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在这三位能人志士的辅佐下,刘邦成功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然而在新的朝廷建立后,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却成为了刘邦的眼中钉,接连受到了处罚,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被刘邦以侵夺百姓财产为由交给廷尉拘禁,堂堂宰相不仅被关进了监狱中,而且还受到了残忍的刑罚。相较于萧何,韩信的下场则更为凄惨,由于韩信功高震主且多次投降匈奴,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和不安,最终韩信被吕后设计骗入长乐宫,在钟室将韩信斩首,甚至连韩信的家族受到牵连,被灭了三族。可以说,汉初三杰之中,只有张良的结局是最好的,他也几乎没有被自己的上司刘邦怀疑过,在死后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他的儿子也承袭了自己的爵位。为什么张良可以在刘邦这里超越一众开国元勋,始终保持超然的地位呢?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首先这是因为张良的出身。大家都知道,刘邦的出身很低,父辈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自己则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而张良则是贵族出身,他们家五代人都是韩国国君的宰相,如果不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那张良这个贵族少年和刘邦这个穷小子的生活根本就不会发生交集。正是因为自己出身低,所以刘邦才对出身贵族的张良高看一点。据史书记载,刘邦称呼萧何韩信等人时,都是直呼其名,而称呼张良却始终彬彬有礼,以张良的字"子房"称之。在古代,除至亲外,直接叫别人的名字是一种很冒犯别人的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的尊重。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当然,仅仅凭借贵族的身份还不足以让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如此融洽,项羽也是楚国贵族,最后不还是被刘邦逼死了吗?更为重要的还是张良本人的智慧。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在秦灭韩国之后,张良的家族逐渐没落,甚至连弟弟去世,张良都没有办法给他举行葬礼,秦始皇的暴虐被张良看在眼里,张良的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怨气。于是,他决定埋伏在秦始皇巡游的必经之路上,甚至还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准备等秦始皇的马车经过时给他致命的一击,然而不幸的是,这个铁锤只击中了秦始皇马车的副驾,这次刺杀失败了,张良也因此被秦朝通缉。经过这次失败的活动,张良认识到要想把百姓从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中解脱出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需要寻找到一个与自己有相同目标的队伍才行。就这样,张良辗转带着颇具有传奇色彩的《太公兵法》一书投靠了刘邦,而刘邦也很乐意自己的队伍中多出一位像张良这样有名望、有智慧的新成员。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张良给刘邦带来了什么呢?公元前207年,张良献出疑兵之计,使刘邦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局面,抢在项羽之前完成了灭秦的大业。攻下秦王朝的首都后,刘邦一度沉溺于自己所获得的财富和美女中,在张良的进言下,刘邦才重新拾起自己的野心。而后在鸿门宴上,还是通过张良和项伯的斡旋,将这场腥风血雨消弭在无形中。在楚汉战争进入胶着的时刻,还是张良以财物作为贿赂,买通了项羽身边的项伯,使刘邦较为轻松地得到了汉中这块易守难攻、坚强可靠的根据地。也是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才将,黥布、彭越、韩信等人笼络到自己的麾下,成功的消灭了项羽的势力。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张良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也对张良的智慧叹为观止,称赞张良是一个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不可多得的谋士。在刘邦建立汉朝称帝之后,张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初建时,那些曾与刘邦有过矛盾的人忧心忡忡,不知道小肚鸡肠的刘邦会如何报复他们,就在这时,张良建议刘邦封赏与自己有矛盾的雍齿,这样一来,人心稳定,国家就可以良好的发展下去。

进退有度——张良的为臣之道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张良发挥了巨大作用外,在刘邦个人权威的构建上,张良也功不可没。自古以来,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为了显示出自己是天命之子,都会对自己的出生进行神话般的描述,刘邦也不例外,刘邦的父亲对外宣称刘邦是其母和蛟龙生的儿子,也就是说刘邦是龙子,是天命所归。经过一番努力,刘邦被塑造的颇具有神话色彩,比如刘邦身上有紫红色的王气、比如刘邦身上的七十六颗黑痣不是因为色素沉淀,而是因为这是龙的象征等等。但是,说这些话的都是刘邦本人或者他的至亲,哄骗一下没有文化的老百姓还行,至于社会上层,对这些言论则是嗤之以鼻。这时张良出现了,要知道张良可是官六代,从他往上数五代,家里人统统做的都是大官。而且张良本人也十分优异,武能凭锤砸秦王,文能助刘邦安天下,可以说是一个有文化有智慧的贵族青年,在上流社会也是颇有地位的。张良在多种场合都明确的表示过,"刘邦是上天派来的",对于当时社会上那些有一定地位的人而言,张良说刘邦是上天派来的,可比刘邦自己说:"我是天命所归!"有说服力的多,毕竟张良的地位和智慧摆在那里,谁也不能说我比张良聪明多了,张良说的肯定是假的。张良对刘邦的肯定,无形之中给刘邦的形象做了积极的加成。

在刘邦封赏功臣时,张良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为臣之道,对于上司,该拍马屁的时候要使劲拍,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就要收敛锋芒,免得到时候上司来找自己的麻烦。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张良的封赏是让张良在齐国随便挑一个三万户的封地,面对刘邦的封赏,张良婉言谢绝,而是选择了"留"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其实从刘邦入关后,张良就逐渐从权力中枢退出,在封赏完成后,张良就隐居在自己的封地上,除了在刘邦要换太子的时候出来劝阻过,基本没有再参与到权力中心的旋涡中去。而张良在必要的时候重新出山,帮助吕后和太子巩固住地位,其实也是在为自己谋求利益,毕竟一朝皇帝一朝臣,等刘邦的儿子即位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如未雨绸缪,趁机拉拢一下太子和吕后,使自己的安全能够在换了一个皇帝之后也得到保障。张良的所作所为,不可不谓是深谋远虑。

张良信奉黄老之术,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作为刘邦的下属,张良也对刘邦的为人了解得很透彻,知道他是一个可以共苦但不能共享乐的领导。纵观张良的一生,他能在功成名就之后及时抽身退出,也能在必要时候出山,他从不贪恋权位,避免了像韩信等人一样落得一个身首异处、全家斩首的悲惨下场,无论何时,张良都进退有度,足可见张良的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西汉撰《史记》

【2】东汉班固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