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的养生理念

文章目录:

A、丹道修炼:肚脐修炼 炼脐养生法是祛病益寿的有效方法

↑↑

在丹道修炼的许多优秀养生功法中,都极其重视脐部的锻炼与运用。如在八段锦中有“想火烧脐轮”,延年九转法有绕摩脐腹功等。密宗丹功则视脐部为密宗修持中最重要的七大脉轮之一,称为脐轮(亦称圣居轮),配有相应的修炼方法。为什么养生家们都重视脐部锻炼呢?我们知道,脐为脐带脱落处结疤后的陷窝,为先天精气出入之道路。

祖国医学认为:脐部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理气和肠、补益脾胃之功用。从脐在人体的位置来看,它为上、下腹部的分界点,自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脐为通达正机、培补人体之正气、调节脏腑之阴阳、补虚而泻实及保健益寿的要穴。道家称脐为“天地之根”,视为水火相交之地,认为精气生于肾而以脐为蒂,有称:“顶为性根,脐为命蒂”,指出了人的根本在脐。人体的氤氲开合,生化制约的作用全赖脐处产生,要性命双修,命蒂肚脐不可不修。

修炼中最重要的意守窍位称为“丹田”。历来练功者对下丹田说法各异,但多数认为下丹田在脐部或脐下。《金丹大要》中指出:下丹田“是神气归藏之府,方圆四寸”。可见下丹田并不是指某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这在众多人的练功实践中也得到证实。因此意守部位只要在此范围内,不论稍上稍下,都可收到同样的效果。按下丹田方圆四寸之说,脐为下丹田范围内稍上部分,故功法不同时,以脐为丹田和以脐下一寸三分为丹田,意守之有同样效果。

通过对人体丹功生理的研究和练功实践表明:男性与女性在丹功修炼具体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入门功法一般并不相同。从生理特点讲,男性之气血下注而化为精,故入门讲炼精化气,通常以意守低部位下丹田来入手修炼。女性的气血下行而化为血,为适应其生理特点,练功中意守部位要高些为佳,一般入手修炼处为中丹田,谓之“斩赤龙”。女丹功法中,女性能意守的最低窍位就是脐。作为养生,选择脐部为练功入手之处,则不论男性或女性皆顺应了其生理特征,气血都能得到调理,五脏六腑得以润泽。因此,意守脐部,实为效益显著的养生方便法门。

明代丹功著作《性命圭旨》,在其第二集中讲述了凝神于脐的养生功效:“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肢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用脐养生的方法很多,下面略举几例供参考和选用。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此为明代《修龄要旨》所载的长生十六字诀,养生家称之为十六锭金。其功法方便易行,不论行走坐卧,皆可随意练习。

具体方法是:口中先鼓漱3、5次,舌搅上下腭,使满口生津,随之咽下,要汩然有声。用鼻吸清气一口,用意念送到脐下一寸三分丹田(气海)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后肛微提,轻轻如忍大便状,用意力提起使气归脐,再经双肾由夹脊提起,过后顶玉枕穴,透入泥丸顶内,谓之一呼。一吸一呼,称为一息。如此可重复数息,要行即行,要止即止。久久行之,可却病延年,百疾不生。咽时口中有唾液最好,无时也要汩然有声。气由下丹田轻轻提起,与脐相接而上,就起到“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的良好功效。

《性命圭旨亨集》中介绍了一种“法-Lun自转功夫”:从脐(太极)开始用意引气由内往外转圈,圈由小到大(以不超出身体为限),方向由左向右向下,转时默念“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酉位。”一句一圈,共36圈,然后由外向里转,圈由大到小,最后又回到脐中央(复归太极)。并在转圈时默念“青龙潜于酉位,白虎隐于东方”,也是一句一圈,共36圈。这就是一个周天。练熟后不用意导,法轮也会自转,并在转时感到:“滃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疴之脱体。”意气舒畅至极。

在丹功之卧功系列中,八卦定丹修炼法即是炼脐防病袪病、养生益寿、增智开慧的优良功法,且无偏差禁忌,而修法简便至极,人人可行:在上床睡觉之时,意念注视肚脐,并观想肚脐周围有一先天八卦图(想不出图像无关系,仅想一下有像即可)。由是进入练功态。在睡眠中一切行动都无限制,均顺其自然而行。早晨睡醒后起身前收功,使气归丹田即完成一次修炼。

丹道修炼袪疾也常用脐,如《保生秘要》中记载之止泻法:先意念肚脐,或以两手心覆于脐上,甚至将两眼之神,藏之(内视)脐中。又如治癫痫法:念脐即散四肢如通关状,次两目再看脐中,念到热时,即左旋右转,由小而大,散于四肢27遍。

炼脐养生法是一种自我保健祛病益寿的重要方法,若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功法,持之以恒,则成效如桴鼓。

B、道教的养生理念

↑↑

要有平常心。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要能知止、舍得,进退适时、动静适度。有平常心的人,不仅养生,做任何事都能冷静、自如,游刃有余。

道教的养生理念

要有宽容心。要与人为善,能够逆向思考,体谅别人的难处,不要强人所难;对事物持宽容态度,解除自己的精神枷锁,打开心结,使心胸豁然开朗。

要有进取心。道教讲柔弱,但又强调“柔弱胜刚强”;讲“无为”,但又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其中蕴含着辩证的哲理。养生虽然要有知止、舍得、放下的心态,但更要拥有求知、关爱、勤奋、自觉的心情。养生就是进取的过程,既要善于放弃,也要能够坚守,关健时更要有勇猛精进的态度。

养生须有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养生理念使人拥有良好的心态,保持高尚的道德准则和操守。

道教的养生理念

《太上感应篇》说:欲求长生者,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尤不可伤;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这些既是做人的心态,也是养生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的恶心和烦恼心,使人进入养生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因此,养生不仅对每个人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道教经典用宗教的语言和方式,告诉人们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好的养生方式,必然获得好的养生结果。

同时,养生要有谦卑的精神。养生需要有基础知识,需要对自身心理有适当的调适,对自己的生理状态、生活习惯也要有相应的剖析、认识和自觉。这些,都需要以谦卑的精神向行家“求学”。

道教的养生理念

养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道教很重视现实人生的修持,提倡养生延年、益寿长生的教义精神。道教创造性地开发出动功、静功等许多养生方法。丹道内养、服食修补、动功健身、静功养性亦养生,这些内修外养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外丹、内丹,以及服食、服气、漱津、咽液、吐纳、导引、胎息、固精、坐忘、行气、存思等等。

每个人的养生,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要有取舍、选择和独立思考。

(本文作者:袁志鸿道长 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