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_之战”中晋国大败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

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

派荀林父出战的是晋成公,但当荀林父败仗回国以后,国君已经变成了晋景公。之所以没有杀掉荀林父,会不会是由于晋国国君交替的结果呢?

国君之间的交接,的确会造成国家政策的一些改变,晋景公和晋成公虽是父子,但是在执政方式上却大不相同。晋成公求稳,因为他的国君之位是赵盾所拥立的,所以他极其依赖甚至是忌惮权臣赵盾的势力。

可是,晋景公不一样,他父亲晋成公在晋国经营了好些年,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一些势力,虽不能完全和树大根深的赵氏对抗,但总有了资本。

再加上晋景公继位之前,权臣赵盾就已经死了。赵氏势力相对来说降低了那么一点点,赵氏内部也发生了内斗。赵朔和叔叔赵括、赵同的政治观念不同,分歧很大。而赵朔是个短命鬼,死的也很年轻,接下来赵氏就全部掌握在了赵括兄弟手里。

赵括兄弟中的老幺赵婴和赵朔的遗孀赵庄姬私通的奸情曝光,赵括放逐了赵婴,引起赵庄姬不满,导致晋国宗族和赵氏断交,赵氏失去了一把保护伞。

所以,在晋景公时期,他才能够将百年望族赵氏全族消灭,这就是他们父子经营多年以及晋国卿族倾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看出,晋景公和晋成公是不同的,他维护君权的决心更大,且政治手段更加强硬。

既然如此,那么荀林父打了败仗,使得晋国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始终屈居楚国之下,霸主地位尽失,晋景公有胸襟能够原谅荀林父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荀林父在晋国是一个怎样的地位呢?他的背景如何?

荀林父是在晋国的原正卿郤缺死后,才正式担任正卿执政大夫的职位。同时,荀林父还担任了晋国中、上、下三军中的中军将,即中军元帅,属于晋军中的最高指挥人。也就是说,执政大夫郤缺死后,晋国高层政治集团六卿中,荀林父是职权和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当初,晋灵公时期以及晋成公时期,赵盾都是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死后,提拔了自己的盟友郤缺为正卿。本来中军佐荀林父才是顺理成章成为中军元帅的人,但是赵盾专权多年,强制性的提拔了郤缺为中军元帅。这一次,荀林父终于可以坐上六卿之首的位置,正准备大干一场。

邲之战战败后,那时候晋景公继位时间还没有多久,此时的晋景公是急需一批骨干力量的。而这批骨干力量一般都会被安排进晋国六卿中,六卿就是晋景公的政治智囊团以及军师,主管晋国朝政。

荀林父处于中军佐多年,是最接近中军元帅的职位了,也是最熟悉中军元帅的职务的人,所以郤缺死后,荀林父是晋景公最为信赖的人。

荀林父自知失责,回国以后自行请罪,请求晋景公将其处死。晋景公的心里也是很郁闷的,但是此时他正是用人之际,荀林父又是一把好手,就这样杀掉真的不是一点可惜啊!

同时,士贞子也劝说晋景公不要杀掉荀林父。他认为荀林父是尽职尽忠的臣子,若是杀掉就太不划算了。于是,晋景公顺着台阶就下了,他让荀林父官复原职,并不惩罚荀林父。

晋景公大度,然荀林父却一直记着自己让晋国处于危难,所以在后来的战役中,荀林父带兵攻打郑国,重新将郑国拉入晋国阵营。

所以,荀林父没死,是因为晋景公精明的政治远见,以及士贞子的劝说。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唱遍大江南北,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山西简称“晋”,又被称为“三晋”。2008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就出版过一本图书,叫《大美山西:漫游三晋大地》,为前往山西 旅游 的读者提供交通、预算、住宿、 美食 、景点等众多方面的信息。许多新闻、文学作品里,将“三晋大地”代指山西。

问题来了,人们为什么把山西称为“三晋”?背后有何历史渊源?

事情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西周初期,周王分封各路诸侯,晋国被分封在山西中部。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壮大,在吞并了周边几个诸侯小国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强盛时,晋国的领土包括今天山西省的大部分,再加上陕西、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所以,现在人们把山西简称为“晋”。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6家掌握实权的贵族家族,即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让晋国的国君变成了傀儡。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晋国六卿彼此之间也在展开激烈的争斗。经过一番较量,实力最弱的范氏和中行氏首先被打败了,地盘被其余4家贵族兼并。现在,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智氏4家贵族。

在剩下的4家贵族中,智氏的实力最为雄厚。智氏的当家人叫智伯瑶,对其余3家虎视眈眈,打算一口将他们全部吃掉。为此,智伯瑶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智伯瑶找来另外3家贵族的当家人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告诉他们,晋国以前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国和越国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夺回霸主地位,大家需要同心协力,调转枪口一致对外,各拿出100里土地和1个万户邑献给晋国国君。

这样的事情,明显有利于智伯瑶。因为他当时担任执政,掌控了朝政大权。4家的土地和户口献给晋国国君,就等于是献给智伯瑶。如此一来,智伯瑶的势力将更加超过另外3家。

魏桓子、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威,被迫按照他的要求,献出了土地和户口。只有赵襄子坚决不肯答应割让土地和户口。智伯瑶见此情况,就联合魏桓子、韩康子,3家一起发兵攻打赵襄子。

显而易见,赵襄子的力量远远不能与智伯瑶、魏桓子、韩康子相抗衡。很快,赵襄子就失去了所有土地,退缩到都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顽强抵抗。在这之前,赵氏历代当家人未雨绸缪,将晋阳城修建得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因此,智伯瑶、魏桓子、韩康子3家军队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将晋阳城攻克下来。

智伯瑶非常焦急。这天,他到晋阳城外察看地形时,看到了流过城东北的晋水,想到一个水攻的办法,下令士兵在晋水上筑起一道堤坝,迫使晋水改道,流向晋阳城。当时又恰好是雨季,晋水河水上涨,让水攻的效果变得非常好。很快,晋阳城就被洪水淹没,许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浸泡在水里。老百姓不得不逃到高处躲难。眼看晋阳城将毁于一旦。

智伯瑶得意洋洋地对魏桓子、韩康子说:“哈哈哈,我现在才知道,河流也能毁掉一个国家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魏桓子、韩康子听了这番话,胆战心惊。原来,他们的都城旁边,都有一条河流。如果以后智伯瑶对他们“依葫芦画瓢”,岂不一样死得很惨?

就这时候,赵襄子派人出城来,悄然找到魏桓子、韩康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他们反过来攻打智伯瑶。魏桓子、韩康子同意了。于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里应外合,打败了智伯瑶,将他杀死,并分掉了他的土地和户口。

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不满足于继续做晋国的贵族。公元前403年,他们各自派遣使臣前往周国,请求周威烈王封自己为诸侯。周威烈王见木已成舟,干脆做顺水人情,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分封了赵国、魏国、韩国。晋国由此灭亡。

这起 历史 事件被称为“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在那以后,赵国、魏国、韩国加上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由于赵国、魏国、韩国是从晋国分出的3个国家,习惯上称为三晋。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三晋代指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