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汉中市洋县岁时习俗

一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解放前,从除夕午夜起,人们即开始焚香烧纸,祭祀家神,鞭炮声彻夜不停。初一清晨,全家老少衣着一新,幼者给长者叩头作揖拜年,长者给小孩赠压岁钱。早餐吃元宵或臊子面,意为全家团圆生活甜美,健康长寿。午餐,一般人家吃大肉、米饭,喝醪糟或黄酒;富裕人家则增加鸡、鸭、鱼肉,饮白酒和黄酒,饭菜十分丰盛。此日,不担水,不扫地,不走亲访友,不下地干活,出门说吉利话,逢人祝过年好。晚间,一般人家门挂红纸灯,农村富户及城镇商号、檐下和正堂内彩灯、宫灯通明。初二开始走亲拜年。初五为扫五穷日。家家户户将初一至初四堆积在屋内的垃圾扫出。早餐为馄饨(俗称五穷咯哒),表示塞穷窟窿。这天,社火会选择少年儿童妆扮成门神、财神、土地神、护法神等戏剧角色,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挨门逐户扫五穷。每到一家,户主都赠给封儿(酬金)和少量粮食、年糕,并焚黄表、鸣鞭炮送五穷。人们把扫五穷,看成扫瘟神、驱邪魔,清除贫困的活动,乐意迎送。解放后,此俗废止。春节期间,亲人团聚,走亲访友,观看文艺节目,尽情欢快;乡村组织主持为烈、军属和孤寡老人拜年等活动。近几年,少数乡、村再度兴起扫五穷,但赞赏者不多。
灯节 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又称元宵节。解放前,从正月十四日开始,白天有抬社火、夜晚有地社火助兴,直至正月十六日晚结束,称作送灯。解放后,灯节仍为人们所重视,除传统活动外,还有各种文娱项目,1978年后,县城还施放烟火。
黑馍节 解放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不祥日,家户硙余黑面作馒头食之,以为禳解”,并用石灰在大门外画弓箭,谓射不祥。此日,男不干活,女不执针。午饭后漫游河湾,以示避邪,意为游春一身轻,可驱万病。现时,黑馍节仍在少数山区沿袭。
二月二 旧称农历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此日,人们不待拂晓起床,以簸箕盛灶灰,沿房屋墙根拍撒一周,俗称打灰簸箕,意为防毒虫入宅;早晨炒包谷花、酒谷花、芝麻蛋、干年糕等。现时,山区少数地方仍沿此习。
清明节 清明,旧时为祭祖扫墓之日。民国时期,节前二、三日给祖坟培土、植树,焚香烧纸,挂纸钱。节前十日祭扫新坟。解放后,上坟之俗仍沿用。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于此日组织干部、工人和师生,拜扫烈士陵墓,敬献花圈。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端午节。此日清晨,家户采集蒲草和艾蒿悬挂门上,周围洒雄黄酒,意防“五毒”之害。早饭吃粽子、熟鸡蛋、熟蒜,喝雄黄酒,还以酒滴耳、鼻,饭后给小孩挂香包、穿搂肚。汉江南岸群众在这天举行划龙船活动。解放后,端阳节之俗仍沿袭。
应暑节 农历六月六日为应暑节。解放前,有女晒衣、士晒书、僧道晒经习俗。早餐为面糊茶,意防腹泻疾病。智果寺在这天举行晒经会,四乡群众到会观经。解放后,应暑节俗沿用。近年来,智果晒经会重新兴起。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解放前,青年妇女互约相聚在院子内陈设瓜果,乞求织女赐给刺绣、剪裁、纺织技巧。读书的青少年也于此日聚会,拜斗祭魁(文魁,传说中的文曲星),乞望学成。解放后,乞巧节俗消失。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解放前,汉江以南山区群众有在此日祭祖之俗。其它乡村群众,在这天祭土地神,祈求保护农作物。解放后,山区少数地方仍沿中元祭祖之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解放前,视此日为聚家团圆之日,盛备酒肉,全家聚餐;父母备礼为未婚儿媳送节。是晚,以瓜果、月饼祭月后全家吃月饼、核桃、柿子赏月。解放后,城乡群众仍沿中秋节俗,备用饼、糖果和肉食聚餐。入夜,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月饼、糖果,观赏月亮。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其时,秋高气爽,文人墨士遍插茱萸,携酒登高,观景抒怀。普通人家吃糍粑、喝茱萸黄酒以尽节兴。解放后,重阳痛饮之俗尚存。国家将此日定为老年节,境内普遍开展敬老活动。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解放前,此日为冬令祭祖日,城乡家户以五色纸剪成衣、裤、鞋、帽等样,并购黄表、香、冥币,当晚在族祠或门外设祭,划灰圈,焚纸钱、纸衣,并供奉馄饨,寄托对祖先的思念。解放后,送寒衣祭祖先之俗在城乡仍沿用,但仪式简化,仅焚烧纸钱而已。
冬至 解放前,此日农家早起,到户外拣拾经霜的桑叶(称冬至叶),挂在屋内作防暑偏方。午餐为菜豆腐,意为御寒。养牛户磨豆浆喂牛,并在牛身上撒灰,以示助耕牛安全过冬。祖坟塌垮的人家,于此日培土。解放后,少数农户仍沿袭此俗。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解放前,城乡群众于此日天亮即起,争相挑头一担水煮饭,意为金水,有“腊八挑的头担水,来年发财金摞银”之说。早饭为腊八粥,以各种米(大米、黑、香、寸、糯米)加豆类(大豆、绿豆、小豆等)和红、白萝卜、肉丁、豆腐干丁合煮而成。先供奉家神、灶神、门神,后向果树投粥,并对家禽、家畜喂粥,寄托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解放后,煮腊八粥之俗依然沿袭,但以粥祭神献果树和喂禽畜等做法已逐渐消失。
祭灶节 解放前,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此日,农村各户扫舍。当晚,在灶头灶神像前祭祀,焚香表、献灶糖、灶饼等祭品,并杀鸡作灶面,把鸡血和羽毛粘在灶神像上,祝愿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祭后更换新像。解放初期,此俗仍沿用,1952年后渐消失。
除夕 解放前,城乡户户清扫,家家布新。富户人家张灯结彩,备除夕宴;一般人家熬肉、作米饭,全家围餐,俗称装仓。傍晚,贴春联、门神,给祖坟供灯(俗称送亮)。入夜,室内置木炭火,意为红火,并在神主牌下燃蜡烛、焚香纸、献祭礼,叩头拜祭,各卧室、角落点蜡,预兆光明。夜静之后,全家守夜(俗称坐夜),包馄饨,滚元宵,蒸年糕,煮蜡汁肉,备好次日饮食。鸡鸣时,焚香纸,放鞭炮迎神后,始入睡。解放后,除夕节俗仍沿用,但祭神活动已渐消失。近几年,富裕家庭在除夕之夜围聚在电视机旁,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节目,一般家庭听收音机播放的节目。
二 古会节日
酆都会 解放前,农历二月初一和七月十五日为酆都会。会期,县城西北酆都山(又名大爷山)朝山香客云集,来往于四十八座庙焚香叩首,祈求平安,戏班在三层楼下戏台演连台戏助兴,各饮食店、黄酒坊和杂货铺在会场摆摊设点,供给香客饮食和物资。每年春、秋两度,会期各三至五日,朝山者除本县的乡民外,还有邻县和四川、甘肃、湖北的群众。解放后,酆都山神庙陆续拆除,朝山敬神之俗渐消。近几年,又有少数人朝山。
二郎会 解放前,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二郎会。会期,有戏班演桄桄戏助兴。还有竹、木、农具和地方土特产品交易。解放后,二郎会改为物资交流会。
娘娘会 解放前,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娘娘会。此日,乡村妇女携带祭品,前往寺院叩拜送子观音,焚香烧纸,献供许愿,祈求赐子。解放后,此俗已废。
佛祖会 解放前,农历四月八日为佛祖会。此日,县内各大寺院僧侣向释迦牟尼(如来)佛像参禅诵经,邻近各村轮流为寺院搭台,请戏班演戏。会期,乡民烧香许愿者络绎不绝,至四月十二日结束。解放后,此俗废除。
天师会 解放前,农历四月十五日为天师会。本县石关乡青武观,每年于此日开香会,演戏三天。上山朝拜者前三天即沐浴更衣,素食戒酒,由香火头领队,举青武进香旗幡,直至观内天师殿。沿途有香栈、客店备素食接待。解放后,进香之俗废止。近几年,又有到青武观朝山进香者。
关帝会 解放前,县境内还有不少“镇江庵”和“关帝庙”,较著名的有县城关帝庙和谢村、龙亭镇“镇江庵”。农历五月十三日和九月十三日为“关帝会”(俗称老爷磨刀日,传说此日降雨为祥)。会期,烧香叩头拜关羽像者甚多,祈求斩邪魔、镇水患、保佑平安。解放后,朝拜关帝之俗逐渐消失。
火神会 解放前,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火神会。此日,县城北街举行大型灯会,送火神至北城门前北极宫,唱三天戏后送回火神庙。城乡有火神庙的地方,都有群众朝拜,有的还演戏还愿。解放后,此俗已消失。
城隍会 解放前,每年农历八月初二为城隍会。县城西隅城隍庙于八月初一开始演戏三天,除本县人赶会拜神外,邻县和甘肃、四川的客商也赶至赴会,进行竹、木、农具、家具、百货、文化用品和土特产品交易。会期,县城各商号店、铺在会场设点摆摊,赶会者每天万余众,至八月初三结束,称“前八月二”;八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再次逢会,称“后八月二”。解放后,城隍会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