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

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读千余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发展历史悠远,所以诞生了很多的思想文化与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丰富,非常值得学习和推敲,而我们今天很多人也在口口传颂,一般的人随口就能被两句唐诗宋词,完全应了那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作品的思想立意,我们不能深刻理解,就出现了误解的情况,比如典型的望文生义。由此产生错误认知,要是不改正的话,不仅影响自己,更是会影响身边的人。

尤其是李白那首《静夜思》,而《静夜思》看似简单,却被误读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却很少有人知道,所以产生了望文生义的错误认知。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静夜思》诗歌中前两句的正确意思。

01诗仙李白说到诗歌文化,李白绝对是最耀眼的一个存在,因为他的诗歌总是透着一种爽朗与洒脱,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写的诗歌也是朗朗上口,人们争相传颂,文学价值极高,所以一度被称为“诗仙”。

他的一生应该是很多人的追求。

在五岁的时候,就展示出了极高的诗歌天赋,在唐朝书籍《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写到:“五岁诵六甲。

”六甲在古代是一种孩子启蒙学习的书籍。

一般人能在二十岁出名,就已经算是出名很早了,但是李白自小读书努力,所以在十五岁时,就开始在诗坛上小有名气了。

而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专门辞亲远游,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在这一路上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望天门山》等等,描述的都是他一路的所见所闻,并且多首诗流传至今。

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在诗坛上名声大噪了,也结识了很多诗坛上的名人,比如写下《春晓》的孟浩然。

除此之外,李白的个人生活也相当美满,娶了当时宰相的女儿,只差没有官位傍身了,于是开始进行献赋谋仕,但一直未果。

而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翰林院,谋得翰林一职。

不过由于他生性爱自由,在皇宫中供职,觉得这种生活十分无聊,于是很快又从皇宫中出来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杜甫,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后来在安史之乱后的上元三年,李白已经六十一岁,这时候的他就像是唐朝一样,已经经历过大风大浪,走入了人生的暮年,在金陵当涂病逝,结束了浪漫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02静夜思经过前面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李白的这一生差不多都是在外面远游,虽然见识颇多,但是离家状态也非常多,而在他的诗歌中,也留有为数不多的关于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静夜思》。

一般只要开始上小学就要学习这首诗歌,因为它简单易懂,而且字也不难认。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诗歌,其实很多人对于首联和颔联的理解出了错,出现了望文生义的现象。

我们寻常的理解,前两句内容不过就是:在晚上的床前,透过窗户洒进来了一点明月的光芒,照在地上银白一片,诗人看着就怀疑是地上上了白霜。

但实际上的意思却不是这样,我们这种理解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意义。

03望文生义的“床”和“疑”要想彻底理解这两句诗,就得结合相关的资料,而主要的望文生义错误主要聚集在“床”和“疑”。

“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就是睡觉的地方,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它指的可不是睡觉的地方。

古代睡觉的地方叫“榻”,常听到的就有“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说的就是睡觉。

而“床”在古代指的是井栏。

古代的井栏就叫银床,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它的外形与床榻有些类似。

在《说文解字》中,就明确说了:“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

”所以李白这里的“床前明月光”说的不是睡觉的床前,而是月光投射到井栏边上。

除了“床”字之外,“疑”也是很多人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

我们很多人一说到“疑”,就会想到怀疑、质疑等词语,但实际上这里的“疑”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的。

如果理解成“怀疑是地上上了白霜”,就很不通顺。

诗人李白看到井栏边上的白月光,就怀疑是上了白霜。

问题就是,他明明已经知道是白色月光了,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答案显而易见,又要自己推翻怀疑,明显就在语义上不对,而且在逻辑上也不对。

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就会发现,将“疑”理解成“好像”就比较通顺了。

当白色的月光照在井栏边上的时候,诗人看着白白的月光好像是地上上了一层霜,给人以明确的视觉感觉描述,又通顺,又在逻辑上说得通。

04结语由于古今对于同一个字指代的意思不一样,所以我们以为的“床”就是今天卧室中的床,实际上在李白的时代,床并不是真正的床。

同样的,有些字有多种意思,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所以若是我们只依照自己的常规认知去理解的话,就会理解错误“疑”的真正意思。

看着简单,而且好像也不影响真正的理解,但有错误就是没有真正了解诗歌,就是在犯错,需要改正。

同样的,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因此产生了偏差,但这也告诉我们,要是想要真正理解和读懂古时的文学,掌握真正的思想意蕴,就得结合内容,查询相关的资料,力争不做到望文生义,力争真正理解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大脑吸收更多的知识,让知识储备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