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

不知为何,疯狂流传着关于苏东坡与张怀民的段子--“苏东坡骚扰张怀民”。说张怀民其实已经睡觉,不过被苏东坡强行叫醒,于是才有了“盖竹柏影也”的错觉。这个梗想必的来源大家都清楚,毕竟中学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便是这个网络段子的原型。

苏东坡与张怀民的故事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一些,但苏东坡与他的弟弟苏辙的故事,你是否知道呢?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苏东坡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而弟弟苏辙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

苏辙为了捞哥哥,一路爬到了宰相的位置,甚至有人说,弟弟最后的选择就是要么坐上龙椅,要么爬上龙床,虽是玩笑话,但足以见出弟弟为了捞哥哥所付出的努力。

而这一切,还要从兄弟二人自幼读书培养出来的感情说起。

01兄弟情深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宝元二年(1039) 二月二十日苏辙出生,到嘉祐六年(1061)二苏应制科策试,苏轼、苏辙共同度过了轻松纯然的年少时期。

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八岁时,二人跟随天应观道士张易简学习。

三年后,母亲程夫人的谆谆教诲伴随着他们成长,她传授给兄弟二人学识与修养。

在这期间,发生过一件影响苏轼性格的趣事,程母为兄弟二人读《范滂传》,为范滂感到叹息。

范滂是东汉名士《后汉书 》记载:“滂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曾以“清节”为郡人称道 ,后因东汉党锢之祸下狱而死。

苏轼就问母亲:“我长大了要像范滂那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母亲您同意吗?”对于小孩子而言,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很不容易,但聪明的程母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反问道:“你可以做范滂 ,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一回答显然是对儿子的肯定,但这种反问的语气更加坚定了这种态度。

这也为苏轼后来正直的政治理念打下了基础,也是屡遭贬谪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小两岁的弟弟反倒性格沉稳,处事圆滑。

庆历七年( 1047) ,苏洵奔丧回家后,苏轼、苏辙就跟 着父亲学习,二人聪慧好学,又深受“发愤著书”的父亲的影响,很快成长为学识广博的青年。

这一阶段二人并未创作有关兄弟情谊的诗歌,但从他们后来回忆过去的诗作来看,二人专心于读书,形影不离,正如苏辙所言:“我们小时候没有分离过一天。

”苏轼和友人晁端彦提及: “我直到二十岁都没有朋友,当时身边只有我的弟弟子由。

”可就是从小形影不离,感情深厚的兄弟俩怎么也没想到日后的他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02宦海沉浮见真情嘉佑元年,苏轼兄弟离开四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中进 士,一时名噪京师。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极为赞扬,曾对周围人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嘉祐六年( 1061) 十一月,苏轼独自赴凤翔任,二苏由此经历了长达三年的分别。

苏辙在苏轼走后想到兄长将要路过渑池,作诗言: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 但鸣嘶”,苏辙遥想起曾经和父兄共游的经历,怀念万分,想到兄长独自赴任,必定非常孤独。

苏轼收到来信后,写诗回答苏辙: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而在分别的三年中,二苏亦时常诗歌往来,热切地表达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在狱中受尽了折磨,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写诗与苏辙诀别,《狱中寄子由二首》:“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感情深沉,发自肺腑,是苏轼兄弟情意的真挚表露。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家眷都要托付给苏辙,拖累弟弟,万分愧疚。

实际上苏轼被捕时,苏辙不顾自身贫苦,将其家眷接至自己身边,一同生活。

不仅如此,苏辙还上书神宗: “臣这一辈子就一个哥哥,相依为命,臣希望用我的官职换取陛下留我哥哥一命。

”两首诗传至神宗手中,神宗也为其兄弟情谊所感染,再加之苏辙的多方活动,苏轼才死里逃生。

元丰三年( 1080) 正月,苏轼出狱,赴黄州途中路过陈州,苏辙远奔两百里探望苏轼,对弟弟因自己受牵连被贬的愧疚与此时的感动两相交织,苏轼感慨万分。

而后言: “别来未一年,落尽骄气浮……但余无所还,永与夫子游”苏轼深知自己性格放纵,因言获罪,应当学习弟弟的为人处世,所以在诗中以“夫子”称呼苏辙。

元祐年间,苏轼兄弟深受执政的太皇太后高氏赏识,官场上一片坦途,苏辙甚至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最高位,官至副宰相。

而晚年的兄弟二人却屡遭贬谪,绍圣元年(1094) 四月,苏轼被贬英州,苏辙贬于汝州,同年六月,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辙也降授左朝议大夫、知袁州。

七月十八日,苏辙再次被贬筠州,十月苏轼迁惠州。

从绍圣元年(1094) 宋哲宗亲政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去世。

这一阶段,二苏数次被贬,长达八年间,二人仅相聚两次,每次时间都不长。

在漂泊中,二人之间更多是分享近日生活、探讨养生之道以及家中小辈们的成长等等。

但正是因为二苏深藏内心的兄弟情谊,以及由此生发地对彼此真诚的关心爱护,方能如此自然真挚地书写。

二人兄弟情谊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深沉醇厚。

03小结二苏从朝夕相处的少年时,到共历亲人离别的青年时,再到进退生死的中年时,最后到彼此挂念的暮年时,二苏经历着空间意义上的聚散离别,内心却始终相守。

能够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两兄弟自然不是泛泛之辈,对于人物历史,更应该遵从历史,还原历史。

对于网络流传关于苏轼苏辙的段子,说什么苏轼日常:想弟弟,吃好吃的,想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