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作者:上海图书馆;

2020庚子年2月2日,武汉,一座名为“火神山”的医院,正式落成并交付。2月3日,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承担起医疗救治任务。2月6日,武汉,另一座名为“雷神山”的医院通过验收,开始逐步移交。从1月24日开工建设到竣工交付,极速建成的两座医院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的力量和国人抗击疫情的决心。

据悉,武汉是没有“火神山”和“雷神山”这两座山的。在楚地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建设者们为何采用这两个名字来命名这两所医院呢?下面请跟着我们,从神话传说和民俗方面解读“火神”、“雷神”和“瘟神”的寓意与文化内涵吧。

  • 火神

火是原始初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能源。由于原始先民不知道自然起火的原因,认为它是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一样由某个神灵司掌的神异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火神。

随着人们能运用火,生火,火与人类生活发生了更为密切和广泛的联系,火神信仰由一种自然崇拜的形式演化为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的实体。火神的职能和神性不断超越出他原来只象征自然力的自然神属性,火神的特征、形象、性别也随着人类对火的认识过程和用火的历史发生演变,祝融、火德星君、火德真君、朱雀、三足金乌等都是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中人们祀奉的火神。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火神祝融,图片来自网络

祝融是上古神话中最知名,影响最广泛的火神。在古楚之地(今湖北省),祝融被楚国人尊奉为先祖。《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祝融是炎帝的四世孙,而《大荒西经》则说他是黄帝曾孙颛顼的孙子。在道教,祝融以南方火神的身份为赤帝,成为南方赤帝南海君,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中原的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祝,大;融,明也。”

传说火攻战法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各地都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来表达感激和纪念。在河南安阳,每年正月火神祭祀之时,百姓都要到火神庙中祈求火神爷保佑一年雨水充足、庄稼丰收。河北、山西等地也广泛流传着多个火神降雨的传说。而在山东,民众在火神节之日亦祈拜火神多降雨,保佑整年风调雨顺。鲁西南、江苏沛县与丰县等地有在正月送“火神把子”的习俗,与其类似的有河北邢台、井阱等地将火种请至火神庙的习俗。此外,有的地区认为认为羊与火神关系密切,火神节会祭祀羊牲等。

  • 雷神

当我们的先民通过艰苦的劳动脱离了动物界从而能够运用思维的时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祇所控制,“万物皆有灵”。所以当雷电和雷电的破坏力发生时,先民们心生畏惧,便赋予雷电以神格,主管雷电,雷电之神则应运而生。据《竹书纪年》记载,华夏族元首黄帝就是雷神的儿子:“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除了华夏民族外,各古老氏族是“不约而同”地创造了雷神,如《淮南子 ·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降其雨。”丰隆就是楚地的雷神。

由于各古老部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生活不同,发达文化程度也不同,所以雷神的具体形象也不尽相同。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雷神形象,渊源于《封神演义》中雷震子:一个鬼头、鸟嘴、长有翅膀的怪物,左手掌鼓,右手执锥,一击鼓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尖嘴猴腮比作“雷公脸”。另外一个人们所熟知的“龙身人头”形象,,实为上古女性雷神形象,名“雷兽”。《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黄帝妻雷祖或作螺祖,是蚕神,发明蚕桑,因而被祀为“龙蚕”。龙是虚幻的神物,可大可小,可飞天可潜渊,故而螺祖雷祖虽从事蚕桑之业,亦不失雷神的本来面目。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雷神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雷神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上古神话中,雷神曾经是一位地位极高的神祗,集多种神格于一身,他凿开宇宙之卵、生育万物、再创世、再造人。但是在汉以后关于雷神的记载大多叙述其降雨与惩罚的职能。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相传上古时期,有次三界大乱,妖魔横行,人间灾祸重重。此时,华夏民族出现了轩辕黄帝,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心地善良,英勇善战,武艺高强。玉皇很看中他,就命九天玄女接上天宫,把与雷有关的事情交给他,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意思是三界、六道、四生、十方的雷事,雷人,雷仙,五雷令,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都归他管,每次有与雷有关的事情,都要他批准,才可施行。他最后用雷把那些做祟的妖魔全部消灭了。

中国民间“雷公诞”的民俗全国各地都有,虽然日期不同,但是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台湾客家地区农历五月十六日“五雷元帅诞”。中国北方一般以农历六月二十三或者六月十六为“雷公诞”。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传统客家地区以及江苏吴中地区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尊生日”。雷公诞日家家户户吃“雷斋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苏州人吃雷素斋,一般从六月初一就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此外,客家地区还有惊蛰祭雷神的习俗,都是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送瘟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瘟疫的多发地区之一,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据学者研究,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春秋至清朝(前770一1911)的2681年中,共有疫灾之年669年,即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疫灾频发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在瘟疫发生时, 古人们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普遍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导致,通过信仰司瘟疫的神就可以达到消灾减病的目的。瘟神信仰在我国渊远流长,民间所祀之瘟神大多为道教的五瘟使者,分别是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了五瘟神的姓名:“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除了道教的五瘟神外,我国各地还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神祗,如清代徐瀛在《旃林纪略》一书中提到过西藏地区信仰的瘟神是牛魔王。而在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比较普遍信仰的瘟神则是“王爷”。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五瘟使者,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疫情,人们采取的策略首先是想方设法送走瘟神。古人们经常采用祭祀祈祷仪式,希望把视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这些仪式经过长期演变形成各具特色的祛瘟送瘟习俗。先秦时期,设有头带面具、执戈扬盾的专门驱疫者。除此以外, 历代流行的纸船送瘟神等民俗, 也都是驱疫鬼的具体形式。正如毛主席《送瘟神》诗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当然,除了“送”,还可“防”。据说门头挂上避邪的“艾草”,瘟神就不会闯进家里来了。如果瘟神送不走,那么就要靠动武驱赶了。如何驱除瘟神呢?有些地方的古俗是在农历腊月、正月、二月不同的日子,让方相氏(旧时民间驱疫避邪的神)蒙着熊皮,披着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带领一群仆从威风凛凛地在宫室之内追索,以此来殴打驱赶瘟疫恶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是湖北省黄冈市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西塞神舟会借助“送龙舟”这一形式,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以求平安健康、延年益寿为核心主题,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是端午节习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汉代画像石上的方相氏,图片来自网络

千百年来,在火神精神和雷神精神的照耀下,楚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火神山”和“雷神山”作为抵抗疫情的意象,是我们对消除灾难,重建美好生活的寄托。正如田兆元教授所说,“把火神、雷神理解成迷信就太肤浅了,它说明我们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一方面讲求科学,一方面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雷神’和‘火神’ 借助楚国的神话传统、民俗传统,中国的医学传统、创世神话传统,用很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大家精神一振,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把古老的文化传统激活,以面对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

  • 更多神话故事

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神话故事,请微信搜索“上海图书馆”公众号,从“我的图书”菜单进入“微阅读”,即可阅读或收听更多有意思的好书。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还嫌不够?访问:http://z.library.sh.cn/”。选择读秀数据库,搜索“火神”或“雷神”,即可找到相关图书章节啦。

中国神话:火神•雷神•送瘟神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

上海图书馆馆藏完整涵盖各大学科领域和主要语种的各类文献资源。依托馆藏资源和协作网络,上海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竭诚为海内外读者提供从文献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到翻译服务的 一站式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