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气功调息的呼吸形式

呼吸玉滋液,妙气盈胸怀

日魂月魄空呼吸,到底方知入道难。

气功调息的呼吸形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出自《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

摘要:调息是调控呼吸的操作活动, 也称炼气。调息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控呼吸而孕育和引导内气, 这是进入气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环节。呼吸与内气直接相关, 通常练功过程中随着日常呼吸的逐渐减弱, 内气的活动逐渐加强。

一吸一呼为一息, 其中尤以呼气与内气密切相关, 内气多随呼气而生发运行, 故许多功法注重于调控呼气, 例如内丹术。

此外, 现代研究已证明调息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 从而调整相应的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

调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 即按入静的需要将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胎息。

二是出入气息的操作, 即将呼吸之气息“调柔入细, 引短令长”, 使之绵绵不已, 若存若亡。

本文在此仅介绍第一个方面———呼吸形式操作。

调息是调控呼吸的操作活动, 也称炼气。

调息的意义在于通过调控呼吸而孕育和引导内气, 这是进入气功境界的重要操作环节。呼吸与内气直接相关, 通常练功过程中随着日常呼吸的逐渐减弱, 内气的活动逐渐加强。一吸一呼为一息, 其中尤以呼气与内气密切相关, 内气多随呼气而生发运行, 故许多功法注重于调控呼气, 例如内丹术。此外, 现代研究已证明调息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 从而调整相应的内脏组织器官的功能。

调息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呼吸形式的操作, 即按入静的需要将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胎息。二是出入气息的操作, 即将呼吸之气息“调柔入细, 引短令长”, 使之绵绵不已, 若存若亡。本文在此仅介绍第一个方面———呼吸形式操作。

练功的呼吸形式大体可分为常用呼吸形式和特殊呼吸形式两类。前者各种功法普遍应用, 是与总体气功境界直接关联的呼吸形式, 后者是某些功法应用, 为达到特定的养生或治疗目的的呼吸形式。

常用呼吸形式

常用呼吸形式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胎息。这三种呼吸形式可以看作是调息操作中从日常呼吸形式转化为练功呼吸形式之统一过程中的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 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的特征是呼吸时可见胸部起伏, 吸气时胸部隆起, 呼气时胸部回缩。人在站立时的自然呼吸形式一般即胸式呼吸。歌唱家、运动员等由于经过了长期的锻炼, 可有自然的腹式呼吸或胸腹式混合的呼吸形式。

练功呼吸形式操作的第一步, 即是将自然的胸式呼吸向深、长、柔、细的方向引导。在气息操作中, 其操作的准则是要用意不用力。但在呼吸形式操作之初, 完全不用力难以做到, 可以以用意为主, 稍稍用一点力。用力的程度当如古人所说:“不涩不滑”, 即让出入的气息通畅自如而又稍有约束。待胸中的气息出入调匀之后, 就可以引导气息向下发展, 从胸式呼吸逐步转为腹式呼吸。这个转变不可一蹴而就, 而要循序渐进, 一般可采用分段下降的方法。例如先下降到心窝部膻中穴处, 待此处气感充实了, 气息出入稳定了, 再向下延伸到脐部, 最后到达下丹田。

在此气息逐步下降的过程中, 胸式呼吸可过渡为胸腹混合式呼吸, 呼吸时可见胸部和腹部同步起伏。

2.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时可见腹部起伏。

依起伏方式的不同, 腹式呼吸可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

顺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隆起, 呼气时腹部缩回;

逆腹式呼吸与此相反, 吸气时腹部回缩, 呼气时腹部膨出。

从胸式呼吸逐渐过渡到腹式呼吸, 一般都是过渡到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的操作常需经过专门训练, 难度较顺腹式呼吸大一些。

有些功法强调要训练逆腹式呼吸, 认为逆腹式呼吸的方法对推动内气的运行更为有利。

例如运气行小周天时, 常用逆腹式呼吸法, 吸气时内气上行百会, 呼气时内气下行丹田。训练逆腹式呼吸法可从一开始就着重注意呼气, 而不去理会吸气, 意念在呼气时引内气下行, 聚于丹田。久而久之, 呼气时腹部充实隆起, 吸气时则放松缩回, 逆腹式呼吸便自然形成了。

无论是训练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 操作中都切忌故意挺肚子。腹部的隆起或回缩是气息吐纳自然形成的, 不必人为造作。操作时只在吐纳上下功夫即可, 腹部只是配合。纳气深而多时, 腹部自然隆起, 而随着腹壁回缩的压力, 气息也自然排出。

初形成腹式呼吸时, 往往觉得整个腹部都在呼吸。渐渐地, 随着气息调整的深、长、柔、细, 就会有一个比较局限和明确的呼吸支点形成。这个点就是腹壁回缩时, 四周压力向内聚集的中心点。于是, 以后吸气便入此点, 呼气从此点出。这个点便是丹田。这个点的呼吸便是丹田呼吸。因此, 丹田呼吸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丹田究竟位于何处以及丹田的范围大小的问题, 长期以来多有争论。若从调息操作的实践看, 丹田的位置因各人情况不同可以或高些或低些。按一般说法, 丹田位于脐下三寸 (这个寸是同身寸, 即以被测者自己的拇指节最宽处为一寸) 处。这个位置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 基本上准确。但也有人认为丹田即脐, 脐下三寸是指人在平躺时候的丹田位置, 即脐内三寸。按这种观点, 丹田呼吸也就是脐呼吸, 即胎息的初级形式。

在严格的意义上, 形成腹式呼吸且有了明确的呼吸支点, 即丹田呼吸形成之后, 方进入练功所需要的呼吸形式。胸式呼吸的操作是为了过渡到腹式呼吸, 而腹式呼吸的操作是为了形成丹田呼吸。更进一步, 练功高层次境界要求的呼吸形式是胎息, 丹田呼吸则是进入胎息的开始。

3.胎息

胎息有两种解释。一是气息自脐中出入, 如古人所说:“初学调息, 须想其气出从脐出, 入从脐灭, ……如在胞胎中, 故曰胎息。”古人提出胎息是为了在呼吸形式上返老还童, 认为胎中的婴儿是以脐呼吸的。《摄生三要》中说:“人在胎中, 不以口鼻呼吸, 惟脐带系于母之任脉, 任脉通于肺, 肺通于鼻, 故母呼亦呼, 母吸亦吸, 其气皆于脐上往来。”胎息的第二种解释是体呼吸, 即遍身呼吸, 毫毛呼吸。如《苏沈良方》中说:“一息自往, 不出不入, 或觉此息, 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 无始已来。”胎息的两种解释或可以看作是它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 前者是初步的;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练功高层次境界所要求的胎息, 是取后者, 即体呼吸。

脐呼吸作为胎息的初级阶段, 其层次与丹田呼吸相等或相当。故以上介绍丹田呼吸时, 胎息的初级阶段即已经开始了。以下是胎息的高级阶段, 即体呼吸。

体呼吸或毫毛呼吸与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呼吸的通道在主观感觉上不再经过口鼻。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 包括丹田呼吸, 尽管呼吸的支点变了, 但气息的出入的通道还都要经过口鼻。或鼻呼鼻吸, 或鼻吸口呼, 或口呼口吸, 或口鼻共同呼吸。体呼吸就不同了, 它要求气息从遍身毛孔出入, 避免使用口鼻。体呼吸最初形成时, 呼吸的支点还可以保留在丹田, 但气息是通过周身毛孔直接向丹田聚散, 不再经过口鼻。在主观感觉上, 只觉周身毛孔开合, 气息往来其间, 而口鼻的气息出入已经微乎其微。

从脐呼吸或丹田呼吸过渡到体呼吸,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操作过程。这一操作的中心环节是要不断加强丹田的气感, 由此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其一是随着丹田气感的逐渐充实, 内气会向周身弥散, 整体的气感将形成, 且有弥散出体外与外界大气融为一体的趋势。另一方面, 口鼻出入的气息会越来越弱, 渐至似有似无, 时有时无。渐渐地, 气息自口鼻的出入趋于停止, 而气息自毛孔与外界的交换成为自然。顺此一增一减的趋势因势利导, 体呼吸的操作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到。

特殊呼吸形式

练功的特殊呼吸形式有数十种之多, 兹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简要介绍。

1.停闭呼吸

吸气、呼气之间或一次呼吸之后停顿片刻再继续的呼吸方式。例如吸—停—呼、呼—停—吸、吸—停—吸—呼等方式。这种呼吸方法中的“停”可以起到保持当前状态的作用, 它肯定、延续了当前状态, 因而是一种以逸待劳的加强。故呼气之后的停顿相当于加强呼气, 吸气之后的停顿则突出了吸气。

2. 提肛呼吸

吸气时有意识地使会阴部肌肉收缩, 呼气时放松会阴的呼吸方式。一般练周天功时需配合提肛呼吸, 其他静功也可择时选用。提肛呼吸可用于治疗中气下陷的各种疾病, 如内脏下垂及脱肛、痔、癣等, 如同时配合逆式腹式呼吸则效果更佳。

3. 发音呼吸

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吐字发音的呼吸方式。一般配合呼气时发音可泻实, 如呼气六字诀;配合吸气时发音可补虚, 如吐纳导引功中的“山根纳气”法。

一更端坐,下手调元气。混沌无言,绝念存真意。呼吸绵绵,配合居中位。拨转些儿,黍米藏天地。

二更清净,心要常虚守。默默回光,照见无中有。赶退群魔,振地金狮吼。顷刻功成,便与天齐寿。

三更鸡叫,冬至阳初动。取坎填离,直向泥丸送。火运周天,炉内铅投汞。九转丹成,白雪飞仙洞。

四更安乐,万事都无想。水满华池,浇灌灵根长。静里乾坤,仙乐频频响。道大冲虚,名挂黄金榜。

五更月落,渐觉东方晓。谷里真人,已见分明了。玉户鸾骖,金顶龙蟠绕。打破虚空,万道金光皎。—— 宋代·王玠《【商调】挂金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