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古代的哪类钱币不用于流通,却被用于驱邪、祈福、镇宅、等目的?

古代的哪类钱币不用于流通,却被用于驱邪、祈福、镇宅、等目的?

厌胜钱的钱文和图案一般都是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故又被人称为“民俗钱”。“厌胜钱”的“厌”字通“压”,因此也被记为“压胜钱”。在日本,又被称为“绘钱”或“画钱”。

“厌胜”一词指“以诅咒厌伏其人”,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也有“因诬言欲作盅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的记载。厌胜就是方士们用咒语和象征性的物体帮助那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来诅咒仇人、祈祷鬼神,制服被诅咒者的工具。厌胜钱则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的物品,供人佩带赏玩,厌服邪魅,祈求吉祥。

《明史·马文升传》中“宪宗朝,岳镇海渎诸庙,用方士言置石函,周以符篆,贮金书道经、金银钱、宝石及五谷为厌胜具”是中国正史中唯一一处以“金银钱”用于压胜的明确记载。

古代的哪类钱币不用于流通,却被用于驱邪、祈福、镇宅、等目的?

“中国民俗钱”一名最早见著于陆昕在1990年代末《花泉六品》一文,戴志强也曾多次表示支持“中国民俗钱”的命名,中国钱币学会、北京市钱币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北京市古钱币博物馆也曾多次以“中国民俗钱”命名召开学术会议和布展,得到中国泉界的普遍认可。

中国压胜钱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应该与金属铸币有着相同的来源,即实物货币。实物货币除了充当物物交换的媒介,也就是其货币的职能外,还具有其原本具有的实用功能,如海贝除了被当做货币,还是一种装饰品。殷商时期的青铜贝币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但从出土的情形开看,有的铜贝是与海贝一起作为财富被放置在墓室的,也有的是在出土于车马坑作为马匹饰物的,而后者的用途就与后世的压胜钱类似。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上,往往铸有一些与祭祀有关的用语或吉祥词语。如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铭文中有记牲畜等文字,如“卯”“牛”组合字,“卯”“田”组合字等,应是指卯时祭祀用的供物;齐刀、即墨刀、安阳刀的背面铭文总有“日”、“吉”、“大昌”、“辟封”、“安邦”、“大行”等吉语;燕刀、燕圜钱的背面铭文中有“吉”字;战国秦“半两”钱的背面也曾经发现过祈求财富的吉语“千贝”。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把铜钱陪葬在坟墓里,以求逝者在另一世界中继续享受财富。而专门用作冥钱的仿制货币,如陶钱、石钱也相继出现。战国时期,燕国弧背尖首刀币和齐国“齐法化”刀币的背面都已铸有“吉”字的,而齐国六字刀币“齐建邦长大刀”也有学者认为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别铸造的纪念币。

到秦汉以后,压胜钱正式成为独立于流通货币的一支,即所谓的“非正用品”钱币。在汉代五铢钱中,有的钱币正面铸有“脱身易、宜子孙”字样,有的正面为“辟兵莫当”,背面为“除凶去央”,显然是为避凶致吉而特意制造的。这些钱币虽然仍属于仿制铸币,但钱文已经改成了吉祥词语和图案,制作的主要用途也已从陪葬变为佩戴。西汉之初的宜子半两、太常半两等钱穿口均为菱形,而菱穿的目的可能是出于美观和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由此判断,它们应该是被用来佩戴的。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很少,典型的有背面铸有吉语、规矩纹或星象纹等的五铢、大泉五十等钱。另外,汉代还有一类挂钱,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古汉墓均有出土。

古代的哪类钱币不用于流通,却被用于驱邪、祈福、镇宅、等目的?

汉代之后直到南北时期,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少。南朝梁武帝萧衍太清年间铸造的太清丰乐钱曾被认为属于吉语花钱,但2000年9月,该钱在江苏宜兴市一次性出土了四千多枚,因此其性质被重新认定为流通货币。

明清时期,压胜钱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称谓繁多,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