能再拖了。

袁绍决定南征,河北各大利益集团都清楚是怎么回事。田丰沮授建议缓灭曹操,就是不希望袁绍把事情搞砸,同时也想延缓袁绍借机集权的机会。

一向宽仁的袁绍,这一次难得乾纲独断:他把田丰关进监狱,同时削去沮授的兵权,目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团结所有人,一次性打垮曹操。

但不幸地是,由于内部人心不齐,再加上许攸叛逃这种偶然因素,致使袁绍在官渡遭受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