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认知思想与“慢无止境”:大道至简,认知在先,慢即是快

文章目录:

A、道家修行应该清静无为,忌急于求成

↑↑

真人在龙门山重阳会上谓众人曰:

“日用者,上不得欺谩天地,常谨谨修行,寸阴可惜,莫虚度日,须索减省。睡眠亦是人之所欲,须要换过,则不是打坐。长要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

“诸公休起心动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别休认,休生疑,此是端真实语。惟要长清长净,勉力行之。但悟万悟屡,假自心证,欲自遣,性自停,命自住,丹自结,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

“自家做修行,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遥自在。弟子若不是师父说破,不能认此为妙法。今不敢传与他人。诸公但请休生疑心,无疑心,便是得道之人。常处无为清净自然之理,更要发烟火。如此作用,真神仙也。”

师父言曰:“十二时辰,天地运行,斡旋造化,还有息否?凡行道之人,切须象天之道,亦要十二时中无暂停住,自己斡旋造化。常要清静,莫起纤毫尘念,乃是修行,如此行持,做神仙指日成矣。或十二时中未有一个时辰专注在道,将来怎得了达?受十方施主供养,如何还得?一朝合眼,死入酆都,长劫受苦,永无出期。”

“我今叮咛,说与汝等,如何是道?依此行持,不得错了。你每行持不到,却道掌教的人不是。各人岂不念七祖生前造无边苦业,受无极苦恼,望子孙成道,仗天赦救拔,得生天界。”

师父为众言曰:“汝等每日不可忘日用事。其日用有二。有外日用,有内日用。”

“外日用者,大忌见他人之过,自夸己德,妒贤忌能,起无明火、尘俗念,生胜众之心,人我是非,口辩憎爱。”

“内日用者,休起狐疑心,长莫忘于内,若云游住坐,亦澄心遣欲,无挂无碍,不染不著,真清真静,逍遥自在。如同一日存思于道,如饥思饭,如渴思浆,稍觉偏颇,即当改正。”

“依此修行,决做神仙矣!必不到错了,如错了,汝等罚我永堕地狱耳!切须戒之行之!”

师父言曰:“汝等地久天长,始心如故,莫生退怠;勿令妄做,守其自然,停其喜怒;外则应缘,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著物,触处不生嫉妒,二气常要清净;一神自住,水火交合,坎离异户,无臭无声,无往无路;动而不生,守之得趣,其曰神仙,甚曰甘露。行到自知,看怎生悟。”

“夫大道无形,气之始也,神之母也。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阴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种种异名,皆不用著,只是神气二字。”

“欲要养气全神,须常屏尽万缘,表里清净,绵绵固守不动。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圆备此,名九转大功,亦名三千功满。三田圆备,谓之神丹。法身轻举,永为神仙,倒笑天地不能长久。何为?天有崩,地有陷,山有摧,海有竭,有形必有坏。能修先天之物,无形无象,岂有坏乎?”

B、道家认知思想与“慢无止境”:大道至简,认知在先,慢即是快

↑↑

道家认知思想与“慢无止境”:大道至简,认知在先,慢即是快

道家认知疗法本质上是借助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文化,来处理心理困惑问题,也就是从道家哲学思想高度,从认知思维角度,缓解情绪不适和行为困扰。

认知疗法具体分类非常多,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借助各自认知,也就是所谓“三观”,来适应这个世界,协调自我冲突,处理生活问题,只不过疗法属于理论归纳,更加系统化。

有关认知影响情绪行为的故事很多,比如听到乌鸦和喜鹊声,会有不同乃至相反的情绪感受,就是很鲜活例子。哲学家埃匹克迪特斯说,“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说明认知想法对于我们情绪行为的作用。

道家认知疗法其实就是选择了四句道家话语,作为解决心理困惑的“名言警句”,甚至说是“扯虎皮做大旗”,用哲人的话语说自己的心事想法,如此而已。

我们知道,这四句话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朴归真顺其自然”。

我说过这与我以前归纳过的“慢无止境”(慢半拍,无所谓,止得住,境界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从认知、情绪、行动、关系这四个方面回答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

这样说是实话,另一个角度也是提醒常见的误解,总以为说到道家思想就是消极避世,或者清静无为,一副无所谓的人生观,还因为有人说过“青年学儒中年学道老年学佛”,以为释儒道是截然分开的,这可是大错特错了。

所有知识、需要、欲望都是同时存在的,如同手心手背一体两面,只不过人为区分为先后顺序,我们只能一点一点学习领会。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王阳明,正是凭借年轻时候博览群书,贯通释儒道三家学说,才“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大儒。

关于道家思想这四句话,有朋友说不太懂,我就稍微解释下,未必对,只是个人看法而已。

道家认知思想与“慢无止境”:大道至简,认知在先,慢即是快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我理解为契合心理学上的“行为”,做事情不求有利于自己和他人,但是一定要无害化,这就是心理咨询说的可以无效但不能有害,同理有作为就行,不要非得争强好胜。

无害化处理,有利最好,不要与人比较,只管去做就好,这个行为就是重在过程不管结果。对照“止”,就是停止与人比较争论高低,非要有所好处不行动,先停止习惯化行为方式,才会新方式处理事情,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这是对应情绪问题,情绪出现不过是欲望过高的结果,比如愤怒,减少私欲自然就是少了烦恼,许又新教授烦恼公式就是欲望除以行动。

知足常乐,知止不辱,也是如此,这种态度可以视作人生技巧,相当于伟人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可是千万别忘记下一句,“战术上重视敌人”。对应“无”,就是无所谓态度,降低各自欲望期待,处理人我情绪,目的为了理性下来采取行动。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这句话对应着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为贵,如何做到呢?那就是关系互动中要处于下风,主动示弱,柔弱才是最强大力量。对应“境”,这就是境界高的共情意识,以别人为中心,进行情绪管理和需要管理,具体就是“微笑、点头、顺着说”。

4、返朴归真,顺其自然。这句话对应着认知,也就是思维高度,回到最初就是保持初衷,不忘初心,体验精神家园的自由舒适温暖。对应“慢”,慢半拍,觉察自我局限与思维误区,识别心理状态变化,不急于求成。

可见,心理的学习无非要求我们,尽可能“不着急,慢下来”,慢一点决定,慢一点情绪爆发,慢一点旧的反应模式和关系模式,觉察慢也就有了快,也就是所谓“慢即是快”!

道家认知思想与“慢无止境”:大道至简,认知在先,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