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文章目录:

A、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

↑↑

万事万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看别人不顺眼,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

一、懂得换位思考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养猴子,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打算限制猴子们的食物。

就跟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这样可以吗?

猴子们很生气。

养猴人就改口说:早上给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橡子,这样可以吗?

猴子很开心得接受了。

这个故事现在常用来形容反复无常。

但是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存在就是合理的,什么善恶美丑,都是不同侧面,在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都是相通的。

所以在智者眼里,不同的看法都只是反映了事情的一个方面,都存在以偏概全。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这么一句话:

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易地而处,可能看起来并不那么顺眼。

所以,境界高的人,从不乱下判断,他们懂得换位思考,从不把自己的评价强加给别人。


二、懂得尊重不同

自己看不惯,只是自己看不惯,和别人没关系,和当事人也没关系,是自己的境界没到家。

所以,境界高的人,懂得尊重不同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不遣是非,与世俗处。

庄子不是要人们是非不分,而是说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懂得尊重不同。

有的人很喜欢吃榴莲,有的人就觉得榴莲臭不可闻。

有的人喜欢吃香菜,有的人觉得香菜奇臭无比。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看别人不顺眼,可能只是理解不同,角度不同。

境界低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标准当成唯一的标准,和自己不同的就是错的。

境界高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不同,尊重不同。所以,他们很少评判别人,指摘别人。

所以境界高的人看谁都顺眼,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B、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CFIC导读:

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了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判断。普通人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一件东西的价值。只有那些拥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01

大境界,成就大人生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副可以防冻手的秘方药,所以他们家人世世代代靠这一秘方做漂洗的生意。

突然有一天,有来到他们家,说:“我可以用百金的价格来买你们这个秘方。”这家人一想,一辈子靠这秘方漂洗才挣几个钱,洗一辈子也到赚不到百斤呀。于是就把秘方卖给了这个人。

拿到秘方后,这个人做了什么呢?吴越两国地处水乡,当时正处混战,这个人拿着药方直奔吴国,游说吴王说他能打败越国,并在一个严寒的冬季,向越国发起了水战。

因为有这个秘方,吴国士兵手脚不冻不伤,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结果就是成功打败了越国。后来提供秘方的这个人平步青云,裂地封侯,身家倍涨。

在普通人眼中,这一药方可以用来做漂洗生意,但在眼光深远的人看来,这一药方却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并能从此改变自己一生。

有一天,庄子的朋友惠施找到他说:我家种了一株葫芦,结果长出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有五石之大,因为太大了,本来种葫芦就是为了能用它来盛水的,现在它既不能盛水,也不能放其他东西,还能有何用?不如把它打破算了。

庄子却说,为什么你非要把它做瓢呢?你可以把这东西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海之上?难道一个东西只有经过加工之后才能有用么?

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了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判断。普通人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的去判断一件东西的价值。只有那些拥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像庄子这样的大智者,教给我们最大的智慧,就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02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保持欢乐心态

当我们用小的境界去审视眼前的一切,我们常会以有用和无用来进行价值判断。只有当你用大境界去审视时,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唐代著名大才子李白一辈子放浪形骸,不附权贵。年老时,杜甫去探望他,问道:你这一辈子有什么遗憾的事情么?

李白的一句话,差点让杜甫昏过去,李白道:“我这一辈子求仙问道,但老来也没炼制出什么丹药来,我心里对不住葛洪大仙啊。”

是怎么样的人生才会让李白说出这样的话。对此,杜甫写了这样一首绝句: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一生都在漂泊,但他对此毫不在意,他的一生,不为君主,也不为能够留名青史,他这一辈子,同庄子一样,无所羁绊,只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正所谓“世上英雄本无主”。

真正的英雄并非都是那种效忠于国家君王的人,而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拥有一个快乐人生的人,这种人的境界最为高大。

庄子在《则阳》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为了争夺土地,打得旷日持久,而且伤亡惨重,弄得两国都民不聊生。这两个国家有多大呢?最后庄子道:“这两个国家一个住在蜗牛的左犄角,一个住在蜗牛右犄角。”令人啼笑皆非。

庄子言:“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一个人有太多的欲望,那他就会缺少智慧与灵性。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论你富贵贫贱,不论平顺坎坷,最不该放弃的就是欢乐。

一个人,如果天天活在斤斤计较中,心胸将会被堵塞,将会被太多的痴迷所蒙蔽,活得不通透,更不用谈什么欢乐了。

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

佛祖答:无忧便是佛。

本文来源:京博国学

庄子: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境界不够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万事万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苏轼年轻的时候和佛印一起参禅。

苏轼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对佛印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家后,苏轼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禅师差远了”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看别人不顺眼,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这颗心。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01

懂得换位思考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人养猴子,因为家里比较穷,所以打算限制猴子们的食物。

就跟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这样可以吗?

猴子们很生气。

养猴人就改口说:早上给四个橡子,晚上给三个橡子,这样可以吗?

猴子很开心得接受了。

这个故事现在常用来形容反复无常。

但是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存在就是合理的,什么善恶美丑,都是不同侧面,在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都是相通的。

所以在智者眼里,不同的看法都只是反映了事情的一个方面,都存在以偏概全。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这么一句话:

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易地而处,可能看起来并不那么顺眼。

所以,境界高的人,从不乱下判断,他们懂得换位思考,从不把自己的评价强加给别人。

02

懂得尊重不同

自己看不惯,只是自己看不惯,和别人没关系,和当事人也没关系,是自己的境界没到家。

所以,境界高的人,懂得尊重不同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不遣是非,与世俗处。

庄子不是要人们是非不分,而是说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懂得尊重不同。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有的人很喜欢吃榴莲,有的人就觉得榴莲臭不可闻。

有的人喜欢吃香菜,有的人觉得香菜奇臭无比。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态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看别人不顺眼,可能只是理解不同,角度不同。

境界低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标准当成唯一的标准,和自己不同的就是错的。

境界高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不同,尊重不同。所以,他们很少评判别人,指摘别人。

所以境界高的人看谁都顺眼,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本文来源:儒风大家

本文作者:儒风君

活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

我们该怎么在有限的一生里

活出更好的自己呢?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善于知足,欢喜常随

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会远离。

大富大贵是一种人生,平凡简单也是一种活法。生活是自己的,经不起与他人比较。要想活的幸福,就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生活的快乐,从来不是拥有的多,而是因为懂得知足,才是幸福。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里之所以充满抱怨和吐槽,都是因为没经历什么真正的大事儿。

人总是在困难中前行,千万不要抱怨。

生命犹如溪流,源于何处,流经何处,归向何处,由不得自己,无所谓好坏,坦然面对、全盘接受便是。

真正智慧的人,从不抱怨。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

太阳因为辐射热能而给人温暖;花朵因为散发芬芳而令人喜悦;大海因为包容万有而被人重视; 人生因为积聚慈悲而受人尊敬。

世界上无价的东西不多,真诚和善良却一定是。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冷暖人生里,摒弃利益浮躁,终此一生,我们最渴求的不就是那颗真诚待人的心吗?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让心灵的尘垢在自然的吟唱中涤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让淡然平静的心态涵养性情

请活出更好的自己!

庄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本文来源:“CCTV4”微信公众号

你的格局,决定你的未来

昨晚接到林姐的电话,我问她,年底很忙很累吧?她一脸轻松地说,其实还好,因为项目上有小王帮忙撑着。

小王和林姐以前是同级同事,林姐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小王嫉妒。小王总是找林姐麻烦,处处刁难她。没过多久,林姐被提拔了,那时小王心里很害怕,担心林姐会报复她。可林姐却非常坦诚地告诉小王,只要好好干,咱们既往不咎,从头开始。

小王听完喜出望外。接下来,她就真的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非常配合林姐的工作,给林姐减轻了不少负担。

我知道整个事情的经过后,对林姐非常佩服。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林姐遇到的贵人越来越多,事业也越来越顺遂。

想要前途越来越好,需要实力,需要努力,也需要心胸够宽广、性格够大气。凡事给别人一个台阶,也给自己留一个余地,你就会收获更多好人缘,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

我认识一个阿姨,十多年前跟前夫感情不和,离了婚。后来她带着儿子再婚。现在的丈夫也带着一个儿子,他们组建了新家庭。

这位阿姨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有时为了照顾非亲生的小儿子敏感脆弱的心,还会更多地站在小儿子那边。

刚开始,小儿子很排斥这个阿姨,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慢慢感受到了阿姨对他真心实意的爱,态度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小儿子的亲生母亲知道后,也很欣慰。

前年,阿姨的儿子大学毕业,正愁找工作。小儿子的亲生母亲正好有这方面的信息,就主动把他推荐到一家企业去实习。

在生活中,你的格局越大、越能容人,也越可能得到机会和好运。因为只对自己好的人,顶多被自己爱;也对别人好的人,会被更多的人爱。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做不到。

有个读者曾跟我讲,以前她奶奶嫌弃她妈妈生的不是男孩,所以从妈妈坐月子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冷漠。

那时,妈妈在月子里既要自己做饭洗衣,还要带孩子。而奶奶即便闲着,也不会帮忙搭把手。妈妈真的感到很委屈,甚至在气头上时也想过,等到奶奶以后老了,绝不会对她好。

可是这几年,奶奶上了年纪,眼睛看不清了,手脚不灵活了,甚至记性也不好了。妈妈不仅没有趁此机会出口恶气,反而在吃饭时帮奶奶夹菜,每天准点提醒她吃药,出门也总是牵着她,生怕奶奶走丢。

有一次,她问妈妈,你真的不恨奶奶曾经那样对你吗?妈妈说,毕竟我们是一家人,过去的就过去了,计较那么多,日子能过得好吗?

情感中格局越大的人,越容易过得幸福。一家人,最重要的是一团和气,而不是互相计较、纠缠不放。放过不愉快的曾经,也就成全了当下的自己。

其实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会被别人如何对待、会过上怎样的日子,跟他的格局大小都有关系。

通常,格局大的人,凡事从大处着想,不会斤斤计较,他们更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许多时候,你对别人宽一份心,其实就是给自己开了一条路。

格局小的人,喜欢锱铢必较,容易困在琐事中,既为难别人,也跟自己过不去。如此你争我夺,不仅伤和气,也会让自己的前途受限。

格局大的人,待人和善,不存恶意。当他们给别人温暖和爱时,也会同样反作用于自己身上。

格局小的人,容不下别人,不容易谅解人,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别人也难对他们心存感激。

你的格局,从浅了看,是你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往深里想,就是你为人的修养和高度。你的格局,决定着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

本文来源:温暖的女子、人民日报

本文作者:李思圆

王阳明: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3、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4、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5、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6、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7、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8、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9、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0、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1、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2、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3、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4、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5、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本文来源:曾国藩读书会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