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教以及道教诸神的历史发展

道教”这个词在古代书籍中出现很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喜欢将自己讲的那套道理称之为“道”,讲怎样治理国家的叫“治国之道”;讲怎样健身长寿的,叫“治身之道”等等。所以,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道教”一词,有时其实与真正作为一种宗教的道教并没有关系。

道教作为中国汉民族的宗教大约出现于公光2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除了在中国本土传播外,它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也有一定文化影响。

从历史源流的角度考察,道教神仙体系是在长生成仙思想的基础上,吸纳和包容了中国古代宗教和民间信奉的众神,逐步形成的完整体系。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主要包括有先天神圣、后天仙真、社稷神灵和民俗诸神等等。

(一)

现代神灵分类

王家佑先生曾将道教的神灵区分为八类:

一是由古代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演化而成的神灵,如盘古、伏羲、女娲等;

二是祖先崇拜与圣贤英雄演变成的神灵,如道祖老子、武圣关羽、文圣孔丘等;

三是封建社会大一统初期形成的五岳、四渎之神,东西南北四方大帝等;

四是大一统中期的天地、四方、六合神灵,从城隍到土地等;

五是大一统后期的三清、四御尊神;

六是从佛教中引进的神,如慈航真人、普贤真人等;

七是各个地区的地方诸神的联合,包括民俗杂神、行业神等;

八是道教的祖师、神仙和隐逸之士。

从上述八类神灵可以看出,道教神灵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远古社会自然崇拜的对象,也有由万物有灵观念演变发展而来的山川河流之神,还有吸收外来宗教的神,加以炼养飞升的隐逸仙人,这些来源不一的神仙,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道教神灵系统,但是,这一体系却又不是无序的堆砌,而是像一张编织有序的神仙网,覆盖着宇宙、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全部活动,主宰而护佑着芸芸众生,使得宇宙、自然、社会能够有序的运作,也使得每个人都喜怒哀乐地享尽天年。

道教作为中国土地上诞生的宗教,它的神仙系统是开放的,渐进地吸纳着历史上中国人信仰的各位神仙,自然也就有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

东汉末年神灵分类

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卷71曾经将神仙体系区别为六等:

一为神人,神人主天;

二为真人,真人主地;

三为仙人,仙人主风雨;

四为道人,道人主教化吉凶;

五为圣人,圣人主治百姓;

六为贤人,贤人辅助圣人。

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崇拜天地水三官。

张角太平道则奉中黄太一。

道教以及道教诸神的历史发展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神灵分类

继续崇拜太上老君之外,随着《上清》、《灵宝》经典和各种道派的相继出现,又有以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君等神灵。不过元始天尊能最完美的体现“道”的丰富内涵,即“莫知其先,强目曰元,莫知其初,强目曰始,故曰元始天尊”。因此元始天尊作为道教至上神,为多数道派所承认。

各派在吸收旧有神灵基础上,又在当时各派道经中,出现了许多道君、天尊、天帝、帝君、真君、元君、仙君、岳镇海神、仙真众圣等。

南北朝后期一些高道体悟到道教神灵自有系统,开始进行神仙谱系的排列。

《真灵位业图》,共列举50多位神仙,分成七个神团,由天上、人间、阴世等三大体系组成,从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的框架构想,设了七个中位,每个中位一般设一个主神,又设左位、右位、女真位、地仙散位等等。

《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是以“得道成仙”之视角,从下至上依其修炼程度,分为八个层次,即“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即相当于洞天)、“得九宫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极道人”,以至“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这两者从形式上看似有区别,一个从上至下,一个从下至上,其区分层次的依据大致是相同的,各层次所列的神仙亦大体相同。这是道教史上第一次谱序道教神仙体系,充分体现了高道们对于道教神仙构成的开放而有序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五)

唐朝时期神灵分类

确立道教“三清”最高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神仙体系形成新的格局。他们以“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师徒关系,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道教三清尊神。

虽然唐朝宗室以老子李耳为“朕之本系”,尊为始祖,极力宣扬太上老君,但以“三清”为道教至上神的趋势不可逆转。

北宋时期

效仿唐朝皇室,奉黄帝为圣祖。一再加封天帝,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帝遂成为民间信仰的最高天神,道教神仙谱系形成了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御”,出现了“三清”、“四御”神仙体系新格局,即“三清”为“教门之尊”,“四御”为“昊天三界之尊”。(见《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界醮坛图》)

(六)

两宋时期神灵分类

在高道们体悟下大致定型,并流传至今。其特点是斋醮科仪请神、供神以至个人修炼时所崇拜的神灵,已经大大扩充,不再局限于修炼、得道、成仙之“真灵”了。两宋涉及神仙体系的道书,有宁全真校、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66卷;宁全真校、林灵素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1卷;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45卷;吕元素集《道门定制》;留用光传、蒋叔舆编《无上黄镶大斋立成仪》57卷;以及张君房编《云笈七签》122卷等等。他们对于道教的神仙体系,作了不少总结和评说。

道书中概括为十个层次。

最高层是“三清”、“四御”或“六御”;

第二层是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

第三层是日月星辰,如十一曜真君、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

第四层是三官大帝、三元真君、四圣真君等;

第五层是历代传记著名法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

第六层是雷公,电母、龙王、风伯、雨师等;

第七层是五岳、诸山神及靖庐治化洞天福地仙官等;

第八层是北阴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其所属诸神;第九层是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吏等;

第十层是城隍、土地、社稷之神等。

宋朝之后道教诸神地位基本明确,很少再有新的大的变动。

道教以及道教诸神的历史发展

(七)

元朝时期道教发展

历史地看,从元中后期起,道教就开始江河日下了。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焚毁道经,虽说主要针对北方的全真道,并没有使整个道教从此一蹶不振﹐但已使道教元气大伤。

(八)

明清时期道教发展

道教更是每况愈于。虽然由于个别皇帝的特别喜好或个别杰出道教领袖的出现,道教有过有如回光返照股的光彩时已﹐但多好景不长。

(九)

抗战时期道教贡献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抗战时期为民族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盛世封山修行,乱世下山救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6月率领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就设在茅山乾元观,顺吉道长黎遇航和茅山宫观不少道士投身抗日,为部队做向导,送情报,黎遇航道长就当过新四军粮食保管员,和情报站站长,当时他只有22岁。

李本纯大师大师也是其中一位,抗战爆发前期,他在武当学习武术,修身养性,但是在抗战爆发之后,他带着弟子下山,到军队中教士兵学习武术,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不过遗憾的是,在一次外出的途中,他遭到了日军的轰炸,这次轰炸中他再也没有回来,之后众人寻找也没有音讯,一直没有下落。

还有程定远大师,他也是一名在武当山习武的道士。日军占领南京后,程定远不忍看到老百姓们被日军残害,于是在禀告了他的师傅后,也独自下山却为抗战出力了。一方面在军队里传授士兵们武术,另外一方面则是在当地免费为老百姓看病。等到抗战胜利后,程定远在南昌等地开设了诊所,继续为老百姓们看病。

当时在报纸上还刊登着这样的一则新闻,至今广为流传。

在一座很破旧的道观中,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道士,记者问:“为什么这么大的道观就你一人呢?”,老道士说:“师傅带着师兄们去抗日了,就没有再回来,这里只有我一人了”。

当年日军侵华,老道士的师傅带着他的众师兄下山抗日,老道士由于年龄小被留下看守道观,老道士问师傅什么时候回来,师傅说:“到了改回来的时候就回来了”。老道士又问:“要是没有回来呢?”,师傅说:“那就不回来了”。

道教一直秉承的信念就是济世救人,盛世修行,乱世救人,这几个字的分量,是何等的重。道教一直坚持的事物,不同于佛教,佛教需要的是人们虔诚的跪拜,需要的是海量的香火了,而道教,则是选择无为不争。这样的理念也就导致了道教的神秘以及稀少。

道教以及道教诸神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