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清朝官服干尸 五官能看清

龙袍干尸的出土2006年5月,石景山玉泉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附近,某施工现场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突然,工人们意外挖出了一座大墓,人们赶紧通知了文物部门。龙袍干尸的未解之谜北京城数千年建城史,近千年都城史,文物古迹、古代墓葬极为

龙袍干尸的出土

2006年5月,石景山玉泉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附近,某施工现场的工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

突然,工人们意外挖出了一座大墓,人们赶紧通知了文物部门。

龙袍干尸的未解之谜

北京城数千年建城史,近千年都城史,文物古迹、古代墓葬极为丰富,文物专家也见怪不怪了,开始也以为是一座普通官员墓葬呢。

首先映入考古专家眼帘的是棺椁,棺木上的题字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

这么看来墓主人是个清朝四品文官,名叫黄拙吾。这在一转头下去能砸伤好几个王公贵族的北京城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大人物。

可是考古人员打开棺木一看立刻惊呆了:这座看似普通的墓葬里里外外全是迷。

首先,经过数百年时间流逝,墓主的尸体并没有腐烂,反而成为了一具干尸,这在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是北京地区头次出现保存如此完好的干尸。

尸体两腿并拢,长1.73米,左脚长有六个脚趾,发髻是盘着的(这点很稀奇,后面说)。

虽然随葬的服饰有些腐烂,可是尸体刚出土时皮肤还有弹性,呈古铜色。打开棺椁不久,随着干尸的水分挥发和接触空气,尸体慢慢变黑了,但头发、指甲尚保存完好。

其次,按照棺木题字所写,墓主黄拙吾是文官。按照清代官服制度,文官补服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四品文官的官服上的补子应该绣着鸳鸯,而这具号称四品文官的干尸却穿着属于一品武官的麒麟补子官服。这是怎么回事?品级、职业都不相符。

再者,前面说了墓主的发髻是盘着的,是典型的明朝发式,而墓主是清朝官员,不管文官还是武官,穿的也是清朝官服。这在施行?剃发易服?的清朝是不可想象的。

最令人惊讶的是,墓主黄拙吾的官服里还套着一件五爪龙袍,这件龙袍上衣下裳。不仅如此,在他的陪葬品中,还有一件常服龙袍。

墓主穿着的龙袍有12条行龙,13条正龙,从龙的形态、龙的数量以及做工上,足以证明这件龙袍是皇帝才有资格穿的。而且研究人员对龙袍的材料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件龙袍上的龙确实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金线所绣。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此墓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当时正处于清朝康熙年间。

龙袍干尸的身份猜测

这墓主黄拙吾到底是谁?为何穿清朝衣服留明朝发式?为何文官穿武官官服?为何能穿着属于皇帝的龙袍下葬?

面对如此多的疑问,考古专家们首先想到的是找史料。可是找遍的明清史籍,专家们都没有发现关于这位黄拙吾的任何记载。

既然没有记载,那么黄拙吾的身份我们只能猜了。

在清朝,如果建立了特殊功勋,会由皇帝赠与四爪龙补服的龙袍。整个清代只有十七个人获得了这种殊荣,并且全都有案可查,可这里面没有?黄拙吾?这个人。

那么会不会是黄拙吾后人得到恩赐,顺带着赏赐了黄拙吾呢?

中国古代确实有追封先人的传统,但是如此高的赏赐,甚至还身穿皇帝龙袍下葬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会不会是黄拙吾自己仿制了一件龙袍呢?

清初摄政王多尔衮都被顺治帝福林称为?皇父摄政王?了,最后还因为私藏龙袍,被掘坟鞭尸,名不见经传的黄拙吾怎么能私自仿制龙袍下葬呢?再说那些材料他也不可能凑齐的。

那么黄拙吾会不会是清朝某个被秘密埋葬的皇亲国戚呢?比如说死因不明、下落不明的顺治帝福临。

满人实行火葬,在入关建立清朝之后的清朝初年,满人火葬也非常流行,摄政王多尔衮就是火葬的。而且墓主头挽汉族发髻,作为满清皇帝福临不可能以汉族丧制下葬,所以说这不可能是福临。

那么在清朝前期,除了福临,和雍正帝胤禛争夺帝位的康熙第八子胤禩也是下落不明,会不会是他呢?

在胤禛登基稳定帝位之后,胤禩就得到了清算,削其王爵,开除宗籍圈禁,并改名为?阿其那?(不管是猪是狗,反正不是好名字)。胤禛早就将其看的死死的,怎么会允许他穿龙袍下葬?

目前,针对黄拙吾的身份,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看来,这可能会是一个永远的迷了。

官方解释:黄拙吾(干尸)历经明末清初,在清朝为官,不得已剃发易服。在清朝为官期间,因工作有所建树,被封为四品“中宪大夫”,并得到皇帝赏赐的一品麒麟补服和“四爪蟒袍”。黄拙吾死后其家人将其发辫挽成发髻,依然保持明朝发式入葬,以示慰藉。

2006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处工地,正在繁忙施工。挖掘机在三四米深的地下刨开一些白黑相间的泥土之后,挖出了一具完整的棺材。

因为棺材封闭完好,所以工人使用了挖掘机铲臂才将其破坏性地打开。棺中赫然躺着一具男性尸体。尸体尚未腐烂,穿着清代的官服官帽。工人们不仅没有恐惧,反而哄抢了随葬财物。随后,他们又把尸体和剩余随葬品用木片重新装殓并再次埋入土中。?

第二天,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在工地发现了破碎的棺盖。棺盖上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忄出吾黄公之灵柩”(注:“忄出”,音同黜,下文以“黜”代此字)。

这十五个字表明文物已遭损坏。他马上联系了石景山考古研究所的贾卫平。贾卫平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并将清代男尸再次挖出。

贾卫平在清理剩余随葬物品时发现:这具男尸内身穿着绣有金龙的衣物,很像是龙袍。他感到此墓非同一般,需要向上级汇报。他联系了北京博物馆的王馆长,说明了墓葬的情况。

不久,纺织品考古专家王亚蓉奉命赶到现场。王亚蓉则由此主导了尸体保护以及随葬纺织品修复的工作。尸体的衣物被剥离后,被风干为干尸,存放于石景山区宦官博物馆一间恒温恒湿的房间里。

2009年8月20日,保存完好、风干后的尸体和修复后的龙袍首次对外展出。北京、干尸、龙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媒体轰动性报道,并形象地称干尸为“龙袍干尸”。这就是“龙袍干尸”称谓的由来。

扩展资料

奇特之处

干尸外套是清代一品官员的朝服,里面穿着一套上下两截的皇帝的礼服,上衣下裳,并且陪葬还另外有一件龙袍。这显然与棺头所写身份不符。按照棺头所写:中宪大夫,相当于四品文官,官服应该绣有鸳鸯补子。但干尸外面穿的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的图案,这是一品武官才有的官服。

不可思议的是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干尸的发式与清规“剃发令”不符,别说在朝为官了,即使当平民百姓随时都可招来杀身之祸。

百度百科-龙袍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