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神秘”的藏族天葬礼仪:褪衣物

如果想要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药物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要长生不老药,毕竟在古代的历史上或者神话故事中,多的是关于求长生不死的例子,比如建立了不世功勋的秦始皇,求药是出了名,又比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的嫦娥,为了长生不老药,最后一个人孤独地居住在广寒宫。然而,神话故事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秦始皇最终也还是死去。因为生老病死是常态,谁也摆脱不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既然摆脱不了,就要坦然接受死亡。

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因此就有各自的对待死亡的不同风俗。

一般都讲究落叶归根的土葬,但藏族却有神秘的天葬,需要将死者的衣物褪去,让飞鸟野兽分食。

那么,他们究竟为何要这样做呢?01埋葬的形式作为有机生物,基本上都逃不掉一个命运,那就是死亡。

一般的生物死掉就是死掉,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已经完全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因此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的认知,并对死亡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由此更加注重死亡的形式。

然而,虽然同属于人类这个群体,却存在差异性,对于死亡这个送别环节自然也存在差异性。

一般来讲,古今对待死亡最多的仪式就是土葬。

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讲究的是“落叶归根”与“入土为安”,土葬视为厚葬,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实行了土葬,才算是孝顺,而土葬的起源历史也非常悠久,在早期的《周礼》中就有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众生都是从大自然中来的,自然死去也应该归到大自然中去,再者,在汉族的阴阳五行中,土是中位,最稳定可靠的存在,因此人死后埋葬在土里,是让灵魂安息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土葬也寄托着人们的伦理情感,因为人死之后埋在土里,有一块墓碑,往后的生者便可以来祭奠。

土葬之外,另一个形式的埋葬形式就是水葬。

水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形式有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三种。

但无论哪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于死者的情感与祝祷。

在实行水葬的民族中,他们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而且在古老的民族发展史上,有许多关于水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中传达的都是美好、不朽与幸福,因此他们认为人死后,将尸体投入水中,可以得到生命的轮回,同时在未来往生的生命中可以得到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

除了相对比较容易的土葬和水葬,还有一种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实现的岩葬。

岩葬,顾名思义就是将人死后,将其尸体放入棺椁中,然后棺椁再放入陡峭又地势高的悬崖山洞中,这种方式没有一定的人力耗费是不能够实现的,因为相对而言,人在徒手攀爬一些悬崖的时候,都不一定能攀爬上去,何况还要携带一个巨大的棺椁。

不过,一些少数民族之所以如此要将棺椁放在悬崖的山洞里,也是因为这其中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影响。

在远古时期,由于那时候的生产力低下,没有在平地上修建房屋的能力,因此大多数时候都居住在山洞里,由此形成了人死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意识,因此他们就将死去的人放入人类居住的山洞中。

除了以上这些埋葬形式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历史悠久且推行范围比较广的葬礼形式,那就是天葬。

比如在非洲的马赛族以及一些蒙古族使用之外,我国的少数民族藏族也在使用这一方法,并且承载着一定的精神意义。

02天葬承载的精神意义早期藏族的天葬形式,就是生者死去之后,活着的人将尸体带到人迹罕至的草原地区,然后让路过的飞鸟走兽进行分食即可。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死亡有了更多的认识,开始注重送别死亡的形式,并注重死亡形式中对死者美好祝愿的传达与寄托。

现在的天葬形式是死者死后,需要停尸数日,然后请喇嘛念经,再选择合适的日期进行送葬。

而送葬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先是由专门的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师那里,进行焚香供神,然后一些秃鹫等动物看见青烟之后,就会聚拢过来。

天葬师随即将死者的衣服褪去,然后用一定的程序肢解尸体,进行肉骨剥离。

肉直接让秃鹫等动物食之,而坚硬的骨头则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让动物吞食干净。

而这种天葬形式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藏族人民的认知中,若是动物很快就食用完了,那么这个人的灵魂很快就能升入天界,因为他没有罪孽,所以动物们不嫌弃,若是不能被动物快速食用完,那么就是这个人生前有很多罪孽,所以动物们都嫌弃不已,灵魂就不能早日进入天界,而活着的人看到这一幕,则会非常伤心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藏族的天葬文化也进行了充分的尊重与保护,还对此出台了专门的管理规定,即不许任何人进行拍照、录像,同时也不可以通过媒体报纸等进行刊登报道,更不可以进行参观和浏览,充分保护死去的人。

03结语藏族人信仰的是佛教,而佛教对待死亡有着精确的阐释,讲究的是轮回转生,如果飞鸟走兽吃的一点不剩,那么生者在生前则没有大的罪孽,死后的灵魂可以升到天堂,反之不然。

虽然这种风俗看起来,好像有些难以理解,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意义,承载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表达,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尽管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却要学会尊重,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相异性,因为这是一种道德的宽容。

当然,这种求同存异的态度也不止应用于对待不同的文化,同样的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格等,都要学会“求同存异”,因为这是一种和而不同、保持中庸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