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陈家村曾经的古庙

陈家村曾经的古庙

一、陈家村的关帝庙、碧霞元君庙

陈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和大多数村庄一样,陈家村里也曾经有一座古庙,大家称为关帝庙,庙的位置坐北向南在村子中间。其庙也称为关老爷庙或关公庙,后院里也有一座大殿,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所以后院的大殿被称为老奶奶庙。

陈家村的这座关帝庙有两座庙门,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大殿里供的是关公大帝,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关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此人身高九尺、高大魁梧、美髯长二尺威风凛凛。关羽面色枣红、五官端正、英勇善战,使出一把青龙偃月刀。以忠厚义气闻名于世。当年被曹操俘获后,曾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他不为官职、金钱所惑,为寻找刘备出走曹营时,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勇不可挡,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人们后来称他为关公、关老爷敬奉为神,称为关公大帝,简称关帝。陈家村里的关帝庙里有泥胎上彩关公读春秋坐像,既威严又端庄大方,位居中央。左侧站立的是为他扛大刀的周仓,身着战袍精神抖擞。右侧站立的是他的义子关平,年轻气盛英姿飒爽。

供奉碧霞元君的后大殿也称为奶奶庙,这里供奉的老奶奶就是泰山上碧霞寺里供奉的碧霞元君,她也被人们称为送子娘娘,是多年来人们祈福求子的一位尊神。陈家村里的老奶奶庙有两个门,一个是通往前边关帝庙的南门,还有一个坐西朝东的大门出入十分方便。

由于关帝早年是经商出身,所以商人们将诚信经商的关帝视为财神。商人们供奉、祭拜关帝,希望自己经商时能一帆风顺,财源茂盛。老百姓们更是把关帝视为有求必应的神灵,每逢大旱之年往往会抬着关帝塑像,手舞柳枝沿街游行,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求雨。

泰山老奶奶更是中年妇女们心中可以信任、依赖的神灵。每逢初一、十五日或过年过节的时候,她们都会虔诚地来到老奶奶庙里捐香火钱,祈福消灾。数百年来关帝庙、泰山老奶奶庙里求神灵保佑、求子祈福、许愿、还愿的信众们络绎不绝,岁岁香火不断。

前边的关帝庙和后边的老奶奶庙都是传统的四梁八柱重梁起架、八砖登顶砖木结构建筑。墙上是白灰青砖,屋顶上面是白灰砌小板瓦,屋脊和两山头间用数行筒瓦。脊顶和山头两侧都装有五脊六兽的砖雕等。整座建筑古朴典雅,掩映在十几棵苍松翠柏之间,更显得幽静。这些松柏已有几百年树龄,树围粗可双臂合抱,苍老而猶劲,老干新枝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古庙在古柏的掩映下更显得庄严神圣。1946年新四军攻兖州城,驻守的兖州城国民党第五路军提前将这些松柏全部砍伐,用来修筑防御工事,从此庙里再也没有树木。

陈家村的关帝庙位于村子正中,建国后就将庙堂改为小学校,那时候殿里的塑像都还在,后来学校的学生渐渐增多,才将这些一尊尊泥塑神像清除。1958年庙堂也先后被拆除,砖、瓦、门窗和其他木料大都被生产队盖屋用了,陈家村的古庙完全消失。

二、邵家庙村里的五圣庙

邵家庙村曾经有一座古庙,五圣庙。邵家庙村也因明代初年,邵姓在此建庙而得名。之所以称为五圣庙,是因为这座庙里一直供奉着五位圣帝,分别是炎帝、尧帝、舜帝、禹帝、汤帝。供奉五帝的五圣庙为何又叫邵家庙呢?原来,这个村子历史悠久,而最早的住户是姓邵的人家。据(1989年版)《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记载:邵家庙村建于明朝初年,邵姓来此落户最早,村北有邵家林碑记,村内有五圣庙,至今已无邵姓,村名仍沿用。

明初邵姓最先来到这里成家立户,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迁到这里的其他姓氏的住户越来越多,但仍以邵姓人家为主,村西还建有邵家祠堂,村子也以邵家庙命名。不知在哪年哪月最先来到这里的邵姓,不知是在外地为官还是在他乡另置田产,都从这里迁出,村里没有了一户邵姓。但是“吃水不忘打井人”,留住在这个村子里的其他姓氏的住户依然把这个村庄称为邵家庙村。

尧帝是在历史上首次提出“能明明德,能亲九族”的帝王(注1)。舜帝是在古负夏城经商,是第一个开启“天下明德”的帝王。夏禹是因治水有功,建立夏王朝定兖州为九州之一的帝王。明代初期,邵家庙村人在此建五圣庙,同时供奉五位圣贤,可见人们在这里生存生活,不仅希望免受水灾,也希望能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乐享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

邵家庙村里的五圣庙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在建国前后规模已经很小,庙门、院墙已经倒塌,仅存坐北朝南的三间庙殿和殿里的五位全是坐姿的泥塑圣像。五位圣像慈眉善目、神态各异,中间坐的是炎帝。相传炎帝即是神农氏,他教人们农业生产,播种五谷。为了医病他曾尝食过几百种草药植物,分类了解各种植物的性能和作用,治疗各种疾病,自己险些丧命。他为我国的医学,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炎帝东侧的塑像是尧帝和禹帝,西侧是舜帝和汤帝。尧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德高望重的圣王,因封于唐地,故被称为唐尧。尧的父亲是帝喾,号高辛氏,在位七十年。长子名挚,尧十八岁时代挚为天子。《史记》里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是接近他如太阳,望着他如云霞,像云霞一样灿烂。尧帝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他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黑色的衣服,坐着红色的车驾,崇尚“能明明德,以亲九族。”他让伏羲氏推测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布农耕时令,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帝还开创了禅让制度的先河。尧在位七十年,将王位传给了舜。

五圣庙里的舜帝是有虞氏的成员,故被称为虞舜,舜同样是很贤明的人,在历史上一直与尧并称为圣王。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也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他家已经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最下层。舜执政以后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行动,呈现了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对原来的历法进行了重新修正,使之更加合理。舜帝还举行了祭祀上帝和天地四时的仪式,举行了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择定吉日,召集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重新颁布信圭。舜在年老时知道自己的儿子商均在德才方面不堪大任,就将王位传给了禹,所以舜和尧一样都是禅让让贤的圣王。他在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零陵。”

五圣庙里的禹帝是夏历人士,所以称他为夏禹、亦称大禹。禹的家世比较显赫,他是轩辕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即是贵胄,其家父即是治水无功的鲧,鲧在尧帝时被启用,舜帝时因治水无功被诛。禹在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主要是治水,接替了其父鲧所未完成的治水事业。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他身为表率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成橇、山行乘辇。”踏遍山川大地勘察水情,规划治水方案,采用因势利导的治水方法成绩显著。他以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志,终于治水成功,他的功德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历久弥新,曾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地传说。后世民间所建的五圣庙都是对大禹等五圣的纪念。

五圣庙中的汤帝是帝喾之子,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族第十五代首领,是商王朝的建立者,被称为武汤或成汤。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的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拥护,商周围的一些小国都慕名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当时的夏王桀残暴无道,其内部逐渐分裂,汤就趁机开始取代夏,先后灭掉了附近的几个小国,又经过十一次战争先后灭掉了夏的十余个小国,终于成为了强国,随之灭掉了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汤成为了商朝第一位帝君,成为汤帝。

邵家庙的这座五圣庙规模不大,但却是琉璃瓦建筑,屋脊和两山脊上都有琉璃螭吻,琉璃人物和兽状砖雕等。院墙和大门都是青砖灰色,大门房檐处都有样式不同规格的砖雕。五圣庙里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柏树,另一棵是柳树,都有合抱粗细,高大旺盛郁郁葱葱,如伞如盖,是人们乘凉聊天的好地方。庙前东南角有两块石碑,高两米多、宽九十多公分,经历多年风雨侵蚀,碑文已经十分模糊不清。在邵家庙村西是邵家祖林,林里有多块石碑,但都没有五圣庙前的石碑高大。有人说庙前的碑可能是邵家上几代为有功名的人所立,也有人说是庙里五圣贤各自生平的记事碑,一直没有任何人记得这两块碑文的内容。庙殿拆除后这两块碑被砸坏为生产队里盖屋用了。拆除这座五圣庙时庙里的五圣塑像仍在,只是已经色彩脱落,斑驳陆离了。

这座五圣庙在建国前后有看庙人,也有属于庙里的庙地,看庙人以种庙地为生。看庙人姓刘叫刘谭青,是曲阜县张庄人。这人学过打渔鼓,曾游走乡下集市四处击鼓说唱为生(百姓们称这类人为“打嘭嘭的人”)。后来与妻子流落到这里,以庙为家在这里定居过日子。在风调雨顺的年月,庙地的收成也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凡在外说书唱曲的人大都能言善辩,很会见机行事,这位看庙人身着道袍在闲暇时节常给大家谈古论今,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道士,喊他“刘老道”。

这位姓刘的看庙人除了种庙地还兼管在庙里行香,每逢年节或每月的初一、十五,他都要上柱香,所以这座五圣庙里还算香火不断,附近村民有点小灾小难也到这里祈求平安或许愿还愿,更使这里有了生气、灵气。

邵家庙村紧邻泗河,每逢泗河涨水人们都要烧香摆供祈求平安,但是这时并不去庙里,而是在泗河大堤上或去泗河大堤的路上祭拜叩头,这已经成为了惯例,其他几个临河的村子的人们也都如此,也许人们不愿轻易打扰庙里的五圣,数百年来,陈家村一带村民就有崇拜先圣、先贤,敬畏神灵的民俗,广大信众们,尤其是家庭妇女们,纷纷来到庙里贡献出自己省吃俭用的费用,参加寺庙里捐款、捐物、上供、进香的仪式,来实现她们为家人祈福消灾的愿望。当年这几座庙宇成为人们人心向善、净化、慰藉心灵的一方净土,是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也许是对五圣的格外尊重吧。

关帝庙、五圣庙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消失了,邵家庙、陈家村人崇拜先圣、敬畏神灵的民俗将永远传承下去。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8期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 特此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