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韦氏族谱渊源

韦氏总堂 理事会

我韦氏自夏朝元哲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韦氏渊源流长,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作出重大的贡献。《韦氏总堂》事理会撰写这篇《韦氏族史简介》,从“韦氏渊源”、“广西韦氏”、《韦氏总堂》三个方面来介绍,是为了使我族苗裔对族史有一个简单扼要的较为全面的了解,并给我们子孙后代研究族史能起到一点参考价值。这就是我们撰写这篇《韦氏族史简介》的目的。
一、韦氏渊源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四、五十万年以前,就有了远古人类在劳动、生息和繁衍着子孙后代。在一些古书中也有记载着不少关于我们祖先的传说。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炎帝、蚩尤等等。这些传说中的代表人物,基本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情况。我们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五帝本记第一》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生二子,……一曰玄嚣,……二曰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阳(颛顼)。《史记.楚世家》述:“楚之先楚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氏,居头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回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而不尽,帝喾乃以唐室曰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头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三钱铿,是为彭祖……。”韦氏始祖元哲为彭祖四世孙,黄帝十世孙。故元哲后裔均属黄帝子孙。
夏朝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于大约公元前21世纪,共14代,17个王,400年左右。禹的儿子启,杀死了他的竞争者益,夺取部落联盟长的地位,建立夏朝,启的儿子太康荒淫无道,被后羿赶跑,后羿同样荒淫无道,又被他的臣子寒浞攻杀。由于当时连年战争,招致人民反抗。夏朝的遗臣乘机拥护太康的孙子少康攻灭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我始祖元哲辅佐少康帝有功,被封于豕韦国(今河南滑县东南)为诸候。“豕韦国”也称“韦国”,元哲被尊称为“韦君”,其子孙也被尊称为“韦兄”、“韦弟”、“韦子”、“韦孙”。因此,我韦氏自夏朝始,以韦为姓。元哲为我韦族的始祖。
韦氏另有两支:一支是西汉功臣韩信之后裔。《史记·淮阴候列传》记载:“舍人得罪韩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乃与萧相国谋,…………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韩信被害后,丞相萧何暗中叫部下蒯彻将韩信之子送往南粤(今海南省)托南越王赵佗抚养,改名换姓,取“韩”字一半“韦”为姓。这样,韩信的后代便称为韦氏。
另一支是源于西汉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公元705年,唐中宗赐宰相桓彦以韦姓氏,并派他到疏勒国去做官。他的族人到那里,世代都以韦为姓,一直沿用至今。(《上思支谱》1992年8月)
二、广西韦氏
广西原为土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史称“南蛮”。我韦族迁徙广西,有史可查,共有3支。
一支:料贞 原籍山东青州府水街人,任青州卫挥使要职。东汉光武帝16年,南粤交址女子征侧,征贰姐妹反,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静等省)、日南(今越南广治省广治河和甘露河汇合处)、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蛮俚群起响应,下六十五城,自立为王,定都麓冷。18年,帝昭马援为伏波将军,青州府卫挥使料贞等为副将,征讨南粤。19年,擒斩两征,平定交址。马援班师回朝,授料贞为那狼司把总之职,落籍合浦。并于一条河坊河滩上建立营盘,保卫边境安宁,后人叫做滩营。料贞还鼓励子孙与越人通婚,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料贞逝世后,后代子孙在营滩到流村建立料贞宗祠,以示永远纪念。公生二子:长子韦聪、次子韦章。后裔分布钦州、防城、上思等地。(择自《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文分册》、《上思支谱》)

一支:韦厥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料贞后,元芳次子。幼年兼习文武,尤武学为优,赴京应试,中武进士。武德7年,岭外以黄少卿为首的“黄垌蛮”毛贼反。据十万大山为巢,……并与左江上游的黄乾耀“西原蛮”贼勾联,大有东掠交州、钦州、白州(今博白)、玉林之势,震动朝廷。高祖李渊问“何官领兵剿之?”满朝重臣大将惧怕贼踞山势险要,英雄无用武之地,面面相觑。适值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入朝,吴上韦厥奏章,愿为朝廷分忧,服黄毛贼。皇上准奏。韦厥统兵十万大山,寻访料贞后,在从宗亲协助下,采取德化、浦融、瓦解战术,“西原蛮”见大势已去,逃回左江上游。兵不衄刃星夜抄袭,擒黄少卿归帐下,“黄垌蛮”之乱就此浦弭。罢实后,厥使部众屯垦十万大山下,开拓化外,设立学堂,教以诗书,传布中原文化;兴修水利,开辟田园,传授种植耕作知识;组织民众保境安民。韦厥一举成功,名扬京都,诏领澄州(今上林县)刺史,留戍广西。……择澄州落籍,并娶当地黄氏为妻。韦厥有功于朝,唐高宗永徵3年,封忠义候,后又加封万寿公王。年老隐居智城垌(今上林覃排乡智城山)和敢龙垌(今上林西燕拉盆)。逝世后,葬于上林县双罗圩后背,墓前建有一座纪念堂,现为国家保护文物。苗裔洒播大明山四周。公生二子:长子金伦,次子银伦。(汉超等撰编《中国韦氏通史》)
金伦 号敬一。聪明过人,殿试中翰林学士,后留京翰林院做学官。公仗义执言,视恶如仇,不畏强暴,为朝廷国师妒忌,向武则天诬陷金伦聚众谋反,武后偏听,下令斩杀。金伦生前为乡亲做了许多好事,后人感念其丰功伟绩,立古登庙,作为怀念。马山县古灵乡敢花村立有金伦洞府,传说金伦曾在洞中读书,有一位美丽的仙女被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赠给仙宝使金伦成仙,金伦洞因此得名。现已作为旅游胜地。(择自马山县文联红波《人间仙境金伦洞》等)
银伦 号敬办。文进士,登封元年承澄州刺史,袭父职。在任期间传布中原文化,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永淳元年撰写《六合坚固大宅颂碑》,通天元年又撰写《智城碑》。文章雅典,博古通今,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功底,是研究壮族文化和历史的宝库,也是壮族最好的文学家和改革家。墓葬于洋渡东岸圣书庙,设有金宫银殿楼台,是为后人纪念金伦、银伦兄弟的丰功伟绩而建立的。(汉超撰编《中国韦氏通史》、《上林县志》、《上思支谱》)。
一支:山涛 名云郎,号应德。北宋京东东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左罗乡太平庄演乐堂人。从小习曾祖编的《韬略集》,武略上材,年15,随狄青平西,为参将。宋仁宗皇佑4年(公元1052年)10月奉旨携6子,领铁骑军随枢密副使狄青为中军前队先锋,到广南西路(今广西)打侬智高。狄青到达岭南时,已是皇佑5年(公元1053年)正月他立即战于宾州归仁铺,侬的军师黄师宓应战被斩,全军大败,死万余人。侬不支,溃入邕州(今南宁市)而以精兵据守昆仑关。狄青军至山下时,正值元宵节。他召会诸将夜设灯火,置酒高会。会中夜半,狄青托故离席,与山涛等将领铁骑军潜入关后。侬军以为宋军酒筵不至采取军事行动,疏而不备,关遂为狄青袭取。昆仑失守,侬智高见大势已去,乃突围而走,横穿越南北境,沿元江遁逃大理国(今云南大理)。是役,史称“元夜三鼓夺昆仑”。山涛随征有功,授赐为千岁,其6子顺呼:景岱为千一,景明为千二,景宗为千三,景福为千四,景文为千五,景武为千六。后与6子分兵驻守广西各地,成为我韦族在广西分支。后裔远布广西市县和毗邻的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省一些市县,以及迁徙海外侨居。
另外,从中原迁徙广西韦氏,不论是从军队来的,当官来的,经商来的,移民来的……大都是元哲的后裔。特别是厅堂上书“京兆堂”、纪念物写“京兆郡”、“京兆”的,都是夏朝元哲苗孙……究竟谁是夏朝古姓韦,谁是韩改韦姓,谁是疏勒国韦姓?应由本人决定,谁也不能加以干涉。但都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要与全国各姓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参阅《韦氏谱族·山涛支系景文分册》)等资料
三、《韦氏总堂》

《韦氏总堂》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地址在广西宾州(今宾阳县)城外北楼。前后两座,砖木结构。清·顺治8年(公元1651年)被兵毁。清·同治初年,景福公次子俊卿公后裔于宾州城北街东岳庙左边《犀牛望月》宝地(今址),定乾山巽向,重建砖木结构共3座,竖《韦氏宗祠》匾,立千四景福公为主位。后像卿、俸卿公(均千四公之子)后裔从全局出发,联集各公后裔,于后堂增建两座及两厢共45间,占地1300多平方米。全部砖木结构,堂中柱用石灰作园柱墩,上接青砖八棱型,樟木八码工字多层,前后屋檐灰浆结蹄,四周及天池滴水缘均用石条锁边,大门左右立石鼓。集古代建筑之优,精雕细刻,壮观肃穆。中殿坛上立山涛公为主位,左边立山涛公六子,右边立山涛公十七孙三块先祖牌位。上悬挂皇帝恩赐的“龙章宠锡”金字匾。传说此匾是肇宁公至述之公,官至“三元侯”,加封“三品官”所获。殿后墙上刻有“二龙抢珠”,栩栩如生。
左右殿各有牌位3块,立山涛公四世祖以下各祖讳。殿后均刻有“双凤朝阳”。两旁还有“左昭”,“右穆”的牌位。
同治12年峻工。并购置田、塘产业放租。每年农历2月初10日为小祭,8月初10日为大祭。是时,广西各地兄弟回来祭祖者络绎不绝,济济一堂,共祭共勉,盛况空前。(参择《韦氏联宗族谱。序》清。同治11年(1872年)木刻本,邦光、祖眷公撰)
民国6年(公元1917年),荣昌公(注)率军至宾阳,适逢秋祭,临堂共庆,并捐白银2000文,商议在后两座建一木楼,使前后两座连成一体。堂前加建南大门及围墙。全面装璜粉饰,焕然一新。并将《韦氏祠堂》更名为《韦氏总堂》。此后,各地兄弟回来参祭,进入鼎盛时期。
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1951年把总堂的田塘产业分给贫苦农民。“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砸烂门匾及牌讳。1970年上华完小拆走中间3座砖瓦木料,北街小学占用前座和两厢。因年久失修,后座正殿也已破烂不堪。1988年族人集资修好后座,立山涛公为主位,竖始祖元哲公于正殿,恢复春秋祭。1990年集资重建第2座。1997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编导来总堂采访,通过卫星电视向海内外传播,提高总堂知名度,并建议要我们把总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修建好。1998年秋祭改选总堂理事会领导会员时,理事会提出再次集资重建第3、4两座和两厢房。到会代表一致同意。会后,各地代表大力发动资助活动。1998年顺利地重建了第3、4两座。2001年拆除左右两厢全部旧房,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板,上盖瓦面的两层楼房。至此,全部恢复了总堂原来的面貌。基本上解决了各地兄弟回来参祭时的住宿问题。(参阅《韦氏总堂》保存有关资料)
总堂恢复春、秋祭以来,一直沿用过去由总堂理事会组织主祭。为了适应当前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需要,经各市县代表讨论,建议从1997年起,改革原来祭祖习惯,春秋祭由各县市轮流组织主持祭祖活动,(从2002年起,春祭全由宾阳县各乡镇轮流组织主祭)现已执行多年,大大沟通了各地族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共聚一堂畅谈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交流各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经验。互相关怀赤诚相待,回来参祭的族人逐年增多,使整个祭祖活动自始至终都沉浸于严肃认真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而完满地结束。
撰写:家信 继香
注:荣昌,字善堂。清·广西龙州县水口乡垌桂村人。清朝末年,随陆荣廷、谭浩明喝聚山林。……不久,随陆、谭率兵进剿左右江游勇,累立战功,升任管带。民国初,先后任浔州镇守使,湘桂军第一军总司令,广西边防司令等职。10年解甲归里。……1931年病逝。(共和国《龙州县志》稿)。
解读姓氏 吾土吾民
没有姓氏的人,这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她)总有个称谓,或叫“无名氏”。这称谓和“无名氏”,便是他(她)的姓氏。
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到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里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历过的苦难与辉煌,一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3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
“姓”重血统,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而“氏”重地域,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血统那一边。这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国家。

“姓、氏”之外,中国人民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间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还发明了“号”。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号可以说是“姓名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可又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搞自《中国姓氏通书》
韦氏历朝宰相
韦贤(公元前143—前62)字长儒,西汉·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韦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好学,兼通《礼》、《尚书》,世习《鲁诗》,以诗教授,为邹鲁大儒。汉武帝本始三年(前71)为丞相,地节三年(前67)辞职。韦贤为相五年,守正持重。平日他始终教诲后辈,要求他们笃厚力学。到他的小儿子玄成,果然又因为明经而做了丞相。所以他的家乡邹鲁地区有谚语:“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著有《韦贤传》。
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元帝永光初年(前42)遂继父为丞相。玄成与其父韦贤,都是儒生拜相,闾里称荣。玄成为相,守正持重,不及乃父,而文采过之。他遇事逊让,不与权幸争风,治理政务,也不喜标新立异,不过他进入宰辅,能安国不摇。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示子孙》2首。(见《前汉书》本人传有集2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弘敏 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以左常骑常待为太府卿,同书门下三品,至光宅元年罢相。余不详。
方质 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云起,唐初为西磷剌史,司马卿,父师实,垂拱初,官至华州剌史,太子少詹事,封扶阳群公。方质,则天光宅初为凤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改修《垂拱格式》,多所损益,为时人所称许。不久,武承嗣,武三思当朝用事,诸宰相说:拒见风权贵,恐招危审祸。方质曰:“大丈夫岂能折节事近戚以求苟免。”
思谦 名仁约,唐·郑州阳武(河南原阳)人。八岁丧母,以孝闻,及进士第,累调应诚令。由史部尚书荐举,擢受监察御史,永淳初,历尚书左丞,御史大夫。则天临朝,转宗正卿,后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光宅元年,分置左右肃正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垂拱初,封博昌县男,同凤阁鸾台三品,代劳良嗣为纳言,垂拱三年,以年老致仕。永昌元年,(687)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待价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太宗时太常卿韦挺之子,初为左千牛备身。永徵中,江夏王李道中得罪,待价以道中媚被贬为卢龙府果毅。时将军辛文陵率兵招慰高丽。行至叶护真水,高丽俺其不便,袭击之。待价与中郎将薜仁贵所部杀之,在战斗中,待价左中中矢,不信功,卒以疾免。后为兰州剌史。
巨源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巨源有吏干,武后时累迁司宾少卿,司府卿,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迁尚书左仆射,仍知政事。及临淄王李旦(玄宗)平诸韦,家人请巨源避之,巨源曰:“吾大巨,无容见难不赴。”乃上街,为乱兵所杀,时年八十岁。
安石 唐·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早举明经,调乾封尉,受到雍州长史苏良嗣的器用。迁雍州司马参军。劳良嗣当了宰相后,曾对安石说:“大才当大用,何为徒劳于州县。”于是荐于武则天,擢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久视年,迁文昌右丞,寻拜鸾召侍郎,兼太子左蔗子。后历任德、郑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受到则天的嘉奖。
承庆 字延林 唐·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宰相韦思谦之子。承庆事继母为笃孝,摧进士第,补雍王府参军。所作文翰以优美著称,及雍王李贤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