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令人恶心的原因(中国现在社会是儒家还是道家)

  对于儒家文化,笔者接触得比较晚。这是因为近现代儒家的风评,普遍比较差。所以在修学完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之后,方才对儒家的核心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儒家的风评差在哪里呢?目前流行的大致有八个方面:一、等级

  对于儒家文化,笔者接触得比较晚。

  这是因为近现代儒家的风评,普遍比较差。所以在修学完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之后,方才对儒家的核心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么儒家的风评差在哪里呢?

  目前流行的大致有八个方面:

  一、等级概念;

  二、忠君奴才概念;

  三、裙带关系;

  四、明哲保身的油滑之道;

  五、见风使舵的处事之道;

  六、表里不一的虚伪本性;

  七、缺乏务实求真与常识逻辑的思维方式;

  八、只讲立场,不论是非的判断标准。

  这些到底是不是事实呢?既然有人能总结出这些内容,那么他们大致也能拿出相关的证据。

   如果儒家果真如此不堪,又怎会传承千年,经久不衰呢?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替儒家背负了很多骂名。但就宏观上来说,孔子个人思想,并不代表是整个儒家思想,儒家有很多学说,都不是孔子个人的。

  《韩非子·显学》有文曰:

  “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漆雕开、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孟子、荀子这些儒家的人,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剧烈的分化。虽然分化严重,但主体仍是好的,至少这里面鲜有人是主张奴役百姓的,也不太存在前面所说八个弊端。

  再经过时间的流逝,儒家又分化出以性质命名的八种儒,分别是:圣人儒、君子儒、小人儒、伪儒、腐儒、陋儒、酸儒、犬儒。

  而这八种儒,只有第一种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第二种则是为善去恶、有骨无髓。

  剩下的六种,则都是依文解义、自以为是、害人匪浅的皮毛之道了。

  自古曲高则和寡,所以真正的祖师门前,一定草深三尺。圣人儒也是一样的,故而很少有人能窥其全貌。

  但后面的外道之儒则不一般了,君子儒能得义、小人儒能得利、伪儒能得名、腐儒能得望、陋儒得守旧、酸儒得自胜、犬儒得苟安,在名闻利养等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我们前赴后继地参与到儒家的大家庭来。

  若是以这些个儒为核心,那么千万不要和儒家扯上任何关系,这样的儒家,的的确确是恶心至极、祸患无穷的。

  但是若以此拒儒家于千里,却是不明智的。因为这种现象,不只是儒家如此,而是各宗各派皆如此。道家的多在驱鬼辟邪、求医问卜,佛家的多是鬼神迷信、放生祈福,而道家和佛家的根本之道,同样是鲜为人知。

  就像一把屠龙宝刀,本是无上至宝,先人造刀,只为斩这世上最大的邪魔。可后人却也可以用它杀人、用它卖钱、用它炫耀、用它奴役百姓……

  这是人之过,而非刀之错。

  儒释道等法门亦是如这屠龙宝刀一样,只是我们的工具。

  最终我们会怎么样,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圣人儒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首先要从解除误会开始。

  比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子夏所说,并非代表了孔子爱做官。

  比如说有弟子问:“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并不支持,而是回答他:“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再比如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弟子所问,而孔子并未认可,而是马上说他:“巧言令色,鲜矣仁。”

  简单的三个例子,便能够解除上面八个弊端中的某些误解。而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没有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的人,是不得而知的,只会人云亦云。

  所以,希望大家暂且摘掉有色眼镜,忘掉我们以前了解的儒家,重新开始认识它。

   我们要搞明白儒家的核心是什么。

  子曰:“吾之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

  子曰:“吾无隐乎尔!”这个无隐于大家的,是什么?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又是什么?

  简单的三句话,我们又可以发现,儒家的核心貌似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仁,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三纲五常,而可能是这个无隐于大家的一以贯之的大道。

  再次,在正式论述圣人儒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聊一聊三纲五常。

  因为三纲五常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儒家的核心。这究竟是不是核心,我们暂且不谈。对于三纲五常的认识是否有误,我们则需要事先梳理一下。

  目前来说,大家所公认的“三纲五常”分别为: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的真义虽然鲜为人知,但至少为人所诟病的点不是很多。所以五常我们留到以后再谈,现在主要说一说三纲。

  这三纲的来源是孔子吗?笔者翻遍了经典,发现孔孟是这样说的: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孔子并没有提出所谓的“三纲”,孟子也没有过多的论述,根本没有发现什么儒家的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奴属关系等封建糟粕思想。

  自认继承了孔子思想的荀子,有一个很出名的学生。他就是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他是这么论述君臣国民父子夫妻关系的: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而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虽然这些只是在相上论,未达本质。但与我们所道听途说的儒家思想,可谓天壤之别。

  所以,是儒学让国内人丧失了血性吗?是儒学让国内近代变得落后挨打吗?是儒学阻碍了国内的进步发展吗?

  不是的,孔孟之儒,本非如此。

  是儒学被董仲舒、程氏兄弟、朱熹他们改造成了上下级的奴属关系。

  大多数人所批判的、所以为的儒学,其实就是阉割改造过的儒学,确切地说,就是朱熹儒学。

  朱熹儒学,才会盛产前面所说的小人儒、伪儒、腐儒、陋儒、酸儒、犬儒……

  真正的儒学,是借物喻人,借相喻法的。

  若是说君臣父子,就着在君子父子之相上, 我们肯定是学不好儒学的。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君、父、国、夫,比喻我们的真心、本性、天命、主宰。

  臣、子、民、妻,比喻我们的思想、念头、色相、觉受。

  前者是体,后者是用;前者是性,后者是相。都是各人心中之事。

  所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可以解释为心为万法之主宰。

  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描述万法不离一心。

  尽管这两句都并非孔孟所说,但至少还隐藏了真义在。

  而后人的演化却简直不忍直视,所谓:“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正,妻不可以不贤。”

  这句话的出处笔者找到了,是出自宋代于石的一首打油诗:《姑恶》

  村南村北麦花老,姑恶声声啼不了。  有姑不养反怨姑,至今为尔伤风教。  噫,君虽不仁臣当忠,父虽不慈子当孝。

——于石《姑恶》

  此人生于宋理宗淳祐十年,卒年不详。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为诗多哀厉之音。

  敢问诸位大德,如此之人,能代表孔孟之儒吗?

  而且,孔孟也是聊过这些内容的,孔子说的是“君待臣以礼,臣事上以忠”。孟子说的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说到这里,不知会有几人,敢于为孔孟二圣喊冤抱屈。

  迷信权威,是不对的,不然儒学不会被程朱之流,祸害到如此地步。如今的权威,威力比宋明理学更胜一筹。

  迷信大多数,同样不对,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若不如此,以后的苏格拉底和哥白尼们还是得死。

  批判,当然是可以的,但我们的第一步,必须要去了解我们所批判的对象。

  你觉得儒家不对,那么你至少要读过儒家的经典典籍,知道哪里不对,而不是人云亦云。

  儒家到底是宝藏还是糟粕,简简单单一两篇文章,并不能为之定性。

   笔者最近萌生了一个想法。愿借着四书五经中的某一两部著作,来究明一下圣人儒的真义。

  抱着务实的态度,我用心地阅读了《论语》、《大学》、《中庸》、《传习录》等儒家的经典。

   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