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道德经:探索自我的心灵意识

宗教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心灵意识领域的认识和探索。《道德经》作为道家及道教的经典,以其言简意赅地论述剖析了如何认识和改造人的心灵意识的过程。

一、总结认识心灵意识的方法特点

在历史上,为什么宗教与自然科学会形成两大阵营?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因为差异,所以造成了矛盾和对立。如果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了研究心灵意识的方法特殊性,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和学习,使更多的人在心灵上获得升华和发展。

1、逆自我的意愿而行是认识心灵意识的特点之一

《道德经》提出“反者道之动”。与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相反的是:自然科学是以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和方向,而在认识心灵意识的过程中,则需要人逆个人的意愿而行。

在心灵实践的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自身。一切人性都来自于“本我”的创造,但同时也成了见证“本我”最为强大的障碍。要见证“本我”,就必须突破人性的桎梏和阻碍,这并不是说人性不好,这就如同人们要得到空气中纯净的氧气,就必须先把其它气体清除一样。所以要见证“本我”,破除人性的障碍就是心灵学修行必须完成的过程。

“本我”的本质是“无我”,是“空”,是“无”,人性是“有”,所以一切人性都是与“本我”相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实践不以“善恶”为衡量标准,因为人性中无论是善的成分,或是恶的成分都与“本我”是相对立的,都会同样阻碍见证“本我”的过程。

人性与“本我”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切人性都是以获取为意识取向。而“本我”是没有取向的,本质上对世界中的一切事物既没有放弃,也没有追求获取的意识行为。因为“本我”不在意识中,所以不会有任何放弃和获取的意识表现。它不会选择 “善”,也不会选择 “恶”,不会选择 “好”,也不会选择 “坏”。而人一旦破除人性的意识取向的控制,就能使“本我”得到显现。

老子对于这一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意思是讲:老子非常有体会的是,在见证“本我”的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是这样一个矛盾——“本我”没有意识指向性,而人性是有目的和方向性的。

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舍”,并不是一定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把具体对象抛弃。执著是对事物念念不忘、不愿舍弃的心态,所以舍弃是指人心灵上的舍弃,达到一种一无所有也坦然的心态。从这一点来看,心灵实践与人的常规心理是相反的,所以心灵实践要能够逆自己心愿而行。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这里是悦读国学,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一、不争而得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语出《道德经》

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间没有人可以与之相争。

放下不代表失去,不争不代表得不到,这就是天道的规律。

但是一般人转不过这个弯儿,总觉得:一旦放下就会失去,一旦不争就会错过,其实不然,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越是苦苦强求,越容易渐行渐远;越是紧紧把持,越容易失之交臂,不论是对人,或者是对事物,包括处世,也包括感情。

争的是什么呢?无非名利得失。

有一个词叫做:利令智昏。一旦急于获得,牵扯利害关系,担心自己利益受损,往往过激、过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直接后果——智商下降。

难免就犯糊涂,做错事,老子所说的“不争”,就是让我们放下名利得失,不要急于得到,然后专注于事情本身,把个人想法和感受暂且置之度外,正确的做人做事,反而会得到很多。

不争,其实是不去追逐利益,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

过于看重结果,在意得失,因而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会出现一个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要知道,利益这东西,是成绩达到,条件具足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并不是刻意努力就能实现。

把利益看的很重,做事情就不能客观公正,最终连本可以得到的利益都会失去,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往往会不受利益驱使诱惑,正如杜牧所言: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一旦把名利得失放下了,就变得轻松,没有压力,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这样做人做事,就可以不走岔路,不入歧途。走正确的路,自然可以圆满到达目的地,正所谓:苦苦寻不到,放下即得来。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二、知足者富

容易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

曾经有一个富翁,有很大的庄园,众多的奴仆,花不完的金钱,妻妾成群。

这一天,富翁闲着没事,来到一座寺庙,看见一位禅师,悠然自得的品茗独坐。

富翁问:您感觉自己幸福吗?

当然幸福啊!禅师回答。

您一贫如洗,这也叫幸福?

禅师笑而不语。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富翁家里来了一伙江洋大盗,把他的家洗劫一空,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一场大火把他的房屋也烧了个精光。

富翁很快流离失所,他的奴仆和妻妾都不见踪影,富翁没有办法,只好沿街乞讨,变成衣衫褴褛的乞丐。

这一天,乞丐口渴万分,可是走了很久,都没有讨到水喝,乞丐来到寺庙前,被禅师看见,忙叫人给他端来一碗水。

禅师看着乞丐喝完水,问: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乞丐若有所思的说,幸福,不过就是一碗水而已。

那你现在幸福吗?当然幸福啊!

过了一会儿,乞丐肚子开始叫起来

禅师问,现在幸福吗?

乞丐说,要是有碗香喷喷的米饭,就幸福了。

禅师叫人端来一碗米饭,乞丐狼吞虎咽,没一会儿,禅师问:现在幸福吗?

乞丐抬头看了看禅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要是有一只鸡,再有一壶酒,就真的幸福了。

禅师笑了,就算现在马上就有鸡和酒,你就真正幸福了吗?

乞丐想了想,要是再有一所大房子,有众多奴仆,妻妾成群,那就完美无缺了。

可是,当初你不就是过着那样的生活吗?

乞丐顿时愣住。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人永远不会真正幸福,所有鼓吹幸福的都是骗你的。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求也就无止境,可是外物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需求而有求必应,反而会经历成住坏空,所有曾经的拥有,都会渐渐离我们远去。

仓央嘉措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这才是生命的真相。

因为无常,所以,注定缺憾。

虽然没有永远的幸福,但是可以不断的在感受每一个当下的过程中,不断的收获满足感。

满足感就是幸福感,如果你很容易知足,那么你就容易得到满足感,你就会不断的拥有幸福。

所以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

什么意思?——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难得的富足。

老子《道德经》:非常厉害的两条天规,触动心灵,顿悟人生

人真正的需求其实并不多,正所谓: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所,睡觉就需三尺宽。

但却被贪心驱使,沦为赚钱的机器,每天都在渴望得到的状态下,心里始终忐忑不安,始终战战兢兢,这和过去的长工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待遇好了一些,仅此而已。

如果说一个人,就算家财万贯,金玉满堂,但是永远不知足,每一天都挖空心思想着赚更多,每天劳心劳力的经营,如履薄冰,患得患失,因为不知足,就会有欠缺的感觉,欠缺感就是一种心灵的贫瘠,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算富足呢?怎么能真正幸福快乐呢?

反而,那些“一亩地几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所谓穷人,每天其乐融融,很容易知足,心里面没有欠缺感,这种心灵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而绝不是身外的钞票和财物。

结束语——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成败得失,也无所谓什么贫穷富有,一个人,能够把握现在,懂得知足,他就是成功而快乐的,与事业无关,与财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