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浅谈道教规章戒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各宗各教都有自己的规矩,对道教而言,这个规矩就是戒律了。

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

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

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

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其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于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所以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丹阳真人直言》,即是邱祖时亦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寄西州同道书》,《长春真人垂训文》,但至邱长春祖师全真戒规,亦为传存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

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 经由如此较长时序的磨练,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居士,泛指在家修行的宗教信仰者,如受道教思想深刻的李白、苏轼,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道教居士,顾名思义即于家中奉道的修行人。道教理论中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是大道自然化生的,每个人身中都秉持着相应的“道性”,每个人终身都是在奉道而行。

一个和谐的道教宫观,不可能只有出家道士们的离尘清修,也应该有大德居士们的护法功德。从这一点来看,道教中对道士和居士两种概念的认知,只不过是区别于是否住庙和修持,并没有等级身份上的差别。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道士与居士,虽然都要在修行路上走一遭,但基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修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若是道士与居士混杂,彼此间难分差异,就会使双方都乱了修道的分寸,难免出现诸多问题。道教修行讲求以本分为基础,要求人们先做好自我分内的事情,安于自己的职责

只有先做好了自己,才能去谈论修真的要事。基于此,便有必要去谈一谈身为一名道教居士,如何正常地进行日常的居家修为以及对宫观的护持。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道教言“教”,离不开道、经、师三宝的度化之功。居士虽然也在道观中拜了师父,以身皈依了道经师三宝,但其与道士修持所处的环境大为不同,这就使二者修真悟道的方法有很大差异。

行为端正的出家道士,每日都伺候在祖师身边,勤勉拜诵太上经典,随着时日的增长,祖师留下的诸多教诫会慢慢内化成自身的言与行。老话有言,“修行是言传身教的过程。”道士以诸多师长为修行的楷模,彼此日夜相守、相互影响,修行精进自然就会快一些。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相比之下,居士们因为平时多住在家中,纵然心中有着三皈五戒,但身在红尘,难免会禁不住诱惑与欲望的浸染。若是自身的修行尚不到位,居士到宫观中去帮助维护祖师的法场时,又会不自觉地把这些社会习气带进来,从而使祖师的一片清静道场被俗尘习气玷染,这定是自身的罪过。于此,也就更加要强调一名居士进入到道观中时所应该保持的自我修养。

出家道士、居士们保持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修持,更代表的是祖师教诲在滚滚红尘中的显化。自己做出了什么样的言行,背后呈现出的是你的师尊、是你皈身皈命之处的道风道貌。若论一名道教居士如何去护持一处祖师的道场,如何在与道长们相互补宜的过程中精进自身的修为,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于所有的修道者而言,尊师重道是我们修行的基本前提。既然提到道经师三宝,就有必要把三宝的关系说明白。道教以道言教,修道者最终要实现与道和真,这是道宝的意义。要体悟真常不变的大道,就需要借助古来得道之仙真流传下来的大千圣典,这是经宝的意义。但道教历史久远,面对百家之言,又如何能从庞杂的言说中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方式方法呢?此时就要强调师宝的作用。

道教居士该如何精进自己的修为?

道教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师长是帮助我们度脱迷津的大功德者。这个师,不仅仅是你的皈依的师父,也是指那些有德行、有品行的道士们。或许他们没有你的年岁大,也没有你的人生经历多。但他们日日诵持太上经典,受经典的滋化润育,道高德深,言行合一,这就具备了代替祖师说法传教的条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出家修道人有戒律,因此道教居士也该有规戒。居士的规戒应建立在爱国爱教,尊师重道的基础之上,虔诚学道,不忘初心。

居士到宫观中,应当是通过道教修行者的言传身教,了解道文化思想,悉心行持历代祖师的淳淳教诲,体悟到大道自然的奥妙,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得和谐融洽。若没有一定的约束,便会逐渐失去恭敬心,质疑大道的信仰,最终让自己从一个慕道者变得目空一切,甚至心怀鬼胎。

这样的行为,早已经偏离了修道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