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观世音菩萨的历史由来是什么?观世音菩萨的由来详解

想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吗?观世音菩萨(梵文: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一起看看吧。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中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主要是因为《法华经普门品》的盛行,我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普门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在群医束手,百药罔效之际,来自印度的昙无谶,劝他诚诵普门品。沮渠蒙逊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药而愈。因此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普门品》宣说,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也不被佛教所承认。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译名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悲心恳切,觉照圆明,寻声救苦,随类应现,并与娑婆世界因缘最深的等觉大士。

以处处展现“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的大悲精神著称于世。在《法华》、《楞严》两部重要佛教经典中有着集中反映。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汉文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旧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新译)等;意译为“光世音”(见《正法华经》)。

“观世音”(见《法华经》、《悲华经》、《楞严经》、《维摩诘经》、《请观音经》、《观无量寿佛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

“观世自在”(见《大日经》)。“观自在”(见《般苦心经》、八十《华严经》、《解深密经》、《十一面神咒经》、《不空羂索咒心经》等),此外尚有“观音”、“观音声”、“观世音自在”、“圣观自在”等译名,

而以“观世音”和“观自在”之名影响最大,运用最广,分别代表了旧译和新译之极至。但在传统习惯上被教界和民间所普遍称用的,仍为旧译 ——“观世音”。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又,梵文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埵”、“菩提索多”、“扶萨”等,意译为“大士”、“开士”、“胜士”、“大道心众生”、“觉有情”、“法王子”等。习惯上多沿用译音的略称 ——“菩萨”。

菩萨是指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实践四摄、六度等妙行,不同程度地圆成了自觉(以佛法觉悟自心)、觉他(用佛法觉悟他人)的大乘圣贤。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悲怀为其表征。

其果位次于佛而高于罗汉,自下至上分成五十一位次。观音、文殊、普贤等都是位列“等觉”(谓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佛陀),为菩萨之首。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释名

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因自利得名。《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卷三曰:“(阿缚卢积低温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缚卢枳低,译‘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

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后世学者通过比照经义或考证原典,一般认为旧译不谬;尤其从佛法角度而论,二译相辅相成,体现了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

一、从侧重有别论: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遭遇灾难不祥,若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观照无遗,即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此从“悲”立名。观自在,是说菩萨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观智,由耳根一门深入,反闻自性,不被外界声境所转,故尔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从“智”立名。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知识。

二、从圆融一体论:观世音,是以能观之智,观照世间一切音声.不起妄识、妄闻,反闻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义。观自在,正是因观知众生苦难,以大神通,随机往救,自在无碍,此具“悲”义。

具体地说,“观”是主体的妙智,始终如一;“世音”是客体的境界,有着前后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萨所具的“闻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闻一切众生的称念祈求之音。

合而论之,每一名号同时兼具了悲智、因果的双重义蕴。这正符合了菩萨道的基本原则;修自利之功德,是为着圆成利他的事业;做利他的事业,是为着庄严自利之功德。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别称

在正式名称之外,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些家喻户晓或者鲜为人知的别称。这些别称有的直接出于佛经,如“撚索”和“千光眼”,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

“施无畏者”,出自《法华经》——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为施无畏者。”

“大悲者”,出自《请观音经》——“一切佛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

口出五色光,莲花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又出《十一面神咒心经》——“敬礼圣观自在菩萨摩河萨大悲者。”有的别称虽出自后人的创造,却无疑间接地根据于佛经,

如:从其修证立号,称“圆通大士”;从其应化立号,称“普门大士”;从其形相立号,称“白衣大士”;从其居处立号,称“南海大士”;

又依《法华经》中“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的记述,称其“救苦菩萨”等等。

此外,在赞颂、祈愿之际,所用“大莲华身”、“大净有情”、“闻名救厄者”、“世间慈悲父”等别称更是不一而足,但出自民间妇孺之口的“白衣娘娘”和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慈航道人”之类,严格地说,均与正规的别称无涉。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带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