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鼓浪屿建筑介绍——海天堂构(鼓浪屿的建筑简单介绍)

黄秀娘,字犹炳,福建晋江东石人。清咸丰九年(1859)生于晋江深沪,自幼父母双亡,与二兄秉猷共同生活,并一起往来宁波、香港经商。二兄去世后,他转往菲律宾,初在同乡的店中当记账员,因勤勉敦厚,为林姓华侨巨商所器重,提供资金支持他的商贸活动,历20多年的艰辛奋斗,终于成为富商。光绪二十五年(1899)回国,定居鼓浪屿,在厦门开“炳记商行”获利颇丰。因向清廷捐输巨款,御封为“二品中宪大夫”。民国元年(1912),黄秀娘以25万银元在家乡东石兴建“古檗山庄”。请康有为、蔡谷仁、陈宝琛、郑孝胥等100多位当时国的名流显官题词,刻于山庄,并拓印成《古檗山庄题咏集》。在鼓浪峭、他首先在今福建路叶清池别墅之南、西班牙天主堂之西建了一幢二层红砖楼(现编福建路44号)。20世纪20年代初又在红砖楼之南的旷地上与同乡黄念忆合建起了五幢对称的中西合璧的楼群(现编福建路42号)在楼群正门的门楼横厦上书“海天堂构”四字,以示楼群规模宏大。有人称之为“大式住宅”,那是从其平面结构来说的:也有人称之为“黄念忆别墅”。那是由于五幢别墅中有两幢是黄念忆的;我则称之为“海天堂构黄氏楼”,那是因为五幢楼都是黄姓人氏的。

这五幢别墅,多种风格并存,主要是欧式,中楼为中西结合。五幢别墅以严格的中轴对称格局建造,中楼的前方和左右两侧分列着四幢别墅,以门楼为总入口。门楼是一派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垂柱花篮、飞檐翘角,石库门、双蹲狮,古风盎然。正面横匾“海天堂构”,背面横匾“鹿礁千顷”。前方和两侧的四幢楼宇普遍采用古希腊柱式,窗套装饰大都为西洋风格又具巴洛克风韵,但墙面与转角又有中国的绘画、雕塑。中楼里原是一家外国人的俱乐部,黄秀娘购得后,将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由莆田工匠建造。它采用重檐歌山顶,四角维枝高高扬起。楼顶前部别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外表看似重檐钻尖的“亭子”,亭尖还安了一个宝葫芦;从内部看却是个条木拼成的八边形藻井,从二楼直达井顶,井壁上画有中国花鸟画,这“亭子”纯属装饰。特别与众不同的是在主脊下又设计了一个大藻井,井中立一观音像,成了佛堂,还有一班佛姑念经。1958年,这里改为区政府所在地时,观音像和佛姑一起搬到“林氏府”的“大楼”内。中楼的门、窗、廊、厅的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挂落飞罩,所有檐角均装饰缠枝花卉或展翅雄鹰挑梁雀替均塑龙凤挂落,把别墅点缀得十分民族化。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正厅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真是 --是宫非宫胜似宫,亦殿非殿赛过殿;不中不洋不寻常,中西结合更耐看。这在鼓浪屿也是独一无二的。长期居住在鼓浪屿的美国归正教牧师毕腓力,在他著的Inandabout Amoy一书中,形容这种中国屋顶压住西洋主体的建筑,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一种发泄。他说:“(华侨)在海外遭受欺凌,因而在建造房屋时产生了一种极为奇怪的念头,将中国式屋顶盖在西洋式建筑上,以此来舒畅他们饱受压抑的心情。”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在陈嘉庚先生建造的许多房屋上都能看到,多年来在国内许多地方独领风骚

别墅建成后,秀娘住在中楼,靠门楼右手的那幢是他的广东姨太居住的。约于1935年,他将福建路44号座二层红砖别墅卖给印尼华侨李传别。中楼两侧的别墅是黄念忆所建,右边的那懂由黄念忆居住,左边的那幢由黄念忆的姨太居住。五幢别墅除了中楼外,数黄念忆姨太住的那幢最为豪华。黄念忆,菲律宾华侨、经营木材致富。20世纪年代在香港去世享年约80岁。其菲律宾的财产交给长子、香港的财产交给次子,厦门的财产则交给第三子。

20世纪50年代后期,海天堂构曾作为鼓浪屿区政府所在地。那时,中楼里有一佛堂和一班佛姑,为了让区政府办公,佛常和佛姑一齐搬进“林氏府”的“大楼”内。未几,区政府又搬回原“工部局”大楼。后来鹿礁居委会等在中楼办公,地下室、二楼均住满了人,走廊被封堵,部分用铝合金装修,飞鹰缠枝也已锈蚀,但整座建筑仍不失当年的豪华气韵。

2003年起,为了保护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建筑,海天堂构内的住户相继全部迁出。走廊的封堵建筑全部拆除,恢复了原貌;内部也作了重新整修,一幢作为极具品位的酒吧和咖啡馆,一幢装修成精品南音和木偶戏表演馆;中楼则用于展示鼓浪屿的历史文化,涵盖了鼓浪屿的建筑文化、音乐文化、名人名流文化,以及鼓浪屿老别墅的历史和别墅主人的故事;大藻井下的观音像是按照普陀山观音像的模样制作的,极为美观。这里将成为鼓浪屿极具文化内涵的高端精品旅游产品,是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