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小故事集精选)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1:得陇望蜀

  在汉军不断的攻击和劝降下,隗军渐有叛降的将领,隗嚣见形势窘困,派大将王元入蜀向公孙述求救,自己则带着家属,投奔西城守将杨广。光武帝再次招降不成,就命令吴汉、岑彭包围西城,耿弇、盖延包围上部,自己动身返回洛阳。月余之后,杨广身亡,隗嚣的处境更加危急。又捱过了几个月,王元、周宗带着蜀军五千,突然赶到西城,登高大呼:“百万大军来到!”汉军大惊,还未排好战阵,王元就冲入包围圈,把隗嚣接到冀县去。汉军粮食耗尽,撤兵返回关中。于是,安定、北地、天水、陇西诸郡,又倒向隗嚣。建武九年(33),隗嚣财力人力消耗殆尽,处境每况愈下;而且又病又饿,只能以大豆和米,熬成稀饭充饥,终于愤恨而死。隗嚣部下拥他的少子隗纯为主,据守在落门(在今甘肃甘谷)。一年后,来歙率军攻克落门,隗纯和诸将投降,只有王元单身入蜀,投靠公孙述为将。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著名的书

  光武帝从陇中东返时,留下一函给围攻西城的岑彭说:“如两座城池都攻下,你就可带兵南下去攻下西蜀。人心苦于不知足,才平定陇右,又想着蜀地。”从此,“得陇望蜀”就成为讥讽人心没有厌足之时的成语。而光武帝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其“中兴”大业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迭时,无数次兼并战争的内在动力。

  得陇望蜀(东汉建武六年(30),刘秀率兵平西北。部将岑彭与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在四川的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鄞(今甘肃天水),刘秀留盖延、耿弇率兵围之。布置好之后,刘秀便移驾东归。临行前他曾写信给岑彭,说:“如果攻下两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又望蜀。每一发兵,头须发白。”后来人们把“既平陇、又望蜀”概括为“平陇望蜀”或“得陇望蜀”,比喻人心不知足。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2:单刀赴会

  周瑜死后,刘备为了和吴国重新联合起来,答应孙权等他攻占西川后就把荆州交给吴国。

  这时刘备已经很强大了,他的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刘备在西川建立了蜀国,派关羽和他儿子关平驻守在荆州。

  孙权听说刘备占领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国向刘备要荆州。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计谋,写了一封信交给吴国的大使,让他到荆州去找关羽。

  吴国的大使拿着信来到荆州,却被关羽拒绝了。关羽说:“这么重要的事,我怎么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后就把大使赶回了吴国。

  孙权大怒:“刘备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鲁肃出了一个主意:请关羽到吴国来吃饭,趁机把他抓起来,逼迫关羽交出荆州,不然的话就杀死他。

  关羽接到邀请信后,笑着说:“我才不怕他们,我一个人去,看他们敢把我怎么样?”

  第二天,关羽乘船来到吴国。鲁肃早已经布置好了军队,只要关羽不答应,马上就把他抓起来。

  在酒席上,鲁肃笑嘻嘻的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就说:“我今天是来喝酒的,国家的大事我们不谈”但鲁肃还是一个劲儿地提起荆州。

  过了一会儿,关羽站起来拉住鲁肃说:“我有点醉了,荆州的事以后再商量吧。”说完就拉着鲁肃向江边走去。

  吴国的士兵怕误伤到鲁肃,不敢对关羽下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关羽拉着鲁肃走出去。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江边才放开手。等吴国军队来追赶时,关羽的船已经开出很远了。

三国演义历史故事3: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历史友情故事精选

  历史文化是科学、哲学、艺术等的综合,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历史友情故事精选,希望对您有帮助!

历史友情故事篇一: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历史友情故事篇二: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历史友情故事篇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历史友情故事篇四:“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小故事集精选

  不管古时候在怎么样都要有最基本平行和德育,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华民族古代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文天祥.同胞兄弟志向径庭-德育名人小故事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 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朝时,宋国有个名将叫宗悫。他从小就有胆量,少年时就练了一身武艺,既有见识又勇敢。他哥哥宗泌结婚那天,半夜里,有十几个强盗趁贺客刚散之机,突然来打劫。宗悫毫不畏惧,挺身而起,击退了强盗。

  有一次,他叔叔宗炳问他: "宗悫,你长大后准备怎么样?请说说你的志愿。"宗悫应声答道: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他叔叔听了这句极有气魄的壮语,很是高兴,满意地赞许说: "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

  宗悫长大后,当过振武将军、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职,曾率军远征南方的林邑国,大获全胜,建立了一些功业。 -德育名人小故事

  他少年时所讲的"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为少年的远大志向,成为激励人们立志奋进的不朽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

  齐桓公出生于公元前720xx年,他出生的年代刚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无义战,这一时期是个大国吞并小国,不断扩展的版图充满杀戮和野心的 时代。在几十年前,周王室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就是从那时起,周王朝主宰天下的局势消失了。

  众所周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名相管仲的辅佐下东征西讨、尊王攘夷,九合天下,最终成为春秋时期实际的最高统治者。齐桓公,出生年月 不详,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在齐 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其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帝位。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叫公子小白不能称之为姜小白?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 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而女人的名字 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 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为什么又叫齐桓公田午?这里说的齐 桓公可不是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而是另一位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叫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民间流传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 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在野外打猎的时候被人袭击,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逃亡国外。公 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作为爵位继承人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射杀小白,但小白并却没有被射死,而 是迅速赶回齐国,继承了皇位,而齐桓公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 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桓公最出名的就是尊王攘夷,这个思想是管仲提出来的,他建立齐国要建立自己的威名,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管仲 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 。尊王自然而然就成为当时一面正义的旗帜。”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对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 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既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又提高了齐国在各国之间的威望。齐国的尊王攘夷可以说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周王室没 落,诸侯强大起来了。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给自己穿上了正义的外衣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为自 己的征伐找了一个合适的借口。

  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会盟,正式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春秋时期的顶峰。在周天子王权失控、战乱不断的形势下,尊王室信诸侯,平定蛮夷对 ,齐桓公”尊王攘夷“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集精选: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德育名人小故事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