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唐宣宗严教子女的历史故事(蔡威的传奇故事)

唐宣宗严教子女的历史故事

  唐宣宗李忱(chén)(820xx年-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年—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长庆元年(820xx年),封光王。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不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

千金掷帽的故事

  导读:袁耽(?-?),字彦道,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汉末郎中令袁涣曾孙。东晋官员。

  晋代的袁耽,字彦道,年轻时就很有才华,风流倜傥,豪放不羁。他广交天下朋友,十分重义气,在当时为士人称道,一些豪杰志士都想和他交朋友。

  后来曾任大将军的桓温年轻时常常与人赌博,一度曾把家里的钱财都输光了,还负债累累。债主多次上门索债,并威胁说:

  “你若再不还债,不要怪我们不客气。”

  债主走后,桓温望着屋内空空的四壁流下了眼泪。突然,他眼前一亮,想到了好朋友袁耽。可转念又一想,袁耽正在居丧,会不会不愿意出头帮忙呢?但是形势紧迫,只能去试一试了。

  于是桓温抱着侥幸心理找到袁耽,说明来意。袁耽毫无难色,爽快地答应了桓温的请求,立刻换下了孝服,把一顶布帽子揣到怀里,随桓温去与债主赌博。

  袁耽赌艺高超,素来很有名气,债主早有耳闻,但不认识。看到桓温领来的这个人,器宇轩昂,潇洒不羁,债主猜到来人一定不是平庸之辈,忙赔着笑脸问道:“阁下该不是袁彦道吧?”

  彦道笑了笑,没有回答他的问话,说:“不须多问,开赌吧!”

  债主设下赌局,开始时规定掷一次骰子赌钱十万,袁耽赌艺高超,频频赢钱,赌到兴头上拍案叫绝,朗声大笑。桓温在一旁随声附和,大壮声威。不一会,债主就输了几十万钱,急得汗如雨下。随着赌注不断加码,最后增至一百万钱,袁耽越赌兴致越高,投筹大叫,声音洪亮如同巨钟的声响一般,势气如排山倒海般地不可抵挡。桓温在一旁不住地拍手叫绝,暗暗赞叹袁耽的才能以及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袁耽的赌技与才艺令债主折服。债主连连告饶,承认自愧不如,许诺不再向桓温索债。袁耽这才停止赌博,把手中的骰子摔到桌案上,放声大笑,然后摸出怀中的布帽扔在地上,说道:“这次你认识袁彦道了吧?”

  债主频频点头作揖。袁耽与桓温扬长而去。

  后来,“千金掷帽”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狂放不羁。

蔡威的传奇故事

  导语:中国历史太长,讲历史多离不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皇皇盛世,几乎一样长久的变乱年代则常被轻描淡写。但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光明,都在前一个变乱年代里孕育。新一段历史的起草往往不在盛世之初,而在乱世之末。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进行阅读欣赏。

  出发!红色的希望之种

  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地区的指挥部里,徐向前总指挥正在焦急地等待着通讯员的消息,他不停地来回踱步,地上的砖头都快要被磨平了。

  “报告!情报被敌人半路劫走了,情报员同志也不幸牺牲了……”警卫员冲进来报告。

  “又是这样……不行,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快给我拿笔拿纸,我要给周恩来同志写信,让他给我派个‘千里眼顺风耳’过来!”

  没过多久,正在上海开展工作的周恩来收到了徐向前的信,看完了信中的内容,他会心一笑,心想:看来这次不拿出我的秘密武器是不行了。于是,他喊来了两位年轻人,一个文质彬彬,是个白面书生,另一个憨厚老实,腰杆很直。他给两个人看了看信,然后拍着肩膀对他俩说:“蔡威同志,王子纲同志,展现你们在无线电培训班所学的时候到了!去大干一番吧!”

  两个年轻的小伙子顿时眼里都冒出了精光,大展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没有多做耽搁,很快他们就走上了去苏区的路。

  为了路上的安全,现在这种学生的装扮肯定是不行的,四处走动,还是装扮成商人的模样比较好。可穿上了商人的衣服,王子纲看着蔡威哈哈大笑了起来:“蔡威啊,你看看你这白白净净的脸和这白花花的头皮,哪里像个赶路的商人啊?”

  蔡威照照镜子,想了想,说:“我有主意了!你等着!”说完跑到了火辣的太阳光底下,不管多热也坚决不离开。自此每到阳光最烈的时候他就出去暴晒,果然没过几天,黑黝黝的蔡威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了。

  接下来,一路上依旧是关卡重重,蔡威两人依仗着谨慎的装扮,不管国民党的警察怎样盘问和搜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从容应对。在吃了很多的辛苦之后,终于赶到了鄂豫皖苏区。

  一双巧手和“慷慨”的敌人

  刚刚来到这里,蔡威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电台工作。可是当他在红四方面军的驻地转了一大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根据地根本没有电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可如何是好?

  王子纲也抱怨道:“早就听说根据地艰苦,可没想到一点儿设备都没有……”

  “等等!”蔡威打断他,“并不是一点儿没有啊,你看那是什么?”说完指着墙角处的一堆破烂零件,原来战士们把战场上捡来的炸坏掉的发电机、发报机的零件都堆在了那里。

  “这不就是一些垃圾吗?”

  “不不不,那可是我们的宝贝啊!快跟我来。”自此,两人就在垃圾堆里奋战了起来。蔡威东摸摸,西弄弄,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满身油污,加上黑一块、白一块的“花脸”,乍然一看,俨然成了地道的机修工。

  几天之后,蔡威终于放弃了,好多关键零件实在是没有。就在这个时候,徐向前总指挥来了。

  “蔡威同志,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你看这是什么?”说完让警卫员搬上来一台刚刚缴获的完整的电台。蔡威两人一下子乐得蹦了起来,连忙开始检修。

  没多大一会儿,电台发出了“嘟嘟嘟”的响声,围观的大家顿时也都欢呼了起来。

  “听,大家快听,这是党中央发来的消息……”

  听到这里,所有的战士都欢呼了起来,太好了!终于可以联络上兄弟部队了,终于不用两眼一抹黑了。

  蔡威这下子忙了起来,也顾不上跟大家一起高兴了。发报机需要用电,本身很容易损坏,加上发电机也经常出故障,蔡威再次迎来了难题。不过信心满满的蔡威自然不会轻易地被打败。

  “不好!发电机火花塞的三齿断了一齿!”

  “知道了,看我用白银把它焊上!”

  “不好!充电机的‘账圈’坏了,发动不了了!”

  “知道了,这是我刚用瓦灰打磨好的新的,快换上!”

  “不好,没有汽油发电了!”

  “知道了,换上我设计的水轮机发电。”

  ……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难题被蔡威解决掉了。

  手握十万雄兵的光杆司令

  电台终于搭建完成了,蔡威开始了新的工作。电台的作用可不单单是联络自己人,它还能够侦听敌人的动向。在无线电培训班的时候,蔡威最擅长的就是密码破译。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蔡威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了。

  “蔡威你这是在画什么?该吃饭了!”王子纲看见守着电台的蔡威在纸上画着表格。

  “哦,吃饭先不急,子纲你看,这是时间地点还有部队的番号,指挥官、兵力、驻地,还有这个,是英语单词,通过我之前总结出的规律,这边只需要一计算,就能把刚收到的敌军密报给破解出来!”

  “太棒了!还是你这个大学生厉害。我这就去汇报给徐总指挥去,这次一定要打一个大胜仗!”

  “急什么,你把这张‘通用密码’记好,这是我这段时间通过侦听、追踪、对照、判断和点滴积累摸索出来的,只要有了它,敌人的密报内容我们就全知道了!”

  这时候,徐向前总指挥走了进来,见两人如此的兴奋,忙询问了起来。蔡威马上报告了刚刚收到的敌军密电内容。听完之后,徐总指挥赶紧握住蔡威的手,“蔡威同志,多亏了你啊,我们现在处在很危险的地步,如果不是现在知道敌军的动向,我们就要被包围了。”

  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集中38个团6万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发动了“三路围攻”。因为蔡威事先破译了敌人作战部署的密电。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根据敌人兵力部署作出了“收紧阵地、待机反攻”的正确决策,利用有利地形,合理使用兵力,节节抗击,大量杀伤、消耗敌人。1933年5月,红军与敌在空山坝展开决战。蔡威再次破译了敌军有关兵力部署、作战计划、进攻时间、主攻方向的全部电报,据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集中主力打敌左路纵队,并以部分兵力秘密穿插到敌人侧后,突然向敌发起猛攻,经过三昼夜激战,全歼敌七个团,溃敌六个团,伤俘敌旅参谋长李汉城以下官兵近5000人,缴枪3000余支和迫击炮50余门。致使敌人“三路围攻”的左纵队遭歼灭性的打击。其余两路见势不妙,仓皇败退。我军乘胜猛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三路不成,敌人又发动了六路围攻,可是只要有蔡威在,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全被掌握了。六路围攻也一样无功而返。多次准确的情报,多次的胜利,前方一些指挥员感到惊奇,他们便问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哪来的这么准确的情报?”陈昌浩笑着说:“我啊!房间里供奉了一尊‘菩萨’,敌人准备进攻时,‘菩萨’就会告诉我了。”说着,把害羞的蔡威拉到了大家面前,大家顿时热烈地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