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靖难之役中有两大谜团

明朝时期,成功的北京保卫战,共发生过两次,一次广为人知,一次却鲜为人知。 广为人知的那一次,就是兵部尚书于谦于组织的北京保卫战, 历史 上也叫京师保卫战。 公元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遂于十月率

明朝时期,成功的北京保卫战,共发生过两次,一次广为人知,一次却鲜为人知。

广为人知的那一次,就是兵部尚书于谦于组织的北京保卫战, 历史 上也叫京师保卫战。

公元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

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

由于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危机得解。

另外一次北京保卫战,则是由徐达的女儿,燕王朱棣的王妃所指挥,对手则是建文帝所派,李景隆为大将军的五十万北伐大军。

为何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非常出名,而燕王妃徐妙云指挥的这次保卫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可能是于谦指挥的这场战役,是为了抵御外族瓦剌的侵略,最后取得这场的胜利,大涨了明朝廷的志气,所以史书上大写特写。

而燕王妃徐妙云指挥的这场战役,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朝廷派兵北伐,而进行的一场保卫战。这是一场内部的争斗,没有保家卫国那么壮烈所致吧。

但是这场保卫战从战役的规模上,还是激烈程度上,一点都不亚于于谦的那次。

可是这么大一场战役,为何由徐达的女儿,燕王妃来指挥,让人看了直奇怪,京城没人了?

当时北京城真的没有担任这个重任的人物了。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后,他的爵位列在开国“六王”之首 。

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朱元璋对臣子的这个评价之高,简直是无出其右了。

过去有过传闻,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其实这都是野史罢了,因为《明史》明明记载徐达是因病而逝。

大家试想一下,正史是清朝时期的张廷玉他们编写的,在史书中,他们在许多地方对朱元璋进行了抹黑,如果真有此事,他们还不详尽的描写徐达的遇害经过,能放过抹黑朱元璋的机会?

对于这么一个功臣,朱元璋是厚爱有加的。恩宠的方式,除了给他赐予爵位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方说结成儿女亲家。

一日,朱元璋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

朱元璋一透漏这个意思,做臣子的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这么亲事就成了。不对,不是一门亲事,而是三门亲事。

徐达共四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女儿,先后嫁给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和安王朱楹。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称帝,是为建文帝。由于朱家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最终逼迫燕王于公元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一举兵,朝廷马上派兵讨伐。先是老将耿炳文带领了30万大军北伐,但打了败仗,灰溜溜的败退了,最后遭到撤职处分。

后来朝廷方面更换了统帅,由李景隆率50万大军,再次北伐。

趁朱棣亲自率精骑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期间,李景隆率兵围困了北京城。

当时,当时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以世子的身份留守北平。

朱棣当年南征北战,为大明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朱元璋眼里,他的这个四皇子,是自己20几个儿子中,军事素养和战斗经验最出类拔萃的。

但朱高炽就不一样了,他生长在和平时期,平时老师教导的都是“之乎者也”,“和为贵”的这些儒家思想,哪经历过这血与火的考验?所以,当听说李景隆围困北京城的消息后,他一筹莫展,彻底的麻爪了。

看到自己儿子这么没用,王妃徐妙云不得已走到了前台。

俗话说, 巾帼不让须眉,在名将徐达女儿这里,这句话最适用了。你想啊,名将的女儿,至少身上有那个遗传基因不是?

针对李景隆的攻城特点,徐妙云有针对性的部署防御。

由于精锐兵力都让燕王带到漠北去了,城中兵力缺乏,徐妙云便激励将校、士兵、百姓的妻子,发给她们铠甲,让她们都登城拒守。

此仗从九月打到十一月,在最危急的时候,面对李景隆的猛烈进攻,眼看就要破城了,徐妙云临阵观战后,决定用往城墙泼水的办法坚守。

此时已进入冬季,夜晚的北京甚是寒冷,于是守城部队夜里汲水浇于城墙上,次日城墙结冰,这样,高高的砖墙立刻变成冰墙,进攻的部队往上一攻直打滑。

两个月的坚守终于等来了燕王的凯旋,朱棣回师北平后,立即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展开了会战。

别看李景隆打孤儿寡母时显得威猛无比,在朱棣的面前就原形毕露了。

朱棣率精骑为先锋,左右冲击,连破李景隆七座营寨,将军张玉列阵进击,大军直抵北平城下。

远远的看到解围的大军冲杀而来,经验丰富的燕王妃立刻把握时机,命城中守军全力杀出,前后一夹击,李景隆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

就这样,北京之困终于得解。

又经过三年的苦战,燕王朱棣终于打到南京城,最后在南京称帝,称之为明成祖。

而当年的王妃徐妙云也水涨船高,顺利上位当了皇后,史称仁孝文皇后。

参考资料:

《明太宗实录》

《明史》 清·张廷玉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是秘密出逃,还是死于火海。郑和下西洋与朱允炆的失踪有何关联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这个“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因建文帝削藩引起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续四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在安徽灵璧三打楼子镇、大战齐眉山、血染虹桥,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史称“靖难之役”。

燕王靖难,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皇后和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关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在被自己的叔父、后来的永乐帝朱隶夺取了皇位之后,建文帝去了哪里于是自 焚而死还是削发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种说法众说纷线,历史学家们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从而使这一悬案成为中国历史的“四大谜案”之一。 据金陵晚报报道,日前,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 让庆光先生指着家谱为记者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开创“让”姓的历史源流。让庆光说,让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文为皇太孙。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变”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赶下台后,并没有像许多史家所说,在宫中自 焚身死。而是从地道逃亡出宫,离开南京,隐居于民间改名为“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 至于为什么建文帝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让庆光解释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隐匿山林 为了让记者相信自己确是建文帝后人,让庆光还举出了一些例证。让庆光说,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让庆光还记得,小时候宝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体方位,和尚们还曾经指引让庆光的祖辈前去祭扫。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这座隐匿在民间的帝王陵寝已经找寻不到了。 1945年,让氏后代让廉修根据历代先祖口授心传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烧包单(上有历代祖先名讳),修成《让氏家谱》一书,得到了著名学者张其昀、昌彼得的认同,张其昀为家谱题写书名,昌彼得则作《<让氏家谱>叙录》,肯定让氏为建文帝后人。而让庆光的舅舅、台湾的陈万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证》,1950年由台北百成书店出版,该书持让氏为建文后裔说,只是可惜没有引起明史学界充分关注。 另据记者了解,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红崖天书”的破译也为证实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证。上海工程师林国恩考证出“红崖天书”其实是退位后,建文帝颁下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的檄诏,说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后,流落西南一带,并有可能繁衍后代。 尘封7600年的秘密 对于自己家族的这段历史,让庆光老先生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但一直深埋在心里,当作一个秘密。让庆光说:“我们的先祖被夺去了皇位后,朱棣还多方寻找,想斩草除根,明朝的时候,祖先们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讲自己是明朝皇族后裔。这600年来,让氏只好一直隐瞒先祖身份,家族的历史也只能口耳相传,这本《让氏家谱》也是到上世纪40年代才敢公开编纂的。” 到今年,“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了602年,让庆光说,是到了该建文帝的后人站出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的时候了。据让庆光介绍,目前全国有两支让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带,一在山东巨野,山东的让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还不得而知。让氏人数虽然不多,却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专家力证《让氏家谱》 在这两天举行的第十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商传研究员向大会递交的论文就是名为《<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的论文。 论文中,商传研究员介绍了《让氏家谱》这一有助于解开建文帝下落谜团的重要资料,商传研究员充分肯定了《让氏家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让氏家谱》在明史学界还几乎没人知道,因此,我的论文公布后,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不过,商传也指出,要彻底弄清建文帝下落,还要进一步做考证工作,“让氏家谱”虽明确说自己是建文后人,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年的实物证据证明这一点。《让氏家谱》中说:“公(指建文帝)生前书法甚佳,武昌候补衙范衷愚家有祖遗一联,是其墨宝。殁后葬于武昌洪山之阳,生殁不详,惟知其享寿一百岁整。”由此可知,让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对联传世,并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够找到这副对联或者墓葬,将有助于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最近,又有一位学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后曾藏匿于贵州的山谷之间,并在这里写了一份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刻于山崖之上,号召臣民支持他推翻朱棣,重登帝位。这份檄文就是几百年来,元人破解、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红崖天书\"。\"红崖天书\"写在贵州省安顺地区晒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图,若篆若隶,因字条红色,又无人能破译,故被称为\"红崖天书\"。 这一惊人的观点是对中国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学者林国恩提出来的。他经过九年的精心研究,认为\"红崖天书\",实际上是建文帝的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体、象形文字、草书及图画的形义综合而成的一种\"杂体\"写成的。其内容可译为:燕反之心,迫联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残酷杀害,致尸横、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难书。使大明日月元光,变成囚杀地狱。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午(年)甲天下之凤凰一一允炊(御制)。林国恩的这一观点已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