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文章目录:

A、张伯端内丹法:千古明心见性秘传!

↑↑

道教南宗以张伯端为开山祖师。张伯端(987~1082)又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属淅江)人。关于他的生平,最翔实的记载当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陆思诚所撰的《悟真篇记》。此外,张伯端《悟真篇序》及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有《张用成传》,这些是了解张伯端生平的基本材料。

张伯端自幼好学,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烧文书”律,遣戌岭南。《临海县志》记载此事始末说:“为府吏,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刀笔随身四十年,是是非非万千千。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自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置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戌。”

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陆诜镇桂林,引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随陆诜自桂林至成都。在成都期间,张伯端遇异人授以金丹秘诀。其《悟真篇序》自述说:“至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丹经,若合符契。”其后翁葆光《悟真篇注疏序》则谓其师为青城丈人,留元长谓“张得之刘海蟾,刘得之吕洞宾。”陈守默曰:“昔者钟离云房,以此传之吕洞宾,吕传之刘海蟾,刘传之张平叔,张传之石泰,石传之道光和尚,道光传之陈泥丸,陈传之白玉蟾。”后来道教中人多取后一种说法,即称张系南宗出自钟吕、刘海蟾之传。

元丰五年三月十五日,张伯端趺坐而逝。留有《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己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其弟子焚化其体,“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焉,色皆绀碧。群弟子至,遂指谓曰:此道书所谓舍利耀金姿也”。所谓“舍利”,传为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泛指德行高深的和尚禅师死后火化的遗骨。佛教认为这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作为道教南宗之祖张伯端,死后并不是用道教传统的“尸解”“飞升”去了结,而是用佛教“涅盘”的手段去求证,这实际上暗喻着佛道两家的融合已达到水乳不分的程度。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炼理论,即具体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作《悟真篇》问世。不久,《悟真篇》遂流传社会,影响颇大。叶文叔、夏宗禹、袁公辅、翁葆光、陆墅、陈致虚、王真一等竞相注疏,蔚然成—家之学。明清以来,注疏发挥者相续不断。《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说:“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成为继《参同契》以后,道教养生史上又—部经典名着。

除《悟真篇》以外,今《道藏》中署名张伯端所撰着的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金丹四百字·序》云:“今因马自然去,讲此致语,汝其味之。”该序作于淳佑庚戌(1250),从内容上看,正文系五言诗诀,共四百字。序文串讲内丹法要工诀,解释重要名词,主张清修丹法,与《悟真篇》旨趣无异。其《青华秘文》三卷,据篇首题辞,乃张伯端弟子王邦叔所传。此书阐性命双修之旨颇为详尽,其口诀明了功夫精湛,理论性极强,述丹法最为清晰。以上两种丹经,可以作为了解张伯瑞丹法思想的辅助材料。

关于《悟真篇》的宗旨,张伯端说,人身难得,光阴易逝,罔测短修,安逃业报。—念有差,便堕三途恶趣,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道,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其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媾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这就揭示了此书大旨,是用修炼性命之说,来融合三教,援儒引佛入道,从而建立了一套新的内丹理论。

张伯端谓其丹法思想,是上承黄老道正统。《悟真篇》说:“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反之,丹法必须逆施造化,使其归根返本,复归于道。所谓“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今丹体常灵常存。”翁葆光注:“阳主生,阴主死,一生一死,一去一来,此常道之顺也,理之自然者也。圣人则之,反此阴阳。逆施造化,立乾坤为鼎器,盗先夫一气以为丹,以丹练形。入于无形,与道其一。道因无极,仙岂有终哉!”

为了证明这个道是黄老家风,张伯端多处援引《老子》《阴符经》的学说。《悟真篇》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这是作者自示得道门真传。后来的南宗门徒多承认这一法统,并借黄老的思想,来阐发他的内炼学说。《悟真篇》说:“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这是发挥《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说。张伯端以“谷神”喻空虚至灵玄妙之机,以“玄牝”指炼丹要处。《金丹四百字》亦说:“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指明“玄牝”之窍是逆炼丹道的关键之处。

《悟真篇》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莫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这是依据《老子》“虚其心,实其腹”说而言,张伯端以此作为性命双修的法诀。刘一明《悟真直指》卷二说:“金丹之道,虚心实腹,两般事业。虚心者,虚人心,修性之事;实腹者,实道心,修命之事。虚心实腹两件,性命所关,其义俱深。”即当先实腹修命,炼精炼气;再虚心修性,炼神还虚,达到金丹圆满、百骸俱理的境界。

《悟真篇》说:“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此是发挥《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句之说,而述内炼之火候。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注:“修炼之道,但凝神入气穴。心息相依以归根,则真息自生,呼吸俱无,如身入于杳冥之乡,是阳极之精可觅,乃真汞生也。少焉则—阳初生,其丹田如火燃,暖气冲融,神光适目,而心觉其恍惚之景,是阳之象可寻,乃真铅生也,斯时急宜运火采取,送归黄庭,可结丹胎矣。”

此外,《悟真篇》说:“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要机。保命全形明损益,紫金丹药最灵奇。”“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长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众所闻。”如此类说,大多借用《老子》来阐述其内炼方术,从而使老子的这些思想,成为道教内炼术的理论来源。

此外,张伯端亦用《阴符经》的思想,来发挥他的内丹学说。《悟真篇》说:“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此乃发挥《阴符经》“三才”之说。清闵一得《阴符经玄解正义》说:“盖言三田皆宜充裕耳。第三田之充裕,各有一物。而驯致充裕,自有步骤。精充则气充,气充则神充,神充精乃足。”所以在张伯端处,“相盗”即是采取药物。所谓道德之“机”,这是依据《阴符经》“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而来。张伯端把它作为丹法的专用术语,以此喻药生的时间,也指火候的应用,十分强调把握“时机”。当炼精化气阶段,其机在候活子时以为采取之功;炼气化神时,其机在候正子时以为锻炼之时。锻炼之后,身心大定,万化既安,即心炼神还虚,证无为之性功。

《悟真篇》说:“天地盈虚自有时,审观消息始知机。由来庚甲申明令,杀尽三尸道可期。”又说:“了了心猿方寸机,三千功行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何必担家恋子妻。”都和《阴符经》所论“机”字有关。前首强调时和机,是指活子时;后首讲述以心役机,则与《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句有关。盖心藏神,假目为用,双目内视,不被外物所迷,元神自能专一,始得真机,得机而采,则能成丹,这就叫“心目同用”的功夫。

张伯端指出,炼丹的条件人人本身即具备,不必外求。《悟真篇》说:“人人尽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燕争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演堂,何须寻草学烧茅。”也就是说,内丹大药,人人本有,不知修炼,枉自抛弃,令人惋惜。至于寻草烧茅,服饵外丹,更为愚蠢之徒。唯有炼养精气神,才为长生之道。

张伯端把他的内炼学说称之为天仙之道。《悟真篇》说:“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二物会时情性合,五行全处虎龙蟠。本因戊已为媒娉,遂使夫妻镇合欢。只候功成朝北阙,九霞光里驾祥鸾。”他把人身比附宇宙,认为人的身体本似一个小天地,以此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神凝聚不散,结成分丹,这就是天仙之道。

张伯端认为,要长生成仙,只修金丹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达性理,探究“本源真觉之性”。他说:“夫学道之人,不通性理,独修金丹,如此既性命之道末备,则运心不普,物我难齐,又焉能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故《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于人中炼心,坚固精粹,寿千万岁。若不修正觉三昧,则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以弥勒菩萨《金刚颂》云:饶君百万劫,终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正是为了明心见性的需要,张伯端常常援引佛教的学说来阐述自己的主张。《悟真篇》曰:“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前后。悟即刹那成佛,迷时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我性入诸佛性,诸方佛性皆然,亭亭寒影照寒泉,一月千潭普现。小即毫毛莫识,大时遍满三千。高低不约信方圆,说甚短长深浅。”“法法法元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对境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休分两体。悟即便名净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在天西,了即弥陀出世。”即完全援用佛家性理与禅观的理论,来描述丹法修性的过程和还虚的境界。这样一来,张伯端融佛入道,从而构成了他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内炼体系。

B、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

道教,是神秘而又与人们息息相关,尤其是姜太公、刘伯温、诸葛亮、张良等道教的高人出现,使得道教变得神秘而又平常。道教的法术、风水、医术、占卜、预测等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丝毫离不开了。 ---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风水、周易占卜、八字分析、放生行善等,使人们须臾离不开。

道教徒常被称为“道士”。为什么称为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一、关于全真派

全真派讲究内、外丹的修炼。内丹即人身的精、气、神的修炼,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炼方术;外丹即用铅汞和药物配制烧炼一种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士,有四点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结婚;第二,不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他们都住在宫观里。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教弟子一般不离开道观,也就是常驻道观的为全真派。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为其代表。

王重阳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释道辩论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设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 。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创建者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武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相传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真教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励婚娶。

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

二、关于正一派

正一派,道士则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的符箓活动为主。该派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士,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派弟子,可以在家,结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懂道术的民间居士,多属于正一派,龙虎山、茅山法术为其代表。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道教经历晋、唐、宋各代,在各地还形成了净明派、神霄派、龙虎派、清微派等派别,这些道教的派别共存于世,相互借鉴,到了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代皇帝正式封张道陵第38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并统领全国道教。从这一年起,南北天师道、上清、灵宝等各道教派别都被通称为“正一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替人招神降妖为主要宗教活动,允许宗教人员娶妻生子,不需常住宫观,宗教戒律不甚严格。因此,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以龙虎山为首领的各符录派道教派别的总称。在正一道中,有的道教派别至今仍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上的特征,但有的派别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完全融入了其他道教派别。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历史上被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是道教派别上清派、灵宝派、茅山派的发源地,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地位很高。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主要建筑有太元宝殿、九霄万福宫等,里面珍藏着许多文物和经典,其中包括镇山四宝。

三、两派的融合互补

全真派与正一派在教法与科仪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经忏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炼内丹。但在科仪、作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仍有一些差异; 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需经过传度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冠巾 授戒、 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道教的两大宗派构成了中国道教的整体。人们的生活与道教息息相关。

其他划分方法: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1.道教世传有五大道派 : 积善派、经录派、丹鼎派、占验派、符箓派。

2.以丹鼎道派而言,其最著者为南、北二宗,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等.

3.丹鼎道派北宗全真道 . 由王重阳启教,以道为宗,融和儒、释,传法于七真,门庭鼎盛,其中最能大倡宗风,而绵延迄今不绝者,为长春真人丘处机开启之龙门一脉,全真道之有龙门,犹如禅宗之有临济,所谓“龙门子孙满天下”.指的就是丹鼎派北宗全真教.

4. 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5.东汉末年出现之道教,主要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于蜀鹤鸣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而造作道书.

6.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清领书》.太平道是张角所创.后来演变成历史上有名的\"黄巾之乱\"事件.据《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玡人宫崇尝赴洛阳,献其师于吉撰太平清领书与朝廷,张角得其书,于灵帝时创立太平道,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徒众迅速增至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衮豫等八州。

7.魏晋时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

正一道服饰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其宫观规模较全真道为小,戒律也不很严格。因此,很多正一派的道者在日常着装方面,并没有严格的仪表要求,其服饰、头冠也没有固定的特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明代中后期,中央皇权对正一教派的道教首领态度十分不屑,其衰落也就成了必然。相对全真南北两宗而言,正一派的道士们,平时多以头巾代替头冠,这种随性的打扮,其实也很有讲究,但是限于篇幅,只能略提一下:正一派经常使用的头巾有四种:太阳巾、冲虚巾、雷巾、浩然巾。注意1:浩然巾也是全真九巾之一,按《清规玄妙》的记载,浩然巾为第三巾。注意2:正一派道士在开道场“做法”的时候,也是戴头冠的,但是仅限于偃月冠。其他头冠是不能乱戴的,否则即被视作欺师灭祖。

全真道服饰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链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针对您的问题,仅就道教全真派南北两支的头冠进行解答:上清芙蓉冠,又名莲花冠,乃道冠等级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师行科时方用。五岳冠,又名五岳灵图冠。覆斗状,上刻五岳真形图。在全真道内,惟有受过三坛大戒之道士方可用。偃月冠,又名黄冠、月牙冠、无形冠。覆元宝状,受过冠巾礼之道士皆可用。我们现今在一些道教庙宇中见到的戴头冠的道士,他们所戴的,基本就是这种

三、【道家、道教、道学、道士和道学者】之区别

道家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道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学者

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

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者”,但他们本质是不能称呼为(道士)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现代的所谓新道家就是道学者,他们本质上不是道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信士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备修习道法资格的,是有所区别的

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现在网络及现实中有很多此类专攻术士或对道教经典有少许了解的业余学者,假称(道士),假借传授道法之名,混搅视听,蛊惑人心,收敛钱财,其行为是属于违法的,不但损害了对道教教义不了解的信众的利益,加深了对道教的误解,更直接性的破坏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规戒律。

也有少数人员拿着道教皈依证冒充(道士)身份,坑蒙拐骗,欺瞒大众,其行为同样是属于违法的,道教皈依证只是确立宗教信仰,对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层信众的凭证,并非以道为职的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全真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净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为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颁发,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编号,在道教协会皆可咨询,辨别真伪)。

由于现代电脑网络信息化的发达,很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由于痴迷网络,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加上影视,小说和网络对道教夸张化的描述和演艺,以及本身缺乏对道教的了解,导致很多人对道教产生了很深的误解,认为通过道教修行就可以飞天入地,斩妖除魔,开天眼见鬼神等一系列被现代传媒错误信息影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甚至有一些人因为感情或事业问题,就在网络或现实中寻求道教法术的解决方式,而被网络上或现实中的的不法之徒假借传授道法之名而利用,不但在个人利益上受到了损失,更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创伤,对道教反而加深了误解,更而进一步对道教产生了排斥,甚至敌对。

网络上很多人谈及自己佛道双修,有的是信仰佛教,修习道教或者信仰道教,修习佛教,此类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坚定,自身的人生观念都处在十字路口和矛盾之中,你又怎么能去信任他的言论和跟随他的脚步呢?不但可能会被误导,更可能会对宗教信仰教义产生偏激的思想。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涨见识了!

自古以来师父收徒弟,都需观察求道者品德操守,不论时代变迁,此是不变的规则。尤其道教,拜师收徒,规矩严明,派别之间更有专门的拜师科仪,不但要双方建立誓约,师父授于徒弟信物为凭证,更需上表文送达天庭,祈请天地众神为证,《全真清规》首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后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同时对师父而言,除了教导其清规戒律,还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父亲自传于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如若有师不看人品,不顾门风,随意收徒,传授道法,此师自身品德就有问题,不遵祖训,不守道规。你与此人学习人生大道,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