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奎星楼位于陵川县城东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角形,楼高二十七米,周长四十六米。下部为三点零五米高的砂石基座,基座之上耸立着三层楼身。其中一、二两楼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一楼石柱浮雕,曲廊环绕;二楼平座出叠,木柱栏杆。三楼屋顶采用八角攒尖形结构,屋内昂视为八角爬梁雷公接壤。层层出檐均碧瓦覆盖,彩绘衬托,斗拱叠起,翼角飞出,造型典雅古朴。登高远眺,半城风光尽收眼底。

一楼的四根石柱上浮雕两幅楹联。其一是:“奎阁插天凤起芹宫开景运,文星得地蛟腾泮水应昌期”。其二是:“百尺楼成云汉昭回光日月,一方文盛甲科崛起壮山河”。其余四根石柱分别浮雕着龙图案。奎星楼第三层上,在九个龙头的围绕下,有一尊五尺多高的泥塑奎星像,已残。一九九八年,陵川县对奎星楼进行了维修。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陵川奎星楼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三圣瑞现塔

三圣瑞现塔位于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俗称积善塔,距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左右。三圣瑞现塔在积善村西昭庆院内,塔平面呈长方形,每边长六米,共十三层,高约三十米,第一层塔身为平座的砖墙砌筑,每层迭舌出檐,各层逐渐缩小,第五层收分过大,看其雏形有隋唐建筑的手法,从第三层仰视塔内,像是一口倒悬之井,空洞直达顶端。塔正面各层均有通风窗口,头伸窗外均可仰视和俯视,第三层、第五层可在四周迭檐行走,塔内可循层攀登而上。

据塔内第三层所嵌碑文记载:“大定六年(1166),舜都骷髅和尚行化至此,曾从昭庆院西掘出一只石龟,中藏肉髻珠一粒,背刊‘古禅寺三圣瑞现塔’,腹刊‘隋仁寿元年僧丰彦藏字’,于是骷髅和尚便将旧得舍利和石龟同藏于下,并建塔在其上。大定九年(1169)工程告竣”。由此可知,此塔原为藏舍利而建,实则创建于隋而再建于金。从塔雏形看确有隋唐建筑风格,与小雁塔造型相似。另据当地百姓讲,此塔原为镇煞村西北妖气而建。

该塔是我国辽金时期密檐式砖塔典型代表,一般不能攀登而上,平面、结构、造型各具特点,是研究辽金建筑嬗变的重要资料,这种密檐式塔仍保存有唐代方形密檐塔的形式,盛行于北方,是金代沿用的另一种密檐式塔的新创造。三圣瑞现塔是金代在隋塔的基础上重建,虽然是“仿古”建筑,却不失隋塔神韵。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寺院外还有另一座塔,外形与三圣瑞现塔相仿。那是当年村里巢丝厂建造的水塔。

宝应寺位于陵川县西北二十公里外礼义镇沙河村,创于汉唐,兴于元明。寺座落在陵川、高平、长治三县交界古称卧云山的关岭山腰,背靠连绵数百里大山,前方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宝应寺经重修后于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九日举行盛大开光仪式。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宝应寺山门上的金刚宝座塔

宝应寺,当地人称宝龙寺,清末又称卧云庵,占地面积约五十亩。寺分三院,中院从后至前依次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观音殿、地藏殿、大悲殿、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等。东院有斋堂、老君殿,西院为静修院。寺前建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印五轮宝塔,宝塔于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六日落成开光。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五轮宝塔前立经幢一通

寺后原有三眼古井,每井相隔十米,井不深,井内泉水清澈见底,涝时不增,旱时不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昔日寺院有常住僧人百余名,全仗此井供给。三井位于一条平行线上,但水质有别,一井水苦,一井水涩,一井水清澈甘凉。相传,僧人受戒时,先喝苦水,再喝涩水,受戒圆满后,再喝甜水,正所谓先从苦中来,再向涩中磨,后在甜中而成佛。现古井存一,但无水可用。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宝应寺石窟

山西塔之陵川楼和塔

石窟佛像

寺后山上有北魏时期的石窟三个,石洞一个,为魏晋时期大兴佛教的产物,有石雕、石刻像二十几尊。山间青松翠柏。现存元朝碑碣一块,明碑三块,清碑一块,民国碑碣一块。碑文内容主要是寺院传说、记载、功德芳名等。元代碑《灵泉山宝应禅院重修石洞之铭》在二窟旁,落款为“大元国癸巳 五月”,住持“聪惠空庵清公 立石”,“ 下村石匠何智和信闫亮郭王,远祥撰,德瑞书丹”。宝应寺石窟是县级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