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

古代人物故事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人物故事。

古代人物故事1:顾恺之的传说

  顾恺之是无锡人,生于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是我国很有名气的大画家。他擅长画人物,尤其喜欢画女人、女神,特别善于点睛。为啥?这是有缘故的。

WORD PS三国演义小报四大名著手抄报电子小报手抄报图片素材 psd模板下载 99.33MB 传统国学手抄报大全 读书手抄报

  据说,顾恺之一出世,妈妈就死了,一直由奶妈抚养。顾恺之小时候生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因此大家叫他“小虎子”。

  有一天,小虎子正白相得高兴,忽听“姆妈”一声,一个小伙伴一边喊一边向着自己姆妈跑去。姆妈迎上前来,抱起儿子这边吻,那边亲。小虎子看着、看着,心里想:姆妈多好啊,人家都有姆妈,而我的姆妈呢?想到这里,小鼻子一酸,拔起小腿就往家里奔去。

  顾恺之的父亲是当时朝廷官员,因勿满朝政,弃官在家写诗作词,又做爷来又做娘。

  这时小虎子急急匆匆来到爷身旁,哭丧着脸说:“爹爹,我要姆妈,我要姆妈……”他父亲一听,伤心地抱起儿子说:“小虎子,你姆妈到很远很远的外婆家去了。”爷怕小虎子难过,说了句慌话骗骗他。小虎子却追根究底问:“姆妈啥个时光回家?”爸爸只得含糊其辞说:“大约个把月吧。”

  于是小虎子扳着手指头一天一天数着,眼巴巴三十天。这天,小虎子没有等到天亮就一骨碌爬下床,呆呆守在大门口。等着等着,快到中午了,可是姆妈还没有回来。

  小虎子急得哭了,哭声惊动了爷,他走过来抱起小虎子,心痛的说:“小虎子,我告诉你姆妈的事,可是你勿要哭。”说着就把妈妈生下他后就死去的经过讲给他听,小虎子伤心得昏了过去。

  从此,小虎子勿白相也勿笑,只是缠着爷,要爷讲妈妈的脸形、身材、长相……他日也问,夜也问,问个不断头。爷被儿子思娘的精神感动了,总是有问必答,从勿厌烦。为了使儿子能听懂并能记牢,就编了顺口溜。小虎子问娘面貌,就回答他:

  樱桃小口鹅蛋脸,

  凤凰眼睛眉毛一条线。

  两手齐膝指头尖,

  两只小脚象金莲。

  勿胖勿瘦象姐样,

  勿长勿短齐我肩。

  爷说一句,儿子复一句,爷爷讲完了,儿子也背熟了。儿子并勿满足,又眨巴着眼问:“姆妈喜欢穿啥衣裳?”父亲又说:

  冷天喜穿兰布棉。

  热天爱穿丝绸袍…

  打这以后,小虎子日日背诵,直背到滚瓜烂熟。有时半夜梦头里还在琅琅背诵哩!

  一日,他蹦蹦跳跳来到爷身旁,煞有介事说:“爹爹,我想给姆妈画个象。”父亲连连摇头说:“你呒不见过姆妈,又呒不学过画,勿要孩子脾气了!”

  小虎子呒不灰心,他早晨迎着太阳画,晚上点着油盏画,画了一张又一张。半年过去了,小虎子拿着一张画给爷看,爷看了一眼便说:“就是小脚有点象。”

  小虎子听爷说他画得有点象,浑身更来了劲,他仍象往常那样认真琢磨,刻苦习画。一转眼,半年就过去了,小虎子拿着张画又给爷看。爷看了看,说:“手是画象了,身体也有点象了。”

  小虎子心里象灌了蜜似的,更加用功了。光阴真快,勿觉又是半年,小虎子再把自己画的拿给爷看,他爷看了连连点头说:“除眼睛的眼神外,其他都象了。”

  开花要结果,造塔要结顶。小虎子狠下功夫,天天画睛。日日点睛。又过了半年,一日,小虎子拿着画象去见爷,爷仔细端详了一遍说:“象象,全象了,特别是眼睛更加有神。”

  可是,小虎子并勿以此为满足,继续苦练。二十岁时光,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高度。那一年,南京建造一个大寺院,当家和尚请当时的高官大富捐款。可是,认捐呒不一个超过十万,勿料顾恺之认捐了百万。有人说他吹牛,他却勿以为然,只是专心致志在寺院雪白的墙上画了一幅女神像,就是呒不点睛。

  初一那天,许多高官大富都来看他点睛了。只见顾恺之登上高台,挥笔一点,那画象眼睛里顿时发出灵光,满堂生辉。那班有钱人个个跪倒,人人叩头,抢着许愿认捐。勿一会认捐薄上已写了上百万元。

  顾恺之从勿满足,越老越是严格认真。据说,他老年时画人物,从勿点睛。大家问他,他说:“哪可点睛?要是点了,人像勿但要说话,而且会从画上走下来呐!”

古代人物故事2:林则徐巧布尿壶阵

  传说林则徐奉命到广州禁烟,一举烧毁了英国鸦片数万箱,刹下洋人威风,大长中华民族志气。英国佬恼羞成怒,不甘罢休,不久即调集大批军舰炮船来围攻虎门,炮击沿海村庄,声言要我赔偿损失,否则要夷平粤海。当时英国皇家海军风靡五洲,洋枪洋炮更非清王朝所能匹敌。面对这样局势,朝野和战两派众说纷纭。为了稳定军心,提高士气,回答主和派,林则徐决心要来个初战告捷,给英帝国皇家海军一个下马威。

  话虽这么说,但真的要打他个英国佬丢盔卸甲,谈何容易!林则徐深知要取胜兵力强大的英军,只宜智取,不可强攻。这天,他亲赴虎门高地观察英军阵容后,回到行辕立即吩咐手下准备八百个尿壶,八百顶斗笠,五百箱黄蜂,三百个灯笼;众人不知钦差大人搞的是什么名堂,但听说是为了大破英军,自然不敢怠慢。没有多久时间,尿壶、斗笠、黄蜂、灯笼等一应准备完毕。林则徐吩咐将黄蜂分装于尿壶内,在尿壶口再用瓜络(即囊)塞住,这样,壶内黄蜂既不会蹩死,又不致飞掉。然后再将八百顶斗笠分别拴在尿壶耳上,接着林则徐又亲自到水军挑选三百骁勇善战军士,每人发一灯笼,嘱他们吃饱喝足,带上大刀长矛,分乘船只潜伏于海边英舰队炮船附近。一切布置完毕,八百个装满黄蜂、戴着斗笠的尿壶,分别纵横,三个一列,五个一组,晃晃荡荡地顺着水流淌向英船炮舰。

  这时正是广东八月气候炎热的时候,傍晚时分,英军个个光着身子、穿着短裤在甲板上乘凉。忽见一列头戴斗笠的“清军”从岸边游将过来,由于海浪荡漾,队形时时变幻,忽似长蛇,忽若金龙,时象猛虎驱羊……英将急忙吹哨子,士兵如临大敌,顾不得穿衣戴帽,忙提起洋枪拼命朝海面斗笠“砰!”“砰!”乱打一通;那陶制尿壶个个登时开花,闷在壶里的黄蜂蜂涌而起,就朝着有人的地方飞去……中国的黄蜂见惯汉人,这下乍见碧眼黄发赤毛的洋人觉得新鲜,更是倾力扑了过来,向着那光着身子的洋人猛刺死螫,疼得英国佬哇哇直叫,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躺身翻滚,真是乱作一团。

  林则徐在岸边炮台上从望远镜中看到英军的一付狼狈相,喜不可言,立即下令燃起烽火,潜伏于岸边的清兵将士,一见火光信号,舢板小船犹如万箭离弦,直往英舰炮船冲杀而去。这三百名军士背刀持矛,头套灯笼(以防蜂螫)

  个个奋勇争先跃上军舰,见那洋人,远的矛刺,近的刀劈,那英军更是叫爹喊娘,岸上军民看得拍手叫好,欢呼声声,胜似海啸长鸣。

古代人物故事3:吴道子画“嘉陵”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曾一度逃往四川。后来回到长安,他十分想念流亡期间、途经千里嘉陵的一路风光。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着名画家吴道子,重返巴蜀,把千里嘉陵的奇丽风光,描绘出来。

  叫画家出门旅游写生,潜心作画,吴道子自然高兴。再说他前两年随皇上逃往四川的时候,一路上的嘉陵山水早在他心中酝酿多次了,只是当时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哪有心思作画?如今圣上有旨,这不正合他的心意吗?当下就叫人备鞍牵马,即日上路,他走秦川、翻秦岭,然后顺江而下。

  这天,吴道子来到秦陇襟带的咽喉,水陆两运的集散地一—白水江。这里,上有来自河州、狄道、秦州的马帮、驼队,下有来自重庆、合川、广元溯江而上的船只。街上几十家店铺,生意兴红,商贾如云,土特产堆集如山。在长安书斋的画家吴道子,猛一下见到这么多马帮、驼队、船只,人群中有高亢、浑厚的陇地口音,又有诙谐幽默的下江川腔;更叫人激动的是这条源于秦岭嘉陵谷的山溪,汇流到这里竟成为“江”;而千里嘉陵,又唯独上游这段“江”,水清碧蓝,故曰“白水江”,与下行三十华里相会的西牛江,水色截然不同。画家吴道子一时高兴,便走进一家酒铺,买了些酒吃,然后带上画笔,登高作画。

  上得山来,只见四周山势奇峻,峰峦突兀,崖石重叠,色调清晰,心中大喜,马上取出五色调盘,展绢作画。他运笔如行云,立意有诗境,画花花吐芯,画鸟鸟有声;山山岭岭,层林尽染,水泉江河,浪卷波滚。真是拈之即来,得心应手。半天功夫,“千里嘉陵山水图”首卷告成。吴道子是画家又是诗人,这会儿他胸中激情满怀,多年宿愿,今日得以施展,为此他兴奋不已,于是端起五色调盘,顺手一泼,脚下当即浮起一团五色祥云,久久纡绕于山,数月不散……

  画家完成了“千里嘉陵山水图”的巨幅长卷,回到长安,受到唐王及满朝文武的称赞。从此,便获得了“一代画仙”的美称。

  那五彩祥云笼罩的山上,天长日久,长出了一种“五花石”。这种石头,色彩柔美,光亮如玉,容易雕刻,造型最佳,下江川客专门买这种石头,运往四川进行加工。

  到宋朝,大文人苏轼就买得一件五花石雕成的案头玉器。雕刻工艺,十分精美,就其石质来说,也是别处少见之物。他问起这石头的来源,卖者告诉他:这是“仇池国”的五花石。

  苏轼一时诗兴大作,便写下了“仇池石”这篇着名诗篇。“仇池”是略阳古时候的称谓,苏轼说这石头“秀色如蛾绿,冷气压三伏。”石头不但质细,色柔,而且幽光闪闪,放在案头给人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能叫人兴奋的睡不着觉,再好看的东西也比不上它。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对于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四字历史故事大全。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1:箪食瓢饮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颜回身材不高,性格内向,沉静寡言。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孔子对颜回的德行也很尊敬。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曾给予高度的肯定:“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

  又一次,孔子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遗憾的是,颜回二十九岁时,即头发全白,不久便与世长辞。死时,家中贫穷得竟买不起棺木,其父央求孔子卖掉马车来葬颜回,孔子未许,原因是有才无才,都是我的弟子,别人死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做,那么在颜回身上,我也不该例外。

  后来众同窗中有家境显赫者欲厚葬颜回,孔子也不许,然而终究还是厚葬了,孔子因此而叹息:颜回视我如同父亲一般,我却不能拿颜回当儿子,这不是我的原因啊,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啊。由此可见,颜回不单是为孔子所器重,在同窗中也是极被敬重的。

  后来,人们根据孔子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颜回)也不改其乐”,引申出“箪食瓢饮”的成语。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2: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20xx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

  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

  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四字历史故事大全3:德高望重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友好的历史,劝说契丹王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

  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贬谪到青州为官,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地散发。

  到第二年,河北小麦大熟,很多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招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臣应尽的职责。”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居功自傲,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

  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事实的。

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

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1:梅兰芳蓄胡拒为侵略者演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梅兰芳被迫从北京迁居上海。为应和国内的抗战气氛,他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连续赶排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以期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与此同时,他接到了苏联官方的演出邀请,然而如果乘火车去苏联,则必须经过“伪满洲国”。得知此事,他明确向苏方表示:绝不会踏过日本侵略者侵占下的中国土地去苏联,否则宁愿取消此行。苏方见他态度坚决,不得已改派专轮将他先接到海参崴,然后再在那里乘火车直达莫斯科。抵达苏联后,他的演出大获成功,原定8场演出,被增加至15场,大部分苏共政治局委员和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艺界知名人士都到场观看,最后一场谢幕达18次之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很快侵占了上海。自此,梅兰芳开始坚决拒绝登台演出,不给日本侵略者表演。由于断绝了经济来源,梅兰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靠典

  当度日。此间,曾有一个伪装成好人的汉奸数次上门纠缠游说,“演几场普通的营业戏和政治毫无关系,您现在坐吃山空,生活很不宽裕,只要梅老板出来演一场,一百根金条马上送到府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朋友劝说梅兰芳为了生计去演出几场;但也有朋友力荐梅兰芳拒绝演出,避免给日本人留下口实。多重压力聚于梅兰芳一人身上,最终,梅兰芳喝道,“这个口子开不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蓄胡明志拒为日本人登台

  1938年初,梅兰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他每天作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等物。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梅兰芳开始思考对策,并想出了“蓄发明志”的办法。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只感觉到形势越来越严重,得想个办法对付。有一天早晨正对着镜子刮脸,忽发奇想,如果我能长出泰戈尔那样一大把胡子就好了。于是我三天没刮脸,胡子长得还真快,小胡子不久就留起来了。虽没有成为飘洒胸前的美髯公,没想到这还真成了我拒绝演出的一张王牌。”

  在此期间,曾有汉奸褚民谊来劝降,他本身也是资深票友,梅兰芳拒绝之后,嘲讽他说:“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吧。”梅兰芳还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香港的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蓄胡子,惊讶地问:“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数日后,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卖画谋生打伤寒针佯装病

  为了摆脱香港日伪的纠缠,梅兰芳一家当机立断,离开香港返回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此举令日本侵略者恼羞成怒,将其存于香港银行的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梅兰芳全家的生活顿时举步维艰,梅兰芳夫人急中生智,提议像何香凝女士一样卖画谋生。当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就全部售罄,许多知名人士还提出为梅兰芳办画展。

  然而日伪汉奸获知此事后大肆捣乱,派来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驱赶前来参观的群众。梅兰芳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

  之后不久,汪伪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做一次慰问演出,并于次日对梅兰芳夫人说,“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硬领着梅夫人去看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在宴席上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梅兰芳夫妇想起在香港以牙痛驱走日本人的经验,连续注射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冒着数日高烧40度的生命危险,佯称病重。日本人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信以为真,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抗战胜利落须恢复青春容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了。正在全家欢庆的那一天,梅兰芳忽然从客厅里不见了,老幼正在诧异,梅兰芳眉开眼笑地以折扇半遮着脸的下部从内室出来,幽默地笑道:

  “瞧!我给你们变个戏法儿!”然后,他像魔术师般的缓慢地移开折扇,露出了依然当年的青春面容,小胡子突然消失了!这引起了全家和许多在座老朋友的一片欢呼。

  史迹寻踪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这里是梅兰芳度过人生最后20xx年的地方。1986年10月,故居对外开放。院内陈列着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馆藏资料及国内外友人赠送梅兰芳的书法、绘画等纪念品。

  补白

  梅兰芳入党

  1959年3月16日,梅兰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时他谈起自己说:“我在抗战时期有点爱国表现,党肯定我,人民鼓励我,我感到莫大安慰。我知道,党和人民鼓励我,是体谅我当时的实际处境,能够保持气节,觉得难能可贵。可是我意识到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中国人都像我那样隐居起来,中华民族能解放吗?所以比起八路军、新四军,特别比起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文艺战士,我感到惭愧,我今后要向他们学习。”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2:刘伯温的故事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威风凛凛。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朱大将军为创建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将军欢欢喜喜,设宴迎贤,大营内外热热闹闹,灯火辉煌。席上,金华火腿喷喷香,兰溪鲤鱼活鲜鲜,绍兴老酒绿汪汪。宴间,宋濂站起来说:“大将军,我仨才疏学浅,恐怕邦不了大忙。还有一个好友,名叫刘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满腹文章,才学过人。将军如愿意,可派人聘他来,共辅大业,建国安邦。”朱元璋一听又惊又喜,忙说:“你,你快讲,刘贤士今在何方?”

  宋濂见朱元璋求贤若渴,便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声,也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叶琛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朱元璋“啊”了一声,跟着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章溢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铜不值钱,黄金不论两!”

  朱元璋“唔”了一声,点点头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金不值钱,黄铜不论两!”

  宋濂三人轻轻地发了笑,朱元璋知道自己说错了,脸红得象块猪肝,慌忙举起酒杯说:“来来来,痛饮几杯吧!”

  朱元璋要派人去请刘伯温了,大营里外忙得团团转,丝库取绸缎,银库包白银。绸缎量了一千尺,白银称了一千两,朱元璋马上派人送到南田去。那送礼的人们翻过了七十二岗,涉过了三十六条水,走啊走,走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才找到南田,寻到刘伯温。

  这一天,刘伯温正在家里看书,见来了几个生人,还挑着许多东西,便问道:“你们要做什么?”送礼的人笑笑,说明了来意。刘伯温听后,摇摇头,礼物一点不收,话语一句不讲,只顾自个走出门,装着是砍柴放羊,上山去了。送礼的人怏快不乐地回到婺江,把去请刘伯温的情形一说,朱元璋大失所望。他想,莫不是嫌我太小气吗?于是,便叫人再加绸缎一千尺,再加白银一千两,火速送往南田。

  那知道,这一回啊,送礼的人到南田村口,刘伯温就知道了。他关了门,离开村庄,爬上后山岗,看起了风光。那些送礼人便追出了村,爬上后山岗,总算又找到了刘伯温。一看是前些天来过的原班人马,刘伯温就笑笑说:“请你们告诉大将军,我伯温什么财物也不要,只讨他白纸一张!”话才说完,刘伯温就自个儿走下山岗。

  送礼人回到婺江对朱大将军说后,朱元璋从黑夜想到天明,也猜不透刘伯温要白纸是啥明堂。“真是个怪人,白银不要,要白纸一张!”朱元璋左思右想还是摸不着底,只好糊里糊涂地对送礼人说:“好吧,就送给他白纸一张!”

  白纸一张,四四方方,送到南田,刘伯温果然收下,当下就动身来婺江。

  哈哈,一张白纸胜过绸千尺,胜过银千两,请到了刘伯温,朱元璋乐了,看看灯,灯在跳,看看火,火更旺。

  朱元璋在礼贤馆见刘伯温。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将军送我银两、绸缎,小才不敢无功受奖;讨来白纸一张,奉还草书几行。”刘伯温果真送上白纸黑字一张,朱元璋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上面写着有关时务的十八条妙计,一条条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全都说在理上。看啊看,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站起来,一巴掌拍在茶碗上,连声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刘贤士真是一片忠肠!”礼贤馆可热闹了,刘伯温只是笑笑,朱元璋心里甜滋滋的,象注满了蜂蜜。

  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麦饼,只咬了一口,远远看见刘伯温走来,就放下不吃了。他想,人家都说伯温同诸葛亮一样会神机妙算,今天倒要试试,于是拿起一只碗扣在麦饼上。刘伯温走到身边,朱元璋就指着那碗说:“刘贤士啊刘贤士,你说碗下是啥么事?”

  刘伯温摇摇头说:“恐怕猜不中吧!”

  朱元璋便说:“猜不中也没有要紧吆!”

  刘伯温看了一眼,便说:“将军要我说,我便说,我看那,又象日又象月,好似金龙咬个缺。”

  朱元璋笑笑,看已被猜中,进而又说:“刘贤士真是神机妙算,就请算一算我的命吧!”

  刘伯温也笑笑说:“将军要我当个算命测字先生,那我就开言了,请将军快写个字来!”

  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果然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凤”字。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在试探自己,便皱了皱眉头,闭上双目,象算命测字人一样念了起来:“凤是凡间鸟,百鸟都朝阳。凤阳凤阳,帝王之乡,凤阳凤阳,不是建都地方。”刘伯温每念一句,朱元璋的眼睛都瞪大三分,头颈往上伸一伸。原来凤阳是安徽的一个县名,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一心想打回凤阳建都。他好生奇怪,怎么自己的心思都会被猜出来呢?可朱元璋却故意说:“刘贤士说的有理,只是,地上的小蛇难成龙,山中的猢狲不敢称王,我没有想过要建都凤阳啊!”

  刘伯温知晓将军有意包藏,也认真地说:“那是我白白糟蹋了将军白纸一张!”

  朱元璋一听,连忙说:“好好,胆大骑白马,心大管天下,刘贤士志存高远,必成大业。”

  从此,朱元璋信用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尽心竭力辅佐朱元璋。文武结合,果真建国定邦,保全了一段大明王朝太平盛势的历史。

古代人物故事会手抄报素材3:徐文长难倒窦太师

  徐文长(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名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做过幕僚,于抗倭军事,多所筹划。后编写《会稽县志》,曾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氏善诗文,风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着、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现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擅绘画,特长于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颇有创造。对后世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着作有戏曲论着《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等。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炎热非常。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作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名不虚传,等徐文长背完,他也会背了,但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徐文长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那当然对我不适用了!”

  窦光鼐只好实践自己的诺言,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启禀太师,自古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要小心提防!”窦太师冷笑一声,愤然而去。

  等到开考的时候,大家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一面抽卷阅读,好的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却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提笔落批:“父亲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对来。全场默然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举起一只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

  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窦太师正想返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你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窦太师一下愣住了!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课我们人人从小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个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惊讶得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无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