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春秋战国混乱的500多年如何来看明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追求的是霸主之位,并不以兼并为主要目的。楚汉之争的时候,政权非常的不稳定,国家之间非常容易被打散。春秋战国时期和楚汉之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段分裂时期,各路诸侯争霸,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样是诸侯争霸,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追求的是霸主之位,并不以兼并为主要目的。楚汉之争的时候,政权非常的不稳定,国家之间非常容易被打散。

春秋战国时期和楚汉之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段分裂时期,各路诸侯争霸,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样是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打了500年才以秦国统一六国告终,而楚汉之争仅仅维持了4年,就以项羽自刎结束。首先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追求的是霸主地位,并不是以统一政权为目的,各诸侯国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矛盾,大家都忙着扩张自己的领土。尤其是战国时期,虽然也发生兼并战争,但是国家太多,各个国家之间主要是相互牵制,而逐渐到了战国中期,诸侯国之间才开始了统一战争,领土较小,民众不多,或者经济实力不高的小诸侯国逐渐被吞并消灭,从这时开始到秦统一六国,其实经历了才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而楚汉之争,项羽分封了18路诸侯王,且大多数是来自六国残留的贵族,但是看起实力,战国时候的强国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政权,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民众当然会上下一心奋力抗争,然而,项羽时期的各路诸侯都是趁乱而起,没有群众的支撑,没有稳定的经济实力来源,民心涣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是比较好收服的,况且刘邦称帝并不代表着真正的统一,那时还是军阀林立,不过刘邦是最大的霸主而已。

综上来看,春秋时期真正的兼并战争实际上才进行了100多年,刘邦称帝也并不代表着天下统一,直到汉武帝的中后期,汉朝才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春秋战国的十二个历史典故!贯穿了春秋战国500年历史!

作者: 致良知四合院 首先回顾一下春秋战国500年的辉煌壮丽。 ■ 春秋五霸的故事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五霸之前,还需提及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郑庄公。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史称「 ”西周”;后来周朝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列国期间,郑庄公有双重身份,既是周朝的一个士卿大夫,又是一个列国君王,他首次以诸侯国的力量挑战周朝权威,在诸侯中小有影响,被称为「 ”小霸诸侯”。 随后,人们竞相仿效郑庄公,由此开启东周列国的春秋250年,上演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戏——弑君36,亡国52(36个诸侯国君王被杀,52个小国被灭。) 剧烈的社会动荡时期,圣贤思想应运而生,春秋末年,孔子、老子、孙子等几位圣贤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 春秋首位公认的霸主是齐桓公,他平定周边游牧民族,先后九次会盟诸侯。齐桓公在与兄弟争夺王位时发生战争,兄弟当时身边有一位大臣管仲,曾射伤齐桓公。齐桓公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在管仲协助下,取得了春秋五霸第一霸的辉煌。 春秋第二霸是宋襄公,齐桓公衰落之后,宋襄公登上历史舞台,但宋襄公在历史上位置并不显著。关于宋襄公有一个故事很著名。 宋楚两国两交战时,楚国大军从河对岸汹涌而来。宋襄公身边的大臣建议,趁敌方正在渡河还没有到岸时,及早动手。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要讲究仁义,怎能在别人渡河一半时发起袭击!待敌方全部渡河完毕,手下人再次建议动手,宋襄公却说,等敌方列好阵势后,再与其公平比拼。结果,待楚国军队一切准备就绪,宋军被全部歼灭。宋襄公在交战中受伤,并于次年因伤重而死。 圣贤为我们指出的人生康庄大道是:拥有大仁大义,迎接大风大浪,成就大功大业,而不要学习宋襄公的假仁义——贪名贪利的「 ”仁义”。 春秋时期,最具传奇性的是第三位霸主晋文公。他是继齐桓公之后、另一位具有显赫地位的霸主,因此史有「 ”齐桓晋文”之说。 晋文公在继承王位之前,流亡19年之久,「 ”郑文公拒之,齐桓公厚之,宋襄公扶之,楚成王尊之,秦穆公归之”, 秦穆公把晋文公(重耳)送回晋国,62岁继任晋国君王。 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至楚国时,曾受楚成王礼遇。楚成王问重耳:若日后两军交战,会如何应对。重耳回答,如果两军相遇,我当先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后来两军相遇,晋军果然遵守诺言,直接退后90里,这也正是成语「 ”退避三舍”之由来。 有一个成语叫「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文公之父晋献公的故事。晋国旁边有虞国和虢国两个小国,晋献公想攻打虢国,但必须经过虞国。属下建议:虞国君主贪财好利,可以用一些金银财宝买通他,等攻下虢国,再回来收拾虞国。晋献公听取了建议。 虞国君主身边的大臣一眼就看穿了财物背后的意图,就与君主讲「 ”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虢国被灭,虞国也将朝不保夕,因此绝不能让道给晋国。然而虞国君主并未听进建议,让晋军从自己国土横穿而过。最终,虢国被灭后,虞国也随之被消灭。 春秋五霸的第四位霸主是秦穆公。在「 ”唇亡齿寒”故事中,当时给虞国君主提建议的,还有一个叫百里奚的高士。虞国被灭后,百里奚就沦为晋国的战俘,作为陪嫁小臣送到秦国,后来又逃到楚国,被楚人俘虏。秦穆公慧眼识金,知道百里奚是难得一遇的人才,想用高金将他赎回。臣下建议:用高金来赎,别人也会知道这是个人才;为保险起见,既然只是奴仆,用五张羊皮来换就好。这就是「 ”羊皮换相”的故事,用五张羊皮换回的百里奚,后来协助秦穆公成就了秦国的一段霸业。 ? 春秋五霸的第五位霸主是楚庄王。晋文公去世后,楚庄王打败晋国,继而称霸。「 ”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楚庄王野心勃勃、意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故事。 楚庄王北伐时,将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府洛阳南都,此时刚即位的东周第九位天子周定王忐忑不安,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挑衅式地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多重?言外之意,就是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回答,国家兴亡在于德义的有无,而非鼎的大小轻重。「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最终,楚庄王转而挥师伐郑。 在楚庄王之后,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风云人物。特别是越王勾践,其「 ”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公元前510年,在与吴国交战中,越王勾践战败,成为吴王夫差的仆人。数年后,勾践返回越国,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王夫差,成为新一代霸主。勾践当上霸主后,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大臣范蠡选择了离开。如他所言,勾践可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最终难免「 ”狡兔死,走狗烹”。转而从商的范蠡,成为最早的商界圣贤。 ? ■ 春秋时代结束,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精彩纷呈。韩赵魏楚燕齐秦,七雄争霸并立。思想文化领域,不仅有孔子、老子绽放思想光芒,更有孟子、庄子,展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张仪、苏秦,纵横捭阖;孙膑、庞涓,各为其主;吴起、商鞅变法,屈原投江、邹忌改革;荆轲刺秦,李斯篆隶;更有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礼贤下士,闻名于世…… 西周时,王道仍在;东周列国时,王道熄,霸术昌,许多诸侯王基本践行的都是霸道;秦统一六国之后,仍施行霸道,因而被农民起义推翻。直至汉高祖刘邦,确立大汉江山,基于圣贤思想来治理天下,方有「 ”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以及后来闻名世界的汉唐。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戏。 回顾历史,对比今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大时代 春秋战国是大时代,近代文明也是大时代,但凡大戏上演,必有大腕出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同样如此。 「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大时代,必是英雄辈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隆重登上历史舞台;未来三五年、七八年、十年,将有一批世界级企业家从中国出发,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不要等到大势已成。不要犹豫、徘徊、懈怠;面对风雨,不要软弱、不要抱怨,更不要逃避。 二、大变局 大时代必有大变局。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儒家思想为切入点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始展现出来。2500年前的圣贤已确立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架构,揭示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大变局面前,必有圣贤指引,必有圣贤思想重新普照世界;大变局前,勿与圣贤思想擦肩而过,必是学习之、践行之、发扬之、光大之。 ? 三、大事件 大时代与大变局背景之下,必会出现大事件,必然会有巅峰博弈。坚信不疑,这是一个有道的时代。依道而行,必有天助;背道而驰,必受天殃。春秋战国500年,根本结论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大前提 大时代、大变局下,面对大事件,想要成就大功大业,需要一个大的前提:建设心灵品质,提升格局和境界。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曾经的风云人物,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但是在历史上却昙花一现。今天,仍然持续利益人们心灵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位圣贤。因此,唯有不断提升心灵品质,提升格局和境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真正的成功,是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达成目标,同时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每个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只待开发出来,让内心的能量与智慧澎湃出生命的精彩,让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与无尽的想象!

春秋战国的十二个历史典故!贯穿了春秋战国500年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770年,西周覆灭,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记录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和最后走向统一的过程。今天通过12个典故,来了解一下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形势图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罔顾祖训,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为博美人褒姒一笑,在无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前来勤王的各地诸侯。褒姒看到被玩弄的诸侯开心大笑。其后不久,申侯联合犬戎攻打镐京,幽王此时再点烽火,已无诸侯前来。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周平王即位,迁都洛邑,西周灭亡,东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拉开了序幕。

烽火戏诸侯

2、箭射周天子:因郑国在平犬戎之乱和护送周平王迁都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国权利和地位得到迅速提高,郑武公已经权倾天下,郑庄公更是飞扬跋扈,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周桓王终于不堪忍受,罢掉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郑庄公不但不加收敛,反而处处挑起事端,周桓王忍无可忍,亲率大军讨伐郑庄公。没想到实力不济,王军溃败过程中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左肩。这就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祝聃箭射周天子”的典故,自此以后,周王室在诸侯当中丧失了威严,其影响力大大削弱,并逐步沦为了傀儡。

箭射周天子

3、楚武王僭号: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自己以“上天之子”的身份统领天下,称为“天子”,其他诸侯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诸侯等级不同,称谓也就不同。而王作为天子的专属称谓,任何诸侯都不得滥用,一旦诸侯自称为王,就是僭越行为。楚国第六代君主熊渠就曾僭号称王,但很快又自行取消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王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于是楚武王便打算僭号。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讨伐战争,向外界宣扬实力,后向周王室提出加封自己为天王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他竟然于公元前704年,自行僭号称王。这就是历史上“楚武王僭号”的典故,楚武王也由此开创了诸侯僭号的先河,比第二个成功僭号的魏惠王早了三百年。

楚武王伐随

4、尊王攘夷: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问鼎中原:继齐桓公之后,各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纷纷起来争霸,楚庄王就是霸主之一。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问鼎中原

6、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成为霸主之前,曾经在外流亡十九年。在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于是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执政。晋国与楚国发生了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实现诺言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又经过一系列征战,晋文公成为一代霸主。

7、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前一阶段,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表面臣服,给夫差当了三年的马夫,受尽折磨和屈辱。三年后被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他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

8、三家分晋: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此后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氏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被分成了韩、赵、魏三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三家分晋前的晋国

9、胡服骑射:战国初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赵武灵王的改革,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赵武灵王

10、围魏救赵: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不断,公元前353年,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削弱了各自的力量,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围魏救赵

11、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而张仪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破解合纵的方法,即连横政策。通常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二人同时是政敌关系。合纵连横政策的出现,证明秦国已经进入了统一六国的实质阶段。

合纵连横

12、图穷匕见: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正如这个典故的意思一样,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战国已经走到了尽头,六国已处于垂死挣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