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龙长吟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

龙长吟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龙长吟

自1986年至今的三十五年间,岳立功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黑营盘》《红城垣》《白祭坛》湘西三部曲。

《黑营盘》中,凤凰田青树(田兴恕)随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时,与同乡张文德等带头充当攻城尖兵,口含鲤鱼刀,赤膊上阵,壁虎般爬上高高的城墙,第一个跃上城楼,战功卓著,随后官封贵州提督,田氏家族从此兴旺,影响湘西近现代历史几十年。

《红城垣》写辛亥革命时期,田青树的儿子田昭全,从日本留洋回乡,盘一根假辫子,又是口含鲤鱼刀,爬过高高的红城垣,杀了满清在中国最后一个顽固堡垒——竿城军政首脑朱道台,在竿城建立了"湘西临时军政分府"(后改编为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喋血边城》在全国播出)。

《白祭坛》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竿军的盛衰为主线,以洪城及镇竿为故事主要发生地,描写了大湘西官、商、匪三个不同家族两代人的纠葛,折射出一个民族英勇抗争的光明之旅。《三部曲》揭示了湘西地方武装、民族自治、红色革命的根由、演变与走向。

本文重点评说《白祭坛》,也顺带其他。

1933年至1945年间,湘西和全国一样,一直处于战火烽烟之中。占山为王的土匪枪炮乱打,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这里诞生,开展反围剿的武装斗争,抗日的最后一战在湘西雪峰山进行。湘西的地方武装竿军及其首脑,一度成为湘西这段历史的主角,成了《白祭坛》一书的重头戏。岳立功敏锐地抓住湘西历史的主干,叙说湘西健儿用血肉之躯担当起国家兴亡的匹夫之责,谱写了湘西人民自尊自强、内反专制,外抗日寇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龙长吟

一、战火湘西的写作路径

湘西,不仅有传说中靠“符节”昼伏夜行的赶尸,古老神秘的“放蛊”,凄美的“落花洞女”等奇风异术,更重要的是那方土地曾藏龙卧虎,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却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事变迁,几乎影响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湘西,自辛亥革命以来,名气大增,那里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政府总理熊希龄,有与宋教仁、林伯渠是同学的土家族南社诗人田兴六,还有名动世界的沈从文、黄永玉。但真正左右近现代湘西历史秩序的,还是军政首脑及其军队。

《白祭坛》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军人纵横捭阖的战争,正面描述了大湘西的近现代历史,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走向。

小说涉及的军政要员和重大事件,皆为真人真事,蒋介石、李宗仁、贺龙、张治中、何健、程潜、唐继尧、薛岳、王耀武、王家烈等历史名人,用的全是真名实姓。湘西本地名人虽不用真实姓名,但一个个都有相对应的模特儿可考:田青树——田兴恕;田昭全——田应昭;陈玉轩——陈榘珍;谷子齐——顾家齐;覃飞——龙云飞,覃啸天——龙云飞的儿子。为了更明朗地昭示作品的历史真实性,笔者在引用作品人物姓名时,索性恢复其模特儿的姓名而呼之。

《白祭坛》分上下两卷。上卷19章,前五章,写湘西地方武装“竿军”与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争夺洪(江)城的战争,王家烈失败,所派三个师改弦易帜,全部投靠竿军,竿军由七千人扩充到三万人。老统领田应昭虽然在战争中负伤西去,军政大权交于陈榘珍,但竿军毕竟进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此后至十四章,写竿军的团长覃啸天带兵剿匪,一心想剿灭投靠黔军却被黔军抛弃的洪江土匪韩章,结果并未如愿以偿。后五章写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军阀何健削夺湘西王陈榘珍的兵权,派新任师长顾家齐率竿军攻打红军,顾家齐大败后退隐家中。

下卷十九章,主要写湘西军民的抗日战争,重点写两场战役。前八章写嘉善阻击战与竿军的消亡:后十一章写对日最后一役的雪峰山之战。为支援十九路军上海抗战,竿军七千人编成国军的一个师,在光秃秃的江浙平原上,用落后的步枪、手榴弹和长矛大刀,外加血肉之躯,顽强抗击,原计划阻敌3天,后孤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7天7夜,死伤官兵2800多人,近乎一半,有力地保护了国民党其他友军。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被军事法庭审判,连以上军官一律解甲归田返回原籍,班排长和士兵则打散编入国民党军其他各部。竿军虽全部被解散,但并未就此彻底消亡。一部分竿军精锐骨干在陈玉轩的鼓动下,后来发动石门兵变。

下卷详细地写了石门兵变始末和革屯抗租。永绥人龙勇等为反抗封建“屯田”制度而发起“革屯”运动,匪首韩章参与成立“湘西革屯义勇军”,竿军悍将龙云飞父子,主动与韩章联合,“革屯倒何”运动风起云涌。何健被迫下台。后卷第十九章着重写雪峰山之战。参战主力当然是国民党正规军,但湘西地方武装和共产党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龙长吟

书末,老统领陈榘珍从蒋介石的软禁中回到凤凰老宅,只见家家都在祭奠为国捐躯的亲人,整个镇竿,皆白幛白衣白裤白纸钱,顶着一头白发的陈榘珍,长跪不起,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凄清!全书与结局写得神采飞扬,出人意表又都合情合理。

从正面直接描述战争、军人、地方武装来展现湘西的历史,《白祭坛》选择了最佳的写作角度,获得了最好的题材,找到了最能传达湘西本质特征的书写路径。战争是用极端的方式、暴力的手段,解决各派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争端;战争,把隐藏的矛盾表面化,把缓和的矛盾激烈化,把分散的矛盾集中化,让固有的矛盾得以转移、消化。在这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所有的遮羞布统统被撕开,人们的本性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个人、婚姻、家庭、团体的命运被迫与民族、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一切的伦理、道德、欲望、情怀,或高尚、或卑鄙、或世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

在战争中,军人是主角,是人群中的生命精华,当战争把他们推向生死存亡的关口,当然最能体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优秀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

湘西军人的主体是竿军,是湘西少数民族优秀的心理性格的代表,最能鲜明地披露出湘西人的生死观、幸福观和家国情怀。湘西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各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其耿直、刚强、固执(犟卵)、武勇、血性、团结、重义气、轻生死的一面,获得了最真实、最充分的表现。

竿军为主体构成的湘西地方武装,在新中国建立前,是湘西人民对抗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本钱,也是赖以维护民族尊严、民族利益、实现民族自治的基本保障。所以,本地军人与地方武装的强盛,就成了湘西数百年来重要的社会历史事象,成了中国和湖南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军事现象。同时也成了地方与中央、与省部矛盾的焦点。湖南凤凰古代称镇竿,这支地方武装军队的指挥机关在凤凰城,故称“竿军”。竿军发端于明代嘉靖初期(隆庆年间),崛起于清朝咸(丰)同(治)时期,并延续到民国。唐宋以前小湘西之南基本上是苗族控制的地域,因人多地广,宋明以后朝廷通过征战和军垦,收服为“王土”。从地方招收子弟建立一支军队,维持地方治安,维护朝廷统治稳定,军需开支靠屯田租种的收入提供,这就有了竿军。

同治时期,田兴恕率领的竿军进入曾国藩湘军,转战十几省,历二百余战皆胜,被冠名为“虎威常胜军”,自称“虎威营”,为攻破南京立下汗马功劳。封赏时,两人升为提督,六人升总兵,另有副将九人,参将十一人。从清代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1840——1875)三十六年间,竿军中产生二十名提督,其中七人为封疆大吏,二十一个总兵、四十三员副将,三十一个参将,七十三个三品以上的军官。民国时期诞生七个中将,二十七个少将,两百三十个团以上军官。从此培养和激励了湘西人特别是凤凰人的血性和尚武精神。

“竿军”的产生、持续存在、强盛和消亡的数百年过程,蕴含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意义。凤凰人常说: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竿军是湘西的脊梁,支撑湘西数百年独立自强历史的台柱子,它是湘西人的灵魂。写湘西,抓住了竿军,可以说抓住了湘西的命脉和灵魂。

当然,湘西地方武装不只是竿军,还有各色“土匪”武装。“土匪”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存在。湘西历来兵匪难分。陈榘珍的《军人良心论》“有良心的拿枪者是军人,没良心的拿枪者是土匪”这一著名论断,虽然从理论上廓清了两者的区别,实际操作上却是很难分清的。比如作品中的韩章,既是匪首,又是黔军的团长,还是湘西革屯军的领袖,最后成了抗日的英雄。所谓的“土匪”,在湘西的历史上,往往身份与脸谱多变难定,从军事角度入手写湘西的《白祭坛》,自然笔酣墨飽地写出了湘西匪患的种种由来及其多面性。

《白祭坛》主要写战火烽烟,但不只是写战火烽烟。笔者早在1991年评岳立功《边野秘史》的论文中指出:“倘若作家更自觉地从匪患与权争中跳出来,誊出笔墨,纵横捭阖,对湘西的经济,文化连同政治,军事作全方位的艺术观照,作品会更丰厚,更深刻。”(龙长顺:《血色风景任君看,且有真经度于人》,载《民族论坛》1991年第1期)。三十年后的《白祭坛》,果然功力深厚。小说于烽烟之外,穿插了湘西几大商家的经济角斗和爱情纠葛,从容不迫地叙说了湘西社会生活的婚丧嫁娶,风土人情,生产劳作,男欢女爱,恩怨情仇以及诸多神秘神奇元素。正是洪城商家在国民党贪官污吏打击下元气伤尽的悲悯,正是爱情婚姻以及各色人等的悲惨结局,才再现了湘西地方军队与土匪、与商家、与政治当局、与红军等各派力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多边关系,才全方位,多视角,史诗性地勾勒出湘西那一段深沉,隐秘,悲怆的历史。

作者笔下这部湘西历史,不是大人物的直接对决,而是依照现代文本的方式,从“个人史”引带出“地方史”,以几个小人物为针线牵出一群决定湘西历史的大人物,以他们的命运折射时代的命运,以影响并左右旧湘西历史走向的一个显赫家族几代人的摹写,揭示秘境湘西波诡云谲历史的根由和本质。

《白祭坛》挑选最具湘西特色的两个小城——兵城(竿城)和水城(洪城),两座大山——苗山(腊尔山)战神山(雪峰山)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全方位的摹写展示湘西的奇山秀水、民族风情和时代风云。书中的高官政要,团长、连长、队长、战士,商会老板、船夫伙计,村姑闲汉,地方烂崽,无不栩栩如生,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大湘西政治,军事,经济的近代历史史诗;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清明上河图”。

战火烽烟中的湘西——论《白祭坛》的书写模式及其他(1)龙长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