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泉州网讯 (本期执行 周湖健 赖小玲)曾问过一位在西街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朋友,西街,最打动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告诉我,是这里的市井生活。沿街的摆摊商贩,嘈杂的菜市街区,别致的洋楼古厝,古味十足的弯街僻巷,更有意思的是,是藏在巷内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井……

“来到西街,倘若时间充裕,你一定要用脚去丈量,用手去抚摸,用肌肤去感受,是的,走入巷子浑身总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闽南文化研究者、闽南语作家洪泓说。

本期最闽南,记者将带领读者朋友们走进西街的街巷深处,透过这一口口上了年代的老井,探索这里别有一番“湿”意的市井生活。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旧馆驿巷内一家旅馆内的老井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井亭巷内的井有三孔

水井就如街巷的明眸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出发,穿过熙熙攘攘的钟楼十字路口,记者沿着西街的主路开始了西街寻井之旅。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人很自然地便想起了“市井”这个词。

据洪泓介绍,古人围井而居,井字又有乡里、人口聚集之意,所以家乡也称“乡井”,离开家乡,则称“背井离乡”。一般世俗生活总离不开市井,所以有井才有生活,而西街最是一方常见市井云烟的地方。如果说,天井是通向天空的一扇窗,那么水井就是通向地宫的一扇门。老街深巷的座座古厝里的天井,几乎家家置有一口水井。井水莹澈,漪漪晃动,荡漾着心事,萦牵着乡愁。

旧时光里,沿街巷居住的邻居们,为了省去一些脚力不用天天去小溪边挑水,便花上工夫、花些钱银,请了劳力耗上工时,穿土凿井,向地下深挖下去,十米,二十米,三十米,深浅不一,直至与地下泉眼相通,打出水来为止,这样一口水井就诞生了。

西街,甲第如鳞,水井如影,水在这里无处不在。在不平的青石板下、弯度甚大的巷子拐角,处处可见水井。但总共看过了多少口井,已经记不清了,估计整条西街人也记不清,但口口水井溢满小孩时光的见识与幸福的泉源。

“水井就像街巷的明眸,它目睹着街巷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街巷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清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个清晰的圆月,映出一副副喜悦的容颜。”洪泓说。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开元寺对面小巷内的老井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西街116号宋宅内的井

始有人格,方有井格

泉州著名学者陈允敦曾在《泉州名井览胜》讲道:“自中古以来,泉州城内民用食水,大多掘土出水汲用,故水井繁多,数以千计,然水质因地而异,西、北偶土质属花岗岩风化后变成的原生土,俗称赤土,含水度不高,但从田岩遗留的大小裂隙,储水量颇可观,深挖常可得泉清量斗的水井。”

始有人格,方有井格。据洪泓介绍,泉州市区水井有公用井、私用井、灌溉井、消防井、化工井之分。古井名称各异,有叫炼丹井、有叫金刚井,还有叫两仪井、四象井、七星井、八卦井等等。在这里,井是民众的忠实伴侣,是民居的生动延伸。据悉,泉州名井大小81口,以泉州城为主,旁及邻县。事过境迁,井多湮废。

“水井之兴替,可研究古今陆地变迁、城市布局、居民聚散、贸易迁移等情况,以井作为佐证。”行走至开元寺对面一条狭窄的小巷内,洪泓指着一处有着四个井口的水井,向记者介绍道,这口井之所以设计有四个井口,是为了周围的住户打水方便。同时,这种设计,能够使居民在打水的时候,防止井绳缠绕打结。这不仅从细微之处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说明了历史上这口井周围的居民住户有很多,曾经是人烟繁密的地段。

“西街风俗名目繁多,古井自有其特色。井是街巷的记认,有人家的地方必定有一口水井。街中有井口,古厝有井口,巷尾有井口,甚至有的院落前埕有井口,厨房壁角旁边也有井口。西街人口稠密,历来饮食淡水需求大,故开掘了大大小小的井。”洪泓说。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井亭巷,与定心塔仅有一墙之隔的玉泉井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井外围用红砖砌成,颇具闽南特色

甲第如鳞 水井如影 西街寻井 探索“湿”意的市井生活

位于曾井巷居民楼围墙外的状元井

以井为名 不忘恩情

曾井巷、井亭巷、井脚巷……当提起这些以井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老泉州人们,总是会觉得格外亲切。例如,井脚巷得名于井脚巷1号处面的那口古井,井盘凿有四个井口,看上去像八仙桌的四只脚,故名“井脚巷”。而曾井巷名字的由来,则与泉州状元、南宋贤相曾从龙出生的传说有关。如今,在曾井巷内,依然能够看到周围长满了绿痕的“状元井”。

古语有言“吃水不忘挖井人”。巷子的名字,就是井的名字,这样一来,它就会永远地被生于斯长于斯、曾经吃着它的水长大的邻里记得,或许,这也是感恩的一种方式吧。

如果说,西街是一幅精彩纷呈的民俗画卷,那么古井可谓画卷上的绝妙点睛。旧时,西街路面每隔百米就有一井口,有作家形象比喻古井为一支古老的洞箫。而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先生对于井水简直如数家珍,他曾经说过:“我小时候经常到左邻右舍玩耍,似乎从未看到过邻居吵架什么的。以前大家吃的多是井水,但是并不是每一户人家里都有井。我家有水井,就成天敞开让邻居们用,什么时候要打水都行。”

古井,春、夏、秋、冬四季,从不同方向出水,水质好,水源足。这里一脉活水,穿街而过,它在石板下用最轻柔的方式漫步,不打算惊醒一花一草。此时此刻,空气中湿润得可以拧出水来。西街之所以滋润就在于蕴藏于脚底的地下泉,时而潜伏于地,时而汇聚于井,动静有致,用涓涓细流润泽出一方水灵灵的天地。

作为古城老居民,洪泓也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时光:“其实我当年喝的水都来自水井,只要用一根绳子拴着铁皮桶或木桶、塑料等,或用旧篮球修剪成两半的水桶等容器扔进井里,然后,掏出一泓清冽的井水来,井中明亮一片,还闪着天空上方投下来的磷光,此时,井是巷子最沉静的地方,古井也是街巷最沉静、最阴凉的地方。俗话讲:阴阴深深害人古井深。”

快速变迁的喧嚣闹市之中,总是有什么东西,能一成不变。古井,或许就是其一。褪尽了闹热铅华,远去了嬉笑怒骂,古井依旧安静地存在着。从它存在的那一天起,它就学会了安静。古井在一个黎明或者黄昏,在送走了最后的热闹之后,它成了接连历史的一个环,成了记忆的一个链,成了古街巷的一道安静的风景。

“一座城市如同繁华,倘若缺少水的滋润,怕也谈不上什么气质。泉州如果缺乏水,那就会变成白州了。”洪泓说。在他眼里,井盘上的一根根绳索,就像是乡愁,绳痕累累,带着厚重的烙印,年岁越长,越被勒得久深……

走过市井云烟的后面,那一口口永不干涸的古井,像历经风霜的老者蓄满伤痛的眼睛,穿透了那曾经的荣华早已化作心头永不消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