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宋太祖意欲从开封)

开宝九年,年仅50岁的赵匡胤离奇死亡,当时身边只有赵光义一人。中毒还是突发疾病?关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之谜,被古今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讨论了无数次,而赵光义一直被列为杀害赵匡胤的“最大嫌疑人”。那么,赵光义在赵匡胤之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三件事。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一、斧声烛影

  喜欢历史的朋友对“斧声烛影”并不陌生,但如果问这件事的记录来自哪里,恐怕很多朋友都认为这件事的记录来自《宋史》。事实上,《宋史》对赵匡胤死因的记载非常模糊。《宋史》第三卷《太祖实录》只记载了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最早记载“斧声烛影”的不是正史,而是北宋高僧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在这篇笔记中,“斧声烛影”的整个事情变成了《聊斋》体:开宝第九年,宋太祖赵匡胤找了一个道士给他算命。道士告诉他“今年10月20日如果是晴天,你可以多活十二年;否则,你就得准备葬礼了。从那以后,赵匡胤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道士预言的那一天,赵匡胤去太清阁透透气。他看见天上星斗明灿,根据天象显示第二天是大晴天,赵匡胤喜出望外。结果刚过了一会儿,天空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明亮的天空被乌云遮住,天空下起了大雪。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知道时间不多了,赵匡胤把赵光义招入宫中,喝酒解闷,顺便交代后事。报更的鼓敲到第三鼓时,两兄弟突然在房间里发出猛烈的响声。窗外的卫兵和女仆可以听到赵匡胤在房间里敲打柱斧的声音,赵匡胤看着赵光义喊道“好做!好做!”的“烛影”。。但是这种景象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赵匡胤就安静下来了。第二天,赵匡胤被发现死在宫中,而赵光义是“根据遗诏在枢轴前登基”。当检查赵匡胤的身体时,王子们发现他的遗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将传统的争议点与《聊斋志异》中的“斧声烛影”事件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在《聊斋志异》中,赵光义是“遗诏立于枢前”。也就是说,如果有遗诏,赵光义的继位就有了合法性,他杀害赵匡胤的动机就不存在了。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赵光义继位时,手里真的有遗诏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另一个有争议的东西——“金匮联盟”。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二、“金匮联盟”

  《宋代杜太传》记载,公元961年,杜太后患病。眼看就要死了,杜太后突然问侍候他的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是你得了天下吗?”赵匡胤眼里噙着泪水,没有回答。杜太后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一次赵匡胤毕恭毕敬地说:“我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我的祖先和母亲积德积福。”杜太后不满意赵匡胤的回答,她摇摇头解释道,“不是这样的。你能得到天下只是因为周世宗家的小孩年龄很小。如果周有年长的继承人,还能轮到你得天下吗?”

  赵匡胤听到这里,惊呆了,但他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杜太后说:“你百年之后要传位给你弟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你能立长君,是国家之福。”这一刻,赵匡胤终于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他磕着头哭道:“孩儿怎敢违抗母亲的指示?”杜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回头看着赵普说:“我的话你不能违拗。”于是,赵普在卧榻前,写了一份誓词书,并在最后签了名”。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如同赵匡胤死亡之谜一样,关于“金匮之盟”的真假争议也同样巨大。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毕竟,那时赵匡胤有孩子。最大的10岁,他才34岁,正值壮年。根据当时的情况,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怎么也跟“幼小”扯上关系。除非杜太后有预知赵匡胤英年早逝的能力,否则这个“金匮之盟”将处处可疑。因此,有人认为《金匮之盟》是真实的,但其内容早已被赵普和赵光义修改过,并非原文。世人之所以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赵匡胤真的有心让赵光义做皇帝,为什么不把杜太后的这份遗诏公之于众呢?

  实际上,《金匮之盟》与赵匡胤之死争论的焦点是赵光义是否有谋害赵匡胤的动机。这道圣旨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赵光义谋害赵匡胤的动机。然而,尽管赵光义没有直接谋害赵匡胤,但从他在赵匡胤死后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他也为了继承王位做了一些不光彩的准备。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当时,当人们得知赵匡胤离世的消息时,朝堂上各方势力主要关心的不是为赵匡胤举行葬礼,而是立即围绕谁将接替赵匡胤采取立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担心如果选错了位置,就会失去现在的地位。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不是很简单吗?只是按照长子继承制立太子的问题。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就像秦始皇死时一样:赵匡胤没有立太子。

  贺皇后知道,一旦大权旁落,她和儿子可能都不会有好下场。于是,贺皇后立即让身边太监王继恩把秦王赵德芳叫到宫里,商量继承王位的事。但让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王继恩没有去找秦王赵德芳,反而背叛了她,找到了赵光义。可以想象,当贺皇后看到赵光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是多么的绝望。据史书记载:当时她吓懵了,立刻改称赵光义为“管家”。在宋代,“官家”是天子的称呼。赵匡胤刚刚死去,他的尸骨未寒。作为一国的皇后却在这种情况下,立刻改称赵光义为“官家”,这场皇位争夺战就此结束。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为了挽救母子俩的生命,皇后不得不妥协,以换取活命的权利:“我母子俩的性命都托付给了官家。”胜利者赵光义顺势“哭”着接受了皇位,并承诺,“共保富贵,无忧也。”随着皇后的妥协下,在死后的第二天,晋王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兄弟,他们之间的皇位继承是封建王朝少有的“兄弟情”方式。后来世人对《斧声烛影》的浓厚兴趣,其实源于这一次罕见的皇权交接。

  三、天下大势日趋稳定

  赵匡胤在位之初,他的儿子们都还小,大儿子才十岁。那时候天下局势还很乱。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他重用了三弟赵光义,并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等要职。其实他也想过,在战乱中,如果发生什么意外,他会让三弟继承皇位,以免出现“主少无能”的情况,以免大宋王朝被别人推翻。当时,人们都认为赵匡胤将来会把王位传给他的三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叛乱都被消灭了。大宋江山越来越稳固了。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尤其是老四赵德芳,文武双全,能力出众。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继续重用长子,立赵德昭为郡王。他还担任过平章、京兆尹等朝中重要官职。在提拔长子的同时,赵匡胤也不断提拔他的四弟。当时,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赵匡胤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削弱赵光义的权力,主要是为他的长子赵德昭将来继承皇位做准备。赵匡胤的这些做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两兄弟之间的不和。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公元976年春,赵匡胤视察洛阳后,认为洛阳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在历史上作为都城的影响力也更大。于是他在朝廷提出迁都洛阳的主张。当时朝中有些大臣觉得迁都是明智之举,有利于大宋大业。

  然而,以赵光义为首的其他大臣强烈反对迁都。赵光义曾在朝堂上说:国家的稳定,在德不在险。并多次劝说赵匡胤“以德治国”。几经讨论,赵光义坚决反对迁都。赵匡胤迁都的最终计划没有实现。

  事实上,经过仔细分析,赵光义反对迁都,其中不乏私心。作为开封的府尹,多年来,他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开封周围,但如果他离开开封,他的力量就会大大削弱。而太祖的长子赵德昭成年后主要掌管洛阳地区,洛阳地区的兵马和官员都是赵德昭的嫡系。赵匡胤此举似乎也是在扶植长子,压制赵光义。迁都计划失败后,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矛盾似乎已经公开化,但为了国家,他们不可能公开反目。事实上,赵匡胤也想以和解的方式逐步解决继承问题。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但是命运似乎没有给赵匡胤太多的时间。迁都计划失败后的同年冬,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赵匡胤在午夜突然离世。那时,赵光义是第一个到达宫殿的人。然后赵光义用他的权力控制了皇宫和首都开封。随后登基,成为大宋第二个皇帝。

  赵光义继承王位后,也许是处于亲情,也许是为了冲淡“斧声烛影”的影响。他没有封自己的儿子,但他不断地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加头衔。次子赵德昭为亲王,兼任京兆尹。更有五代十国的旧制度,亲王加京兆尹,是皇位继承人的象征。似乎赵光义也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他将在未来把皇位还给太祖的儿子。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但实际上,在赵光义登基后的三年,也就是979年,据史书记载,太祖长子赵德昭因为带兵打仗失利,压力太大而自杀。他死时只有29岁。

  公元981年,太祖长子离世一年半后,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说他死于不治之症。他死时只有22岁。史书记载很简略,三个字:“寝疾薨”。宋太宗登基不到六年,太祖留下的两个儿子都英年早逝,这让人感到惋惜,也让人感到奇怪。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其弟赵光义更是冷血中的“伪君子”

  这也让世人更加怀疑“斧声烛影”。后来,赵光义也成功地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孤立的历史事件可能说服力有限。但如果把因果和后来的历史走向结合起来,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人们对“斧声烛影”会有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