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公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土。说起佛教流传于中原,也是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汉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这位皇帝便是东汉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一般历史上称之为“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也是外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藏经洞”确实十分的奇特,时隔千年,重见天日。可发现这个藏经洞的人,确是一位名不经传的玄门道士,在他发现这个藏经洞的时候,天生异相,出现莫名的灵异现象。或许是时机巧合,让这个隐藏了千年的藏经洞,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世人的面前。那这个藏经洞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原因就是它存放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4万余件。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莫高窟隶属于敦煌,敦煌对于大家都十分熟悉。在荒原之上,但是它的神秘面纱却从来都被世人所赞叹,不禁让人神驰向往,从而一探究竟。“丝绸之路”想必各位读者都是知道的,从汉代起,自张骞出使西域为初始。到后来的一批批商队乘着骆驼,将中原和西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敦煌在那时候起,变成了一个商品繁茂、货物承载的枢纽,这也造就了一个城市的繁荣。

作为一个和西域相融合的大都市,不仅经济和西方有所交流,文化也同样如此。从数据上面看,敦煌莫高窟的规模相当大,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泥质彩塑2415尊,是现在仅存规模最大,历史价值最丰富的佛教圣地。同时,莫高窟被评价为中国四大石窟之首。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从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这个坐落于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最开始是在前秦建立的,在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代王朝的建设,不仅因为佛教在中原兴盛,更多的是这个经济枢纽的重要性,使得它所接触的佛教内容更加丰富。敦煌莫高窟的兴建,据史料《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记载,源自一个僧人乐尊,当他经过一座山的时候,忽然看见有金光闪现,如现万佛,于是他便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来一代又一代的禅师在此地开凿洞窟,便有后来的盛景。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关于莫高窟的这个名字的由来,存在一种说法,佛家有一句话:“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大概就是修建洞窟可以获得至高的功德。后来经历了千年的“丝绸之路”的敦煌,便逐渐成为了佛门的圣地,再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然而到了宋代,河西走廊一带便失去了和中原交流门户,已经不再是宋代的统治范围内。莫高窟的发展开始陷入了颓败,到了明代更是凄惨,莫高窟直接成为了边缘地带,成了游牧民族的畜牧之地。

大多真相的开始,都源自于无意间,这段历史真相的开启,竟然被一个玄门道家弟子打开了,也就因于此,这个震惊了考古界的“藏经洞”得以现世。传说发现这个洞窟的时候,天地出现了怪相。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说到这个玄门道家弟子,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发现洞窟的王圆箓。这个人原本是一个当兵的,后来因为逃避祸乱,然后来到道家当一个道士。不过王圆篆来到的莫高窟,因为战乱的原因,崖间的通道大多被毁,一些洞口也都被黄沙掩盖。住在这里的一些人,都是粗略懂一些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王道士来到这里后,这里的香火慢慢开始旺盛起来。王道士便想着修复这里,于是便开始找人清理洞窟旁边的泥沙。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王道士雇佣的人清理洞窟甬道的时候,突然天空惊起一声响雷,外面黄沙漫天。就在这时,发现断裂的墙壁上面有一个小孔,里面还有光亮,像“佛光”一样,凿开这个墙壁,里面豁然开朗,藏有唐经万卷,还有古代物品,看到的人都称赞这种奇观。听到的人都觉得这是神物。那种王道士口中的“佛光”,用今天来讲的话,可能是沙漠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所导致的。

但是无奈的是,当时的清政府或许是因为自顾不暇,也没怎么把这批文物保护起来,只有王道士一人守护着。可是挡不住国外的那些个“探险者”掠夺而去。看到西方人这么在乎这些东西,剩下的一些文物,清政府所幸全部带回了京师图书馆。可就是这些文物,最后也只成了一个王公大臣练习书法的拓本。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面积不大的藏经洞里面,收揽了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等书籍,类似一个大型的文化宝库,提供一些宝贵的历史文献。藏经洞的开凿,史料记载称是唐朝的一位得道高僧——洪辩和尚。由他开凿的藏经洞,并潜心传译佛经典籍。

“藏经洞”重见天日,发现者却是玄门道士,还出现了“灵异现象”

可叹的是,经历了清末的一场浩劫,众多的文献流离海外,偶尔还会出现在各大展览上。仅有少量的留存在国内,尚且有很多的文献不知下落。最后,笔者期待更多的人去发现和考证,以便后世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