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民俗文化:入乡问俗“碰拜大”(原创)(乡风民俗文化)

彭战获

  • 人们常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

在甘肃西汉水流域,民间有一种独特的“碰拜大”习俗。“拜大”是当地人的俗称,也就是通常说的“义父”、“干爹”、或“干爸”,其配偶自然也成了“拜娘”、“义母”、“干娘”或“干妈”。他们之间大多数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姻亲关系,但结成的情缘却非常特殊。

碰拜大之俗由来已久,但也有一定的前提:一是全家人都喜欢的第一个男孩;二是不分男孩女孩,一出生便厌奶哭叫、体弱多病;三是接连生育女孩,好不容易盼来了男孩;四是多年一直不生养,老来得子。

民俗文化:入乡问俗“碰拜大”(原创)

首先是满月碰拜大。这天,主家待过头遍客(一般对客人招待两次),便将婴儿包在襁褓中,让福命双全的妇女抱着,怀揣一个大蒸馍馍或圈圈馍,到庭院、巷道转上一圏,然后径直来到十字路口,让孩子见世面、撞运气。这是孩子自出生后第一次出门,意味着已经歩入社会。第一个碰到的成年男子,不论是本村的,是外村的,还是过往的客商,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要赠以大蒸馍馍或圈圈馍,作为特定的见面礼,并且还要邀请到家中首席上坐,加以盛情款待。这就是新生婴儿碰下的贵人―拜大。

其次是大年初一碰拜大。一家人清早拜完神、祭完祖,抱上或领上自家幼儿,来到庄村大路口,碰到的第一个成年男子便是孩子的“拜大”,也就是贵人。

第三是吉日碰拜大。在孩子不满十二岁之前,不但大年初一碰,一年四季选择吉日也照样碰,但主要是仅限于厌奶哭叫或体弱多病的孩子。

民俗文化:入乡问俗“碰拜大”(原创)

碰拜大的时日有区别,具体过程大体相同,其目的是希望借助贵人的福荫,好让孩子由眼下的厄运转变为好运,一辈子健健康康,鸿运当头。当地人自然熟知碰拜大风俗,称得上称不上是孩子碰到的贵人,虚意谦辞几句后,大多乐意接受;若是过往生人不明究理,经过一番解释,认为是难得的一段缘分,也很少有人拒绝。做孩子“拜大”的,不论年龄大小、地位贵贱,甚至连家族、亲戚之间的辈分也不论,甚至连“八字”、“五行”也不讲,俗理下顺理成章。当然,碰到的是“大富大贵”之人,主家自然眉开眼笑,说孩子命好;若碰到的是位千家门上走动的乞丐,或者是位挑粪筐的拾粪老汉,主家也不觉着晦气,穷没根,富没苗,穷则思变,大贱才能大贵……总之,不管碰到任何人,都有积极美好的说法。民俗传承发展,自然存在变异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俗而行,真正名副其实的拜大还真不少。但也不可否认,好些人事后并不当真,也有部分人一贯坚持“信则灵”的观点,

做孩子拜大的人,同样要给孩子送见面礼。当地民间最注重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也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见面礼,也可以说是回礼。这是特殊场合,因人而异,一般俗从实际,没有过多讲究,送物质也行,送银钱也行,多少不论,只图讨个吉利;若是拜大毫无准备,空无一物,随手扳个土圪塔也行。碰到的拜大若是远方过往之人,招待之后,便商定具体正式拜认时间,双方再举行仪礼;若不方便,俗礼可免,就此认亲。

民俗文化:入乡问俗“碰拜大”(原创)

在一些村子,虽然没有碰拜大一说,但盛兴“月娃窜茅厕”或“路头讨吉”。习俗有增有减,相伴相随。

  • 碰拜大这一先辈传承下来的古俗,带有一定时代人的侥幸、依赖、期冀、禳解、求全等多重心理意识,也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