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胡服骑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

赵武灵王,是赵肃侯赵语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君主。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299年在位,享国二十七年。谥法:威强敌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武,指英武、雄武,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变得富强,具备了与秦齐抗衡的能力,是英武有为之君,

赵武灵王,是赵肃侯赵语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君主。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299年在位,享国二十七年。谥法:威强敌德曰武,乱而不损曰灵。武,指英武、雄武,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变得富强,具备了与秦齐抗衡的能力,是英武有为之君,所以谥为武。但赵武灵王晚年时,在感情方面处理不当,既然废长立幼、立贤立能,却又怜惜长子,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导致发生了沙丘之变,自己被困饿而死,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因此谥为灵。 武、灵两个字,概括了他既是一代雄主,又是昏君的双面人生。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感受一下:不流血的变法,不杀人的变革。 搞变法第一需要条件。赵国有自己的优势,其国都称邯郸是北方一大都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又是著名的冶铁中心,铁制武器精良,赵国有兵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这些都是赵国的优势,为赵武灵王一展抱负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第二需要契机。但同时赵国是四战之地, 赵国夹在秦齐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北方有匈奴窥视,身畔之侧有中山国虎视眈眈。赵国如果不变法图强,随时有被其他国家分割的危险。 第三需要权力。赵国的内部也矛盾重重,赵武陵王之前的三任赵国国君都面经历过争权夺位的危机,而赵武陵王年少继位,大权掌握在奉阳君公子成的手里,自己并没有什么权柄。而公子成派了六个人围绕在自己身侧,名为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实际为监视自己的言行。对于这一切,赵武陵王心知肚明,他默默盘算用了四个步骤,和平的获得了政权。没有计划的行动,总是草率和见不到成效的,更何况是夺权这样的大事。 第一步 韬光养晦,自保求安。赵武灵王对公子成安排的自己身边的这些人都以礼相待,时时刻刻处处都尊敬公子成的决定,让公子成认为自己软弱无能,甘心做一个傀儡,从而放松了警惕。战胜敌人的第一步是麻痹敌人,以获得机会。 第二步 尊敬国家的老臣。对于国家的老臣,给予崇高的礼遇,拉近与大臣之间的距离,体现谦逊,增强自己和大臣之间的亲和力。 第三步 娶韩女为妻。特赦在韩国流亡的公子牃回到赵国,分公子成之权,与公子成分庭抗礼。 第四步 利用公子成居妇丧之机。名正言顺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实现和平接权的目的。 那么作为新任领导,如何顺利掌控权力呢?八个字以蔽之:示弱、敬贤、分权、顺位。 关于胡服骑射 改革是非暴力的革命,弄不好是要流血的。赵武灵王在继位二十年后,自己亲政十五年后才正式颁布改革令,可见在这期间赵武灵王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和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无结果之谋,不为无意义之事。 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十分讲究礼仪,多穿长袍大褂,但是这种装束不利于作战,更不利于骑射。古代战斗很讲礼仪,宋襄公不打半渡之敌、不击未成阵之敌,不是他迂腐而是他守礼。但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做法已经不适应天下形式了。赵国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改革。 胡服骑射既是军事方面的改革,又是文化习俗方面的改革,可以说非同小,不做好准备就很难获得成功。因此赵武灵王在十九年的时间里主要做了三件事:养马、练兵、识人。骑兵部队的组建首先要有战马,有了马匹之后要训练骑兵就有了基础,在练兵的过程中选拔可用之才,作为骑兵部队的骨干和核心。这些都是在赵武灵王亲自监督下开展的,除了肥义等几个亲近大臣之外,没有几个人知道。 赵武灵王在开始改革之前,做的下一件事情就是统一思想。他平时闲居在宫中,把自己的亲信大臣肥义等人招入宫内,他对大家说:「 ”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就要领导自己的人民开疆拓土、建立工业,如今我要吞并中山,驱逐匈奴人,就必须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但是这么做必然会招致流俗的非议和庸人的反对,那样的话该怎么办呢?”肥义是赵武灵王的老师,对于赵武灵王的志向十分了解,于是上前说道:「 ”做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事瞻前顾后就没有结果。既然大王已经下定了决心,就不要顾及那些庸人的议论!”赵武灵王说:「 ”不是我没有决心,而是担心改革的阻力太大。既然你们这些大臣都坚定的支持我,就算遇到任何阻力,我都会坚持到底把这些事干下去。”在得到了肥义等大臣的支持后,赵武灵王正式下令推行胡服。 只要是改革,就会触及既得利益者,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反对的力量需要来自于宗室公子成,为了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赵武灵王没有选择在国都讨论,而是利用庆祝新春佳节的理由将人聚集在自己的行宫。讨论持续了整整五天,以肥义为首的外姓大臣都统一了思想,但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宗室表示反对,公子成为了表示反对称病不朝,宗室赵造、赵文支持公子成,改革一开始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赵武灵王没有生气,他知道只有说服公子成代表的宗室,自己的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成功。于是他派出了公子緤去传达自己的话说:「 ”改穿胡服,希望叔父认同。作为子女,应该服从自己的父母,作为人臣,应服从国君,这是做人的道理。我倡导胡服不是为了图新鲜,而是为了强大的国家,对国家有利。国君的政令要推行,宗室要做榜样,如果叔父不支持我,这改革该怎么推行下去呢?”公子成说道:「 ”中原是礼仪之邦,读诗书,行礼乐,用来去教化那些蛮夷之族。如今要我们学习他们落后的文化穿胡服,我不能接受,我不上朝,在家养病。” 公子緤回报赵武灵王后,赵武灵王并不生气,说看来需要自己亲自去一趟了。到了公子成的府中后,赵武灵王坐在病榻之侧,对叔叔说道:「 ”穿衣是为了使用方便,礼制如果是为了办事顺利。圣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都要有利于国家。看问题不能千篇一律,不要因为和自己的看法不一致就表示非议。如今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四周强敌环顾,如果我们不搞胡服骑射,怎么能开疆拓土。退一步讲怎么能守住国家的基业,作为君主我深深的忧虑,担心自己上对不起先王,中对不起宗室,下对不起黎民!”公子成终于被打动,说道:「 ”臣太愚蠢了,没有明白大王的高瞻远瞩,竟然去附和那些俗人的非议。大王是要建立不朽的功勋,谋求赵国的霸权,臣怎敢不从!”于是公子成接受了赵武灵王的胡服,表示支持变法。 宗室成员赵文、赵造、赵绍仍然反对变法,他们和赵武灵王展开了辩论。赵文说:「 ”衣服有一定的款式,这是有礼法所规定的。”赵武灵王说:「 ”真正有学问的人能够听从意见而改变观点,真正通晓礼法的人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圣人之道就是求变图强。”赵造反对说:「 ”圣贤不改变民众的习俗去教化他们,智者不改变习俗去治理国家。”赵武灵王说道:「 ”自古以来,习俗都不相同,我们要效仿哪一个时代呢?帝王的礼法也不是世代相承,我们要效仿哪一位呢?”赵武灵王又说:「 ”治理国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让国家强大也不一定要效仿古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怎么可能对答如流,赵武灵王不是口才好,而是脑子里想的清楚,才能力排众议。宗室成员都赵武灵王说服了,乖乖穿上了胡服,改革正式推行。 胡服骑射的难点在于胡服而不在于骑射。事实上在推行胡服改革之前,骑射就已经开始训练了,因为骑射是军事行为,不涉及思想层面的认同,因此更好开展。胡服是要改变人的习俗,这是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成功了。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通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一跃跻身赵国强国之列,一战而灭中山国,展现出了其恐怖的实力,赵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一倍之多,成为列国忌惮的存在。 二、对于中国军事史的深远影响。通过胡服骑射,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骑兵和步兵的结合作战方式成为了主流。秦统一六国,靠的就是无坚不摧的骑兵军团。汉武帝与匈奴人决战,靠的也是骑兵部队,没有精锐的骑兵部队,就没有冠军侯霍去病的屡建奇功。 三、中国古代变法的成功典范。商鞅在秦国变法,史书评价刻薄寡恩,虽然获得了成功,但自己遭车裂之刑。后来的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由于急于求成且兼用暴力而导致失败。赵武灵王则不同,他在变法前蓄势待发,统一了思想,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思想工作,看准时机,以情动之,以理服之,实现了不流血的变法。 赵武灵王开明豁达,不拘于常理,不流于世俗,具有超前的文明思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历史伟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蛰伏三年,为世人所称道,但赵武灵王为了胡服骑射,一下子就蛰伏了二十年。 由此可见,成就大事者都是对自己狠,只有对自己有要求,别人才能对你有期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日:“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日:“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日:“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 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 ,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 -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

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

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

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

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

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

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高(ha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部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

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部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

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扩展资料:

作品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百度百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