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中国古代风水故事)

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

  网开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那么关于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商汤,又名履、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汤等,史称“汤有七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创建者。

历史回眸,给你一个独特的西冶祈雨文化

  商朝远古的始祖名叫契,曾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河南商丘)。契传了14代到汤,商族部落己发展为夏朝在东方一个势力很强的诸侯国,这时国土不大,方圆只有70里的范围,但是汤终“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汤从河南商丘徙居北亳(今山东省曹县土山集一带),与有莘氏通婚。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任用有莘氏陪嫁的媵臣伊尹为相。据史载,汤有勇有谋,很有韬略,又善于纳谏,听取不同意见。在伊尹的辅佐下,商国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国力日强,许多诸侯、方国都归顺了商。这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而汤则“以宽治民”,轻赋薄敛,布德施惠,吊死问疾,在商国之内,“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成汤是个仁慈宽厚之人。据史载,有一天他到野外散步,看到有人四面张起网来捕鸟兽,还祷告说:“从天上下来的,从四面八方来的,所有的鸟兽统统进入网内。”成汤听了不禁感叹:“不能竭泽而渔啊!哪能把鸟兽都打光啊?”于是成汤也张了网,他去掉三面,只张了一面的网,也祷告说:“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汤之仁德惠及鸟兽,四方诸侯听了大为震动,都去投奔商,成汤的势力日益壮大。

  成汤喜欢听人提意见,他鼓励大家说:“用水可以照人的影子,听了人民的反映,才知道治理得是好还是坏。”而夏桀却以天命自居,把自己比作太阳,说:“我有天下,好比天上有太阳,太阳会没有吗?”拒不听从太史令终古对其的劝诫,以致广大人民愤怒地高呼:“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桀面对势力日益发展的成汤曾有所警惕,“召汤而囚之夏台”欲问其罪,可由于汤深得人心,夏桀不得不把他释放。商汤被释以后,更加得到众人的支持,他也更坚定了灭夏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灭夏时机成熟,商汤发起了大规模的灭夏战争,诸侯和四方人士蜂起响应。夏桀暴政下的人民,更是如鱼盼水,翘首盼望商军的到来。商军所向披靡。伐夏大军“威武勇猛”,“如火烈烈”,先在有娀(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打败了桀王,后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进行了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前汤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誓师词,士气深受鼓舞,这就是后来传颂千古的《汤誓》。鸣条之战,夏军瓦解溃散。夏桀后来被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不久就死在那里。后人称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汤灭夏建立商朝后,注意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告诫大臣们“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要“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相传汤灭夏后,为政以德,天大旱,五年不收,汤“翦其发,枥(枥:压挤。枥手是古代一种刑罚)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人民甚为高兴,天也受感动,普降大雨,旱情乃解。商汤统治时期,国土越来越大。“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大国。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

  导读: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20xx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20xx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0xx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中国古代风水故事

  历史学科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素材,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相关的、动人的历史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风水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风水故事篇一:二十一位太守官

  任降职因“黄泉”? 清代遁斋《遁斋偶笔》下卷记载,他曾在金华(今浙江省)府当过太守,金华府的官署建在山坡之上,从影壁至大门高约十余丈,台阶约有拾级。由二门至大堂也是越走越高。站在大堂之上可以俯视山下,望见城外数十里之外的地方,能看见两条溪水,一条溪水从义乌县流过来,从左边流来绕右而行,为玉带水;另一条溪水自武义县流过来。衙旁有山。形状如披麻带孝的吊丧者所穿的衣服,溪水之形象白色孝衣带,成链状,一直流向此山右腋。

  风水先生认为,这水叫黄泉水,特别不吉利。 遁斋不懂风水,降职之后,遇到衙门内一位老官吏,?他讲,他在衙内任职二十七年,衙门内更换了十七位太守。再加上在他当官前的四任太守,共二十一位太守官, 职时没有一位升官,其原因就在于金华府衙门前的溪水不吉利造成的。遁斋降职另调后,继任太守叶公,为躲开这个不吉利的风水,便将他居住的位置改换为衙门东边的房宅,站在房内,向外望去,再也看不到黄泉水了。任职二年,便升官而去。

  后来的太守,皆住在这间新居之内,升迁官职者颇多。后来遁斋调往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任职,见县衙门大堂毁于火灾后,一直未重新修建,改住入仪门往东府厅讨论政务,厅事部居住在这些房内。遁斋产生疑问,便去询问原因。郡伯回答道∶“自此堂烧毁之后,风水由凶转吉,县长调 后,纷纷升官而去。所以至今不敢重建,怕重建大堂后,风水再次转换”。

  老白风水认为∶由以上两件事看来,风水之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国古代风水故事篇二:每当海潮过昆山,苏州必然出状元

  明代黄《蓬窗类记》记载,潍亭(今苏州城东唯亭)在苏州市东部三十里,而昆山又在濉亭东四十里,再往东去一百里为刘家港,已临大海每年海潮入刘家港,到达昆山就停止了。

  宋代淳熙八年辛丑(公元1181年)海潮到达昆山后还不停止,一直前进到潍亭。人们都十分 异,刚巧,那年长州(今苏州市)人黄由考取状元。因此,苏州人都说∶“潮到潍亭,要出状元。” 淳熙十一年甲辰(公元1184年),海潮又越过昆山,那年卫泾考取了状元,人们为此更加相信前边的话不假。

  就这样,“潮到潍亭,要出状元”之语传了二百多年。奇怪的是,如果此地没有人能考取状元,海潮也就没有越过昆山。到了明代成化辛卯(公元1471年),苏州郡守番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丘霁于除夕迎土牛于苏州娄门外,正巧此时,网鱼的人忽然网住了江豚,江豚是生长于海里的鱼类,是随着海潮来到苏州的。

  当时苏州地区的官员无不齐诵“潮到潍亭,要出状元”之语,彼此互相祝贺,丘霁不相信。就在第二年壬辰(公元1472年),少宰吴原博考取状元。当时,昆山驿楼上边挂了一块匾额,题字为“问潮”,是希望海潮再次越过昆山。

  后又过了二十一年,到了弘治壬子(公元1492年),慈溪(今浙江省)人杨子器为昆山县长,当年八月海潮又来到潍亭,杨子器说道∶“海潮已过昆山。”便将匾额上的题字“问潮”改为“迎潮”。第二年修撰昆山人毛宪清考取状元。这就是说,海潮四过昆山,正巧有四位苏州人在海潮过昆山的第二年考取状元。该书作者黄表示,他将以上情况记录下来,是供后人参考的。?

  查,宋咸淳乙丑年(公元1265年),阮登柄考取状元;大明正统己未(公元1439年),状元为施磐,这两人都是苏州人,但作者不知道,当时海潮是否越过昆山到达潍亭?因没查到记载,作者黄也不敢强为附会。

  《清稗类抄》记载,清代雍正丁未(公元1720xx年)有人于苏州潍亭镇临葑溪头用鱼网网得一条石首鱼,此鱼为海中之鱼,是随着海潮来到临鞲溪水中的,证明这年海潮又来到了潍亭镇。当时,彭芝亭家就住在潍亭镇临葑溪附近,他家门前就面临着临葑溪。就在这一年,彭芝庭考取了状元,后来当了尚书。又一次证实了“潮过唯亭出状元”的预兆。

中国古代风水故事篇三:日月河通显吉兆 松江县中出状元

  明代范濂著《云间?目抄》记载,松江县(今江苏省)民间传说,如日月河流疏通,则松江县就会出状元。相传在普照寺南,成化丙午年(公元1486年)樊侯莹凿通了日月河,松江县人钱福果然考取了状元。甲申年(公元1520xx年),松江县居民朱恩义提议疏通日月河故道。河道疏通后,那年,松江县人唐文献又考取了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