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第七章:天地长久(道德经第七章原文)

第七章:天地长久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七章:天地长久

字面理解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发展的集合,因为他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因此,圣人总是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顺其自然的行事,他们的思想总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所以,他们的的思想总是可以引领社会思想新潮流;即便是他们的身体不在了,他们的思想仍然可以代代相传。

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社会给他们的回报是相当丰厚的。

1、通俗理解

天地是万世永恒的。天地为什么能够万世永恒呢?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的。天地的变化规律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发展的集合,万事万物会按照优胜劣汰、新陈代谢规律发展,其总体始终是和谐平衡的。因为万事万物所有的变化规律的集合是和谐平衡的,所以天地能够万世永恒。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总是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顺其自然的行事,他们的思想总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所以,他们的思想总是可以引领社会思想潮流;即便是他们的身体不在了,他们的思想仍然可以代代相传。

我们还可以通俗的来理解,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就会把圣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就会全力保护他的安危。

正因为圣人大公无私,所以社会会把该他得到的都给他。大公无私的人所得到的,要比自私自利的人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2、大公无私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不代表“无私”,凡大公无私的人,他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处处为别人着想。换言之,就是别人会在他那里得到了实惠,当大家都得到了实惠,而他还什么也没有得到时,大家还会袖手旁观吗?当大家都来拥戴他、帮助他时,他得到的还会少吗?他处处都为别人的安危着想,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大家都感到幸福平安了,还会不管他的安危吗?当大家都来保护他了,他的安全还会有问题吗?这就是大公无私的奥妙所在。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这个道理。

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公无私”中的“公”与“私”是辩证法关系。越是大公无私的人,社会给他的权利越大、地位越高。而他的权利越大、地位越高,他大公无私所服务的人就越多,带之而来的就是拥护他的人就越多;支持和拥戴他的“气场”越强,社会就会把更大的权利和更高的地位交给他,良性循环就形成了。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大公无私的人得到的东西还少了吗?“权利”、“地位”、“荣誉”和人民的“拥戴”,这些都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吗?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3、大公无私辩证法

我曾经认识一个农民企业家,他两千块钱打天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到两年时间,他企业的产值就达到数千万了。我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他的经营方法很简单,他做得任何一件事,都会让别人得七分好处而他自己只得三分好处。每一次在谈生意的时候,他都会把没有任何掺假的成本告诉对方,把做优质工程实事求是的利润告诉对方,最后告诉对方,利润的七成给对方,自己只得三成。既能确保优质,又能有丰厚的回报,哪有不接受的呢?我不解的问:“把利润都给别人了,你自己挣什么钱?”他告诉我:“一个工程他七我三;两个工程他七我已经加起来等于六了;三个工程他七我已经加起来等于九了……;最辉煌的时候,我可以做到一百个工程同时开工,你说我能够实现多少利润?”简直是“一语道破天机”啊!

我恍然大悟、顿开茅塞,后来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参照很多成功人士的启发,总结出了人生“三七哲学”。今天的市场经济已经趋于完善,那个企业家的经营方法未必可取,但是他的外交谋略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我们做人做事都按照“三七哲学”的原则,哪有办不成的事呢?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成功者,有哪一个是“我”字当头的呢?任何一个人与他打交道时,都会感到能够得到一些什么:得不到金钱,也能得到荣誉,得不到荣誉也能得到地位,最低限度也能得到个心情愉快,总之会让别人很有想头,所以别人才愿意追随他,拥戴他。

我们不妨把“三七哲学”再延伸,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要,全部都给别人,将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我在培养企业新人才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大公无私”的人,并不是不图回报的“傻子”,其实他们是得到回报最多的人。比方说:一个人,他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别人服务,大家推举他当上了村长;当上村长以后,他还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全村人民服务,别人都住上新房子了,他还是住在土坯房里,他受到了全村人民的拥戴,结果他被提拔为了镇长;当上镇长以后,他还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全镇人民服务,受到了全镇人民的拥戴,结果他被提拔为了县长,……。从表面上看,他大公无私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当他当村长的时候,他得到了全村人都得不到的地位“村长”;当他当镇长的时候,他得到了全镇人都得不到的地位“镇长”;当他当县长的时候,他得到了全县人都得不到的地位“县长”,他得到的回报还少了吗?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患得患失吗?你还会拈轻怕重吗?你还会怨天尤人吗?你还会牢骚满腹吗?经过我这番“大公无私辩证法”的洗礼以后,他们知道了“大公无私”会得到更大回报以后,他们再也不患得患失,再也不自私自利了,他们会斗志昂扬、干劲倍增,很快就可以成才,很快就会得到提拔。

有一次,年轻的范仲淹和朋友郊游的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据说算得很准。范仲淹问他:“你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觉得这个孩子口气太大,不想给他算。范仲淹连忙改口:“那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问他:“刚才你问能不能当宰相,现在为什么又问能不能当医生呢?”范仲淹说:“只有宰相和医生可以拯救人民。如果当不上宰相,不能最大限度的拯救人民的话,就当医生,一个一个的救死扶伤。”算命先生听后非常感动,热情鼓励他:“你有宰相爱民之志,就一定能当上宰相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中国人非常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诗经里也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换言之,就是中国人绝不愿意“欠人情”,中国人非常知道知恩图报。 有了这种“图报文化”,就为我们“大公无私”建立气场干大事奠定了基础。

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大公无私辩证法”:大公无私的人,是自己“什么也不要”,完全都给与别人。得到的回报是:别人的拥戴,社会的认可。代之而来的,就是更高的地位和更多人的拥戴,良性循环就形成了。所以,大公无私的人,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他的回报会更丰厚。

4、患得无得 患失尽失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去,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这就是成语词典对“患得患失”的解释。

后羿是中国历史上的善射者,他能够百步穿杨。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如果你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后羿心潮起伏,结果连射两箭都远离靶心。后羿收拾弓箭,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地问手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他就大失水准呢?”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行,在北归的时候,秦始皇死于沙丘。宦官赵高极力想拥立胡亥。但没有李斯的支持是不行的。于是赵高对李斯说:“皇帝临死前,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还没来得及送出去,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承皇位,全由你我说了算?”李斯听后非常惶恐的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赵高对李斯的弱点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而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李斯的要害,患得患失的李斯最怕有人将他取而代之。一下子他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于是,篡改遗诏的“好戏”上演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但后来被囚禁,服毒而死。结果赵高利用完李斯以后,以最残酷的手段除掉了李斯。

孔子曰:“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地位。总之是他想得到又生怕失去,在他看来是弥足珍贵的东西。因此,患得患失的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他们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于不惜牺牲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其实,患得患失的人自己也很痛苦,活得并不自在,并不轻松。那可真是“熙熙攘攘为名利,时时刻刻忙算计”,结果还多半会“算来算去算自己”。对这种人来说,人生就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

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看书与朋友交流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了“患得无得,患失尽失。”的人生哲理。

患得患失的人,往往是把“理想”和“目标”设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位置上的人,由于自己的才能很难实现,所以就必须要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只有坑害有能力的人,才能把别人的功劳扣在自己的脑袋上。这就是患得患失的人往往都是损人利己的人,其最终结果往往都是悲剧收场的原因。

日本有一个马拉松冠军,人们都不相信他的身体条件能够得冠军,直到他退役的那一天,他终于道出了他得冠军的奥秘。原来他在每一次马拉松比赛前一天,他都会亲自骑着自行车把马拉松的全部路程走一遍,然后把全程分成若干目标,一个一个的实现小目标,大目标就不觉得遥远了,就容易实现了。

我在与年轻人才交流的时候,建议他们:要制定目标,但,这个目标只是在自己才干之上最多不超过两级的目标,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是看得见的,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去实现,最终就可以创造人生最灿烂的辉煌。

5、成才三部曲

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保护别人,也等于保护自己。自私自利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保护。这个观点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有一天,我听到我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在电话里,用非常不堪入耳的话大骂他的部下。我心里在想:这个部门经理是我培养出来的人才,他是大学毕业生,不可能这么没有修养。问题一定出在被骂的人身上。

后来我了解到被骂的人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我把他找到办公室,问他:“我亲耳听到你的部门经理,骂你的娘、骂你的祖宗,任何男人都是不能容忍的!这究竟是为什么?”他告诉我:“部门经理和同事都给我‘穿小鞋’,使得我的工作无法开展;他还使得全部们的人都与我过不去。所以我的工作做得一团糟,因此挨骂。”我问他:“他是不是也给部门的其他人也设置障碍,使得他们的工作也做不走?你们部门的其他同事是不是互相拆台,使得他们的工作也无法开展?”他说:“不是”。我又问他:“为什么他们只和你过不去?”他无法回答了。我说:“他们和你过不去,不是你工作能力差,而是他们不接受你的为人处事方式。”他说:“请孟总指一条道。”我说:“我给你介绍一种重要经验‘成才三部曲’”:

“首先,是‘勤奋’二字。同等条件下比什么?比勤奋。谁勤奋,谁就可以率先把知识转化为才干,率先使工作得心应手。大家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谁勤奋谁就可以率先脱颖而出”;

“第二,是‘帮助’二字。光有才干,没有人拥戴,照样不能成才啊!要学会帮助人,帮助别人做工作、帮助别人做清洁卫生、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总之,凡是有机会你就去帮助别人。刚开始,你帮助别人一次,别人对你有意见;你帮助别人两次,别人还对你有意见;你都帮助他三次了,他如果还对你有意见,除非这个人有病!在这种情况下,别人一定会反过来帮助你,如此这般,良性循环就形成了。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得到别人对你的支持和拥戴。”“此时你就做到了有才干且被人拥戴,这就代表你被提拔的潜质已经存在了。”

“第三,是‘立功’二字。有了才干,又有人拥戴,没有立功,还是无法脱颖而出啊!要学会立‘奇功’的方法。身处一线的你,你比谁都知道,我们公司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要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体系。形成体系以后,要学会权衡,权衡自己是否有能力把它组织下来?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就要学会等待,等待机会,一旦时机成熟,就要不失时机的毛遂自荐,把它拿出来,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这样就可以一鸣惊人、一举成名了!你提拔的速度会坐上‘电梯’。”

果然,一个月后,部门经理打上来一份报告,要求给他加薪。部门经理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狠狠一骂,把这小子骂成人才了。他每天会提前半个小时来上班,晚半个小时下班,他每天都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的卫生值日的人都没活干了。他帮助别人做工作,整得全科室的人都非常感谢他,深怕不给他涨工资,他有一天会走了!这份报告是全科室人的意见,请你老人家务必要批准!”

我没想到这个“成才三部曲”还如此之管用,后来这个小伙子考上了研究生,表现非常突出,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窃符救赵

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lí)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国的主意。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侯赢不肯受,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终竟不能因为看守城门穷困的缘故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办了酒席,大会宾客。宾客坐好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走上车子,坐在公子的上座,毫不谦让,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握着缰绳,态度更加恭敬。

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肉市里,希望委屈你的车马去访问他。”公子就驱车进入肉市。侯生下了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傲视着,故意久久地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一面暗暗地观察公子,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相和贵族以及其他宾客坐满堂上,等待公子开宴;市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握着缰绳驾车,公子的随从都暗地骂侯生。侯生看见公子温和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朱亥登上车子。

到了公子家中,公子领侯生坐在上座上,向侯生一个一个地介绍宾客,宾客都很吃惊。酒喝得正痛快的时候,公子站起来,到侯生面前为他举杯祝寿。侯生于是对公子说:“今天我难为您也算够了。我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公子却亲自委屈自己的车马,亲自迎接我。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但今天公子特意逾越常礼。然而我想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所以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站在市场中,借访问朋友来观察公子,公子却更加恭敬。街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认为公子是有德性的人,能够谦虚地对待士人。”

于是结束宴会。侯生就成了公子的上客。侯生对公子说:“我访问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有才德的人,世上没有哪个了解他,因此隐居在屠户中间。”公子就前往朱亥家,屡次向他问候。朱亥故意不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援救赵国。秦昭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进攻赵国都城,早晚将要攻下来;如果诸侯有敢援救赵国的,我在攻克赵国后,一定调遣军队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两面讨好,以观望局势的变化。

平原君的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气高尚,是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困难的。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公子为此事发愁,屡次请求魏王发兵,同时让自己的门客和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

公子自己估计,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决计不独自活着而使赵国灭亡,于是邀请门客,准备了一百多量车,想率领门客去同秦军拼命,与赵国人死在一起。

走过夷门时,会见侯生,把打算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原因全告诉侯生。告别出发,侯生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道去。”公子走了几里路,心理不愉快,说:“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可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对他难道有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吗?”便又调转车子回来问侯生。

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称传遍天下。现在有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赶去同秦军拼命,这就像拿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公子还用门客干什么!然而公子待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拼命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对此感到遗憾,一定会再回来的。”公子拜了两拜。

侯生说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都想办法替她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出力,即使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依从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

公子出发时,侯生说:“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为的对国家有利。公子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把军队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求,事情就一定危险了,晋鄙听从,那很好;不听从,就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于是公子哭起来。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泣呢?”公子说:“晋鄙是位叱咤风云的老将,我去接他的兵权,恐怕他不会听从,必定要杀死他,因此哭泣,哪里是怕死呢!”

于是公子去邀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市场上一个操刀宰杀牲畜的人,可是公子多次亲自来慰问我,我之所以不回谢,是因为我认为小的礼节没有用处。现在公子有急难,这就是我替您贡献生命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跟公子一同前去。

公子又去向侯生辞别,侯生说:“我应当跟您去,年老了,不能去了,请让我计算公子走路的日程,在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天,我面向北方自杀,以此来送公子!”

公子于是就出发了,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晋鄙合了兵符,对此感到怀疑,抬起头来注视着公子,说:“现在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的重任。如今你单车匹马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想要不听从命令。朱亥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

公子于是统率了晋鄙的军队。整顿队伍,给军中下了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父母。”这样,得到经过挑选的精兵八万人,进兵攻打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救下了邯郸,保存了赵国。

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筒和弓箭给公子引路。赵王拜了两拜,说道:“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比得上公子的啊!”在这时,平原君不敢拿自己和信陵君相比。

公子与侯生分别,到达晋鄙军中那天,侯生果然面向北方自杀了。

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击退了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公子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他独自和门客留在赵国。

点评

本文讲的是“窃符救赵”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信陵君礼遇隐士侯生、屠者朱亥的事迹,突出的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和“能急人之困”的品德。同时表现出侯生等的智慧、勇敢和为知己献身效命的精神。

鸡鸣狗盗

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

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

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

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派孟尝君到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

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

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

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白狐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

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

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齐愍王因为派遣孟尝君去秦国而感到内疚。孟尝君回到齐国后,齐王就让他做齐国宰相,执掌国政。

点评

历史上有很多人用“鸡鸣狗盗”之徒来讥讽孟尝君的用人之道。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哪些人。在中国古代,“士”的含义甚广,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贵族,还可以指青壮年男子,但最常见的含义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识分子,这可以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里找到,《孟尝君传》中的“士”应该只能是后面的两种人。 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种品质、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称为“士”,而不一定必须是知识分子,那就不应该把《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为毕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啊,而且除了“鸡鸣狗盗”以外,他们应该还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们才能够享受孟尝君给他们作为食客的待遇,否则,孟尝君就是一个白痴,每年费许多粮米去养活那些一无所长的废人。还有,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事迹写进《孟尝君传》中,应该也是为了以此来证明孟尝君的能“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