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故事一直以来就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

历史故事 常听皇帝设宴,大臣又是否能请皇帝吃饭呢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势很急,而且水流到这里后因为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难。也因此造成了西边洪水肆虐,东边旱灾连连。除了这自然的原因外,还与秦国军事需求有关。

  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以挖掘时,李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火烧山,然后再用水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山体自然崩塌,这个难题也就被李冰解决了。

  随后要解决的是,大坝的主体。修筑大坝得先有稳固的地基,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修筑地基显然很困难。而李冰父子又想到了利用石子,向江流中抛掷,最开始这个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遇到太大的风浪,石子也会随着洪流被冲走。然而,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竹子,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然后再将石头投掷在竹笼里沉人江底,费尽周折才建成了都江堰大坝的大堤,人们这个举动的评价有: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虽然不知道此举是否为李冰的首创,不管是他首创还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个做法都是简便又高效的方法,实在是不得不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

  宝瓶口、鱼嘴与金刚堤、飞沙堰等都有采用竹笼的方法,夏秋洪水季节,江水到了都江堰便自动调节,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分四六,平潦旱”。这便是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太史公简单几句话概括了都江堰的主人李冰父子的功绩,却道不出这浩大工程后的智慧和艰辛。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顺应时势而生的,时势造英雄,齐桓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720xx年,齐桓公诞生的时候。作为家里庶出的幼子,齐桓公在王位继承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没为他赢得足够多的尊敬。但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国之君,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令大多数人都惊叹,他是天子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匹黑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被称为姜小白又被称为吕小白,或是公子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母亲为卫国人。单单从公子小白的出生背景来说,小白是王位继承者中最弱的一个,因为他是家族的幼子,根据周朝的嫡长子制度,小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王位的。那么他为何又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并且最后成功问鼎中原?

  时势造英雄,齐襄公的去世,给小白一个极大的机会。因为这是齐桓公小白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齐襄公还在位时,刻薄寡恩,生活奢侈腐败,恐怕是他的臣民对他最深的印象。齐襄公生活在安逸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就在他的一次偶然的外出打猎,被人突然袭击了,这一个袭击对于齐襄公来说是致命的,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此时的齐桓公,他的老师是鲍叔牙,鲍叔牙早就看出了齐襄公去世之后的情况,他跟齐桓公讲齐国应该不久就会发生大的动乱,公子小白应该尽早奔赴国外逃亡,公子小白一向都很听鲍叔牙的话,这次也由鲍叔牙带着自己逃奔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而齐桓公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带领下逃到了鲁国。两兄弟在这两个国家一直没有消息和动静,齐国的政坛此时正被攥在公孙无知的手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掌权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没有行动只是默默关注着齐国的新动向。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得太久。作为幼子,公子小白当然没有能力挑战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但是这一次他决定试试。

  齐桓公敢和兄长争夺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在他背后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暗中支持公子小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公子小白在年幼时期就喜好结交贤才,高氏、国氏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高氏、国氏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而囯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小小年纪的齐桓公就知道要笼络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自己强大的政治后盾。公孙无知没有自己稳固的党羽,也不怎么受到国家上下的欢迎,他所主导的政坛被推翻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公孙无知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迅速地赶回齐国,两个公子的信使都在争取最后的入场券,上演了一场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正当两位公子马不停蹄赶往王位的路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心里生发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公子小白是个祸患不能留下来,与其与时间赛跑,还不如将他杀了,永绝后患。于是,在中途他和公子纠埋伏在半道,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车一出现,便举起弓箭径直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在车里,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忙将公子小白扶起,见到小白并无大碍,这一箭在他的腰带上,鲍叔牙将计就计,伪装成小白已死的假象。公子纠便信以为真,以为高枕无忧还放慢了前行的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大摆庆功宴。没想到,来到齐国后,小白早已经登上了王位。

  齐桓公小白,在经历内乱回国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阻力,反而迅速就登基即位,进行齐国的拨乱反正,从而开启了齐国的新篇章。而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知人善任、胸有大志、励精图治这是公子小白能够最终登上王位的原因,也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李冰最后是怎么死的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之上,在世人的眼里它是一座完美的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占有光辉的一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成功解决了蜀地的水旱灾害,还使成都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今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的洗礼,都江堰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传奇诗篇。

  李冰此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了都江堰,李冰最开始是蜀地的太守,他来到蜀地完全是处于军事上的战略考虑。蜀地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地势险要,极其具有战略位置,而发源于蜀地的岷江又可以作为河运的最佳选择,这位秦国来说都是个十分诱人。于是,在公元前320xx年,秦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将蜀地给攻克了。秦国据有了蜀地,也就抢占了战争的先机。蜀地本就紧邻着楚国,秦国占有了蜀地,不仅将蜀地作为自己的物资供给中心,还可以利用蜀地的有利位置与楚国周旋。因此,攻占蜀地是百利而无一害。

  公元前272年,李冰走马上任,成为了蜀地的新一任太守。上台后支持修建了造福后代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召集了一批有治水经验的百姓,大家一起商量对策,商量好后一个浩大的工程就开始了。起初向江里抛掷石子,但是这种做法石子很容易被湍急的洪流给卷走,于是李冰又想到了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把很大的鹅卵石丢在竹笼里,都江堰大坝的基底就是这样建成的,此种做法不仅便捷,且就此取材,对环境的影响极小,可以说是经济又实用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而李冰的儿子究竟是谁呢?有的人说,李冰的儿子叫做李二郎,李二郎这个说法很早就流传开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加之《灌县志》里也提到过李二郎,只不过这里面的说法很含糊。李二郎,貌似就是李冰的儿子了。但是,也有人提出根本就没有李二郎这个人,连李冰自身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上都难以考证,更别提他的儿子了,他的儿子根本就不是李二郎,而李冰究竟有没有儿子,有几个儿子,至今都是个谜。李冰有一个儿子并协助他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只是古人对一个作出了伟大贡献的李冰的一种真诚的祝愿和期许。

  为什么蜀地的人,都说是李冰父子修建的,究其原因,可能与秦国消灭了蜀地,不满意都江堰的建造只是秦国人的功劳。于是将李二郎变为了李冰的儿子,据说,二郎神本就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王的化身,也就代表着蜀人。据此来说,李冰无后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在很多供奉李冰的庙宇里,都没有见到他和儿子一起的踪影,只有他和夫人的塑像,而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塑像,也是近代才有的。那李冰岂不白白多出了一个儿子?后世人多传都江堰是李冰和其儿子建造的,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就是百姓不愿意看到造福了当地的李冰,没有子嗣,于是,杜撰了一个儿子给他,期许李冰及其家人能够人丁兴旺。

  公元前250年左右,历经一二十年的时间都江堰建造而成,这一项伟大的工程着实是造福了不仅仅是当代人,福泽后世几千年。在都江堰的工程结束后,李冰又继续在四川各地进行治水,积极修建大坝,疏通航道、河流,率领民众开山修渠,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在什邡病逝,并葬于什邡的章山。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之于人们既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又充满着神秘和未知。史学家们执着于记录真实的过去,而影视编剧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史学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胆探索着(改变着)历史的未知(面貌)。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篇一:楚弓楚得

  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不料,弓已不知去向。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篇二:绝伦超群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篇三:众叛亲离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

  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

  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篇一:读书累到吐血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但是,他看不懂奏折,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

  一个很聪明的皇帝,怎么就成了傻瓜了呢?原来,顺治帝不识字,他没有上过学。

  按理,顺治元年,他6岁,朝廷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多尔衮却总是拖延不办。这样,顺治帝从即位开始,没有人给他请老师,也就只有玩耍了。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精明的孝庄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儿子学习吗?当然知道。孝庄这个时候有自己的考虑,她看到跋扈的多尔衮权势熏天,儿子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性命都很难保证。

  于是,聪明的孝庄太后看到,既然多尔衮不愿意顺治帝学习,那就是怕他将来长了本领,威胁到摄政王的地位,所以,干脆先不要叫顺治帝学习,等将来机会成熟再说。

  于是,顺治帝每天就是疯玩,不学习,但是,却很喜欢骑马射箭,一直到十二三岁,顺治帝都很少看书,基本上是一个文盲状态。

  顺治帝亲政以后,扫清了多尔衮的障碍,他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因为,他过去失去的太多了。典籍《北游集》中记录了顺治帝刻苦学习的情况。

  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一会儿,内侍报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

  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我读过的书,请你看看。”

  木陈忞细心一看,发现皇上读过的书很多也很杂,有《左传》《史记》《庄子》《离骚》,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的文集,无所不包。真是从心里佩服,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之前又没有什么基础,这么多书怎么看啊?

  顺治帝看出了木陈忞的疑惑,从容说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

  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于没有机会学习,而看不懂章奏,这是一个君王很难堪的事情。

  在《北游集》中,顺治帝讲完自己的艰难处境之后,讲述了自己发奋读书,几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细想一想,顺治帝作为一个忙碌的皇帝,每天有好多军国大事要处理,只有在晚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典籍。这种辛苦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很令人敬佩。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篇二:认贼作父的“儿皇帝”

  五代时候,有个出卖大片国土、认契丹国主做父亲的“儿皇帝”.这个无耻的卖国贼,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他原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后唐做河东节度使,驻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防备契丹的入侵.唐明宗死后,养子李从珂夺去了明宗亲生儿子李从厚的帝位,做了后唐皇帝,他就是唐末帝.

  石敬瑭非常眼红,很想找个机会,把帝位抢过来,过一过皇帝瘾.唐末帝和石敬瑭本来一直不和,互相猜忌.唐末帝对他很不放心,就下令把他调到另一个地方当节度使.石敬瑭推说有病,不肯前去.他决定乘机反叛,争夺帝位.

  为了这事,石敬瑭召集亲信,商量办法.有个谋士桑维翰给他出主意说:“你是明宗的爱婿.你如果屈尊侍奉契丹,请他们出兵相帮,还怕办不成大事吗?”

  桑维翰的建议正合石敬瑭的心意.当时,契丹国君耶律阿保机已经病死,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做国君.石敬瑭决心勾结耶律德光,实现自己做皇帝的野心.

  因为唐末帝的帝位是抢来的,石敬瑭就先利用这件事做文章.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说唐末帝只是明宗的养子,不该当皇帝,应该把帝位让给明宗的亲生儿子.

  唐末帝看了石敬瑭这道奏章,顿时怒火直冒.他把奏章扯成碎片,捏成一团,向地上狠狠地掷去.他气呼呼地下令削去石敬瑭的官爵,派大将张敬达带领兵马,前去讨伐.

  公元936年6月,张敬达带领大军,赶到晋阳,把晋阳团团围了起来.

  晋阳被围以后,石敬瑭就命桑维翰写信给耶律德光,表示愿意向契丹称臣,拜耶律德光为父亲,请他发兵相救.答应事成以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割让给契丹,作为酬谢.

  这一年,石敬瑭已有四十五岁,耶律德光却只有三十四岁.石敬瑭手下有个大将刘知远,看到石敬瑭竟要拜比自己小十一岁的耶律德光做父亲,觉得这太不像话了.

  他劝告石敬瑭说:“向契丹称臣,也已经可以了,还要拜耶律德光做父亲,恐怕太过分了吧!”他又说:“要求契丹出兵帮助,多给点金帛就行了,不必割让土地.这样做,一定要给国家造成大害,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石敬瑭求兵心切,对刘知远的劝告一句也听不进去.他急忙派使者把信送了去.

  耶律德光早就想入侵中原,接到了石敬瑭的信,满心高兴.他立刻答应使者,等深秋马肥,出兵相救.

  就在这年十月,耶律德光带领五万骑兵,赶到晋阳,向张敬达的军队发动攻击.石敬瑭也派刘知远出兵相助.他们把张敬达打得大败,杀死后唐军上万人.

  石敬瑭亲自赶到城外,拜见耶律德光.他向耶律德光拼命奉承献媚,装出孝顺儿子的模样.

  耶律德光对石敬瑭考察了好几天,相信他确实是自己的忠实臣子和孝顺儿子,非常满意,才正式对他说:“我从千里之外出兵前来,总要把事情办成功了才回去.我看你的模样和气量,够得上做一个皇帝.我已决定了,立你做天子.”

  石敬瑭高兴万分,假意推让了一番.这时候,桑维翰等人乘机上前劝进,石敬瑭也就不再推辞了.

  耶律德光把自己的衣帽脱了下来,亲手替石敬瑭穿戴上,立他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就穿了一身契丹衣帽,不伦不类地登基做了后晋皇帝.他就是后晋高祖.

  石敬瑭一做皇帝,就执行以前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还答应每年献帛三十万匹.从此,河北平原就没有险要可以防守了.

  石敬瑭依靠耶律德光的帮助,带领大军长驱南下,后唐将领无力抵抗,纷纷投降.唐末帝走投无路,在宫中放起一把火,带着全家老少,跳进火里自焚死了.

  石敬瑭攻下洛阳后,做了中原的皇帝,正式定都汴州,并把它叫做东京开封府.后来,宋朝人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石敬瑭称帝以后,每次上奏章给耶律德光,都称他为“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契丹如果有什么不顺心,就派人前来责备.石敬瑭总是卑躬屈膝,赔罪道歉.许多官员都感到羞愧丢脸,只有石敬瑭满不在乎.

  石敬瑭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生病死了.他的侄儿石重贵继位做了皇帝,他就是后晋的末代皇帝晋出帝.他向契丹告知石敬瑭的死讯的时候,自称孙,不称臣.

  耶律德光非常光火,出兵问罪.石重贵不买账,出兵抵抗,把契丹军一连打败了两次.公元946年,耶律德光第三次进攻中原,由于后晋带兵的主将投降叛卖,结果耶律德光攻进了开封府,晋出帝当了俘虏,后晋灭亡了.

  耶律德光占领开封以后,在公元947年春季,又在开封举行了一次即位仪式,改国号为辽,自称大辽皇帝.他派兵四处抢掠,开封和周围几百里内的财物和牲畜几乎被抢劫一空.

  中原人民无法忍受,纷纷起义反抗.耶律德光见义兵四起,无法镇压,才恨恨地说:“想不到中原百姓这样难对付!”

  这年三月,耶律德光以天热避暑为名,从开封北撤.在撤退途中,他病死在河北滦县的杀胡林.

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