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三兄弟争着孝顺父母

三兄弟争着孝顺父母

明正德年间,河东解州城外有个村子叫槐树岭,槐树岭有个老汉叫孙进宝,五十八岁,老伴郑氏,六十岁。孙进宝老实厚道,勤劳善良,从小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论是地里还是场里,无论是犁地、耙地,还是碾打、扬场,他都十分精通,村里人都夸孙进宝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在槐树岭,孙进宝的家境虽然不算很富裕,但他勤劳肯干,郑氏又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还比较殷实。

大儿子叫孙满囤,三十岁,从小喜欢做生意,十五岁就到镇上一家钱庄当伙计。

由于脑子灵活,又虚心好学,十八岁就做了钱庄襄理。

就在襄理做得风生水起,得到掌柜的赏识,准备给他加薪时,他却辞了襄理,只身到南方做丝绸和布料生意。

刚开始,没有本钱,他冒险借了高利债,南下扬州进了一批丝绸和布料运到本地,批发给当地的一些布料店,赚了一笔钱。

接着,他又拿着赚来的钱到南方进货,就这样,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积攒了八百两银子。

接下来,在父母的催促下,他娶了解州城宋记钱庄宋老板的女儿为妻。

成亲后,就与父母和两个弟弟满缸、满斗分了家。

接着,就在别人跟他学,纷纷去南方进丝绸的时候,他却改弦易张,用八百两银子开了一个孙记钱庄。

由于他本身是钱庄伙计出身,又做过襄理,对钱庄生意非常熟悉。

他首先用比别的钱庄高一点点的存银利息吸引储户,又用比别的钱庄低一点点的借银利息吸引客户。

二儿子叫孙满缸,二十八岁,从小喜欢读书,四岁时,就站在村里私塾窗外听先生在里面教学童读书。

学童们跟着先生读,他也跟着读。

许多学童还没背下来,他就能倒背如流。

回到家,他就背给父母和哥哥听。

孙进宝发现二儿子满缸喜欢读书,五岁时,就把满缸送到私塾读书。

满缸天资聪颖,读书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

先生也很喜欢满缸,经常把满缸写的字张贴在学堂里让大家学习,满缸写的字几乎全被先生画了红圈。

满缸不仅字写得好,文章写得更好,先生经常在讲堂上给其他孩子读满缸写的文章。

由于读书成绩好,十五岁时就考取了秀才。

十八岁中举,二十岁做了解州府衙的学政,并娶了县令的女儿为妻。

虽然没有大儿子孙满囤有钱,但却是官宦人家,日子也过得非常滋润。

三儿子叫孙满斗,二十六岁,从小喜欢跟着父亲去种地,却不喜欢读书,一让他读书就喊头疼,但让他跟着父亲去田里干活就特别高兴。

孙满斗八岁时就非要跟着父亲学犁地。

父亲说,你还没有犁杖高,等长大了再说吧,但满斗偏不信,结果,刚扶好犁杖,鞭子还没扬起,牛就开始跑,他在后面抓着犁杖被牛拉着满地跑,犁头根本就没插进土里,而是贴着地面,划出一道弯弯曲曲的浅沟。

满斗死死抓住犁杖跟着跑,最后摔倒在地也没放手。

牛终于跑不动了,才停下来。

父亲没有帮他,只是站着一边看一边抽旱烟。

满斗不服气,又扶起犁杖,准备犁地。

父亲说,后手抬高一点。

满斗将犁杖稍微往高里一抬,犁头便钻入土里,牛也不跑了,拉着犁稳稳缓缓地走,犁头翻起深深的土浪,而满斗也终于学会犁地。

满斗老实厚道,勤劳肯干,不怕吃苦,到十八岁就成了一把种地好手,除了扬场需要父亲帮忙外,其余农活差不多都能独当一面。

由于孙进宝父子俩都是种地好手,所以,村里的庄稼就属他们家的长得好。

等三儿子满斗也娶了妻子,孙进宝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大儿子满囤和二儿子满缸已经分家另过,所以,满斗和妻子一直跟三儿子满斗生活在一起。

此时,大儿子满囤有钱,已经在镇上买了一座大宅院,全家人早已住在镇上。

二儿子满缸是府衙里的学政,而且娶的是县令女儿,所以在解州城买了宅院,一家人也早住到城里。

三儿子满斗因为在家种地,所以和父母一起一直住在村里老房子里,没有分家。

这年过年,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都回到村里和父母一起过年,三家人聚到一起吃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