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第一所免费高中)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国华希望彻底改变这些学生的命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希望培养他们精神的富足。在国华的校碑上,杨国强在立校缘起里这样写道,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

文 | 聪聪

编辑 | 金石

一种崭新的生活

19年前的夏天,还是初中毕业生的黄华庚坐上了一辆开往顺德的大巴。那是一辆卧铺车,晚上8点从湖南株洲炎陵县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天亮了又黑,第二天凌晨,窗外晃过服务区的名字,他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广东的地界。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湖南,和广东相比,说不上来哪里的夏天更热。上车前,他还在田地里插秧。大巴车停在顺德一栋大楼底下,司机过来叫醒他。在路边,两位老师和一辆面包车一直等着他,他们在车前举着个牌子,上面写着:国华纪念中学接黄华庚同学。从老师那里,黄华庚得知,自己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报到的学生。

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寄宿制的民办高中,2002年,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和他女儿杨惠妍出资兴办。本着纯慈善、全免费的理念,他们希望挑选全国各地贫苦出身的孩子,给他们提供读书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承担他们在国华期间学习生活交通在内的所有费用,并资助学子求学深造直至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黄华庚下车的地方,就是碧桂园在顺德的总部。

国华的出现,给了黄华庚继续读书的机会。他7岁时父亲去世,从小和母亲还有妹妹一起生活。初一那年,母亲也下岗了,家里唯一的固定收入没有了。为了补贴家用,他挎着泡沫箱卖过冰棍,去山上采过蘑菇,背过竹子,去沙场背过沙子。15岁这年,对他来说,如果不是国华,上学这条路很可能会断掉,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了。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原农业部内设机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升格为副部级。国华的成立响应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通过考试选拔,黄华庚和其他82名孩子一起,被挑选成为了国华的第一批学生。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图源《国华满天下》

刚到学校的几天,黄华庚每天都感受着新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最直接是物质上的,学校本身建造得就像别墅一样。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抽水马桶、电梯。在电脑还是稀罕物的世纪之交,学校给每个学生课桌里配备了一台液晶电脑。

但又不仅仅是物质。第一次用电脑上课时,没有人知道电脑怎么用,大家担心把它碰坏了。老师就带着学生们一起把电脑整个拆开,再重装。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们,电脑就仅仅是工具而已。

为了这些孩子,国华的创办者们费了很多心思。担心他们出身穷苦,对物质有过多的期待,杨国强出钱带着学生们去吃西餐、住五星级酒店,以此来打破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想象。

黄华庚记得,在五星酒店住的那一晚,他整夜都没有睡着。房间里有冰箱、各种零食,酒店里还有泳池,睡觉就感觉太浪费了,几千块钱白花了。

第二天,校长季德华问他们的感受,黄华庚如实相告。校长对他们说,其实五星级酒店几千块钱最终就是为了睡觉,跟在宿舍睡觉差不多,甚至还可能因为不安睡不着。这堂课对黄华庚影响深远,多年以后,他成为律师,也经常拿这件事来告诫自己。

这些知识以外的东西,是国华在教育上的尝试。季德华说,除了学费,这些贫困的孩子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他们的原生家庭,能呵护他的人,关心他的人都没有。其实我们想给这些学生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一些思想情感上的,希望去教会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东西。

时隔多年,白刘黎依然对这样的教育充满感激。她记得,那时候有个宿舍的同学吵架,班主任并没有上来就评价他们谁对谁错,而是先肯定他们,都是有想法的聪明孩子。然后给他们提了很多解决矛盾的建议,让他们自己去做选择。

在这些学生里,还有孤儿、留守儿童,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伤痕。在国华,不仅为学生们特意配备了心理老师,每一位班主任也都用心呵护着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在来到国华之前,贾配洋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广东打工,他身边很少有人愿意倾听他青春期的烦恼困惑。但在这里,当他第一次跟老师提起关于生死的疑惑时,很意外,老师并没有把他当成小孩,而是很认真地告诉了他自己对生死的理解。他还记得,想问题想到睡不着觉的夜晚,班主任会来安慰他,像妈妈一样,直到他可以安心睡去。

国华希望彻底改变这些学生的命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希望培养他们精神的富足。在国华的校碑上,杨国强在立校缘起里这样写道,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国华校碑上的立校缘起

乌托邦

国华的精神感召了一批和它有相似理想的老师,牟新立就是其中一个。在来国华之前,他在北方一所高中教书,满怀教书育人的热情。

在国华成立的第二年,他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国华的招聘,对这所纯慈善的学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是资助贫困的孩子,他觉得,这在教育的基础上还多了一层含义。

杨国强在立校缘起中写下的自身经历,牟新立拿来反复品读,在贫困的泥沼里挣扎、拼搏,回馈社会,他觉得,这跟他的理想很好地匹配在了一起。觉得自己能做点有用的事。

他毅然离职从祖国最北边跑到了南国热土顺德。即使过了十八年,他依然记得第一次在这里站上讲台时的场景。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眼睛里充满热切,他察觉到,他们是真的很想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被这里的治学风气感动,老师和校长、学生之间都亲如家人,没有金钱的、物质的东西在里面掺合,像乌托邦一样纯粹。

国华也最大程度地维护着这个乌托邦。学生和老师们不用思考太多学习之外的东西,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如果想继续读书,或者出国,都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国华会资助他们直到学业结束。来这里的老师,也能在经济上获得很好的优待,国华也尽可能提供了足够好的教学条件。牟新立是生物学老师,来到学校以后,他希望学校能够搭建一个水培实验室,国华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牟新立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生们很踏实,他也很愿意去琢磨该如何教育他们。在做班主任的几年里,他考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证书,从C证一直考到了A证。

郑利也有相同的感受,在这里做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之前的学校,每次考完试,她都要找一些考不好的学生出来教育警示。但在这里,学生们考不好自己就先急了,又很痛苦。她要做的事情就变成了去安慰鼓励他们。

在这样省心的情况下,郑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上。贾配洋和白刘黎就曾是她的学生,虽然过了十多年,他们都提到了在国华最深刻的回忆,是郑利老师给他们过的生日。

这样的传统从郑利刚来国华那年就有了,一次她在周记里看到有个学生说自己要过生日,想到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就在班里给她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仪式。从那之后,这变成了一种惯例。贾配洋已经不记得生日的细节,但那种感受却一直没有忘记,因为独在异乡求学,这种关怀是很暖心的。

白刘黎是被养父母收养的孤儿,她小学时,养母也去世了。刚到国华,她不爱跟人交流。但她印象很深,有一年的中秋节,郑利带着大家在操场上赏月,每人拎一个桶,桶里放个蜡烛,摆在那里特别好看。郑利老师跟每个学生聊天,解答他们的心事。

这些感情在白刘黎看来像是一种爱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她之后人生里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更愿意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话。在国华同学的身上,她感受到了同样的气质,在三年的中学生活后,大家精神世界都丰富充盈起来,她形容到,每个人都谦虚有礼,比较温和。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2007届高三毕业典礼

他们不一样

刘唯一是在今年第一次听说国华纪念中学的,刚开始她不敢相信,会有这样一所纯公益、全免费的民办学校。她是微电影《国华满天下》的编剧,但开始前采时,这些毕业于国华的学生,他们身上一致的耐心、谦逊、温和,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些人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在国家航空航天、国防系统等高科技领域工作忙碌,但他们依然会抽出时间,回复很长很长的信息。她感受到这些人都对国华充满感情。

国华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在和一些国华毕业生对话后,刘唯一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共性。即使他们出身不同,有些是孤儿、弃婴,还有些人的父母因为残障生活无法自理,但他们讲起自己的过去时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难以启齿的自卑感。

她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是某学校的宏志班,一位贫困生对着镜头控诉,说大家好像是在大张旗鼓地怜悯我。但在国华园里,贫困的标签被很好地隐藏了,大家穿着一样的校服,拥有相似的出身,接受同样的教育,这种平等的教育是让你变成一个更健康的人,拥有更完整的人格,刘唯一说,当她知道了国华的教育理念时,就理解了这群孩子身上的特质。

赵建华是《国华满天下》的总导演,第一次在镜头里看到这群孩子,他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他也同样惊讶,他们虽然家境贫寒,但身上看不到任何的自卑,反而有一种自信,仿佛是能看到未来一样。

在片场,经常看到的场景是,这些被临时叫过来拍片子的学生,在等下一场戏的空隙,就趴在椅子上写起了作业。拍摄时器材挪动的声音很大,但他们完全没有被打扰到的意思。他形容这些国华的学生像一群小牛,强壮不仅来自于他的身体,更是眼神,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和斗志。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图源《国华满天下》

跟找来的同龄演员站在一起,那种对比十分明显。赵建华形容这种区别,演员们天天在外面跑着演戏,内心已经很复杂了,很难演出那种坚定和单纯。为了让演员跟他们处在一种状态之下,现场调整了很长时间才过。

刘唯一在前采的过程中,还看到了一些学生入校时写的日记。他们十五六岁的心思让她很诧异,她回想自己那个年龄时,脑子里只有追星,但他们在日记里写的却是,我为何而活。他们会写为爱而活,为责任,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让没有房子的人住上房子。

当他们自己以被资助者的身份改变了命运后,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帮助别人。这是国华的教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痕。黄华庚在刚入校时的日记中也曾写过,家乡的贫困并不使我感到厌倦,相反的,来到国华后,我越来越觉得家乡是可爱的,那里的人纯朴、老实,到处都是大自然的气息。现在,我的家乡正处在资源的开发阶段,高速发展的阶段即将来临,毕业后正值家乡需要我的时候,到时候我将回到家乡去工作,为家乡的事业而奋斗。

在了解到他们之后的故事后,刘唯一意识到,这些话都不是说说而已。贾配洋曾在日记里写自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而多年以后,他如愿考进了中科院,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人员。这些日记像是这群孩子们之后人生的预言,回头再看时,很多当初写下的理想都成了现实。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一生的影响

每一个国华的学生,在谈起那三年的教育时,都提到了一个词,眼界。

还在读高二的庄沅鑫瘦瘦高高,戴着眼镜。在来到国华之前,他就意识到了贫穷带来的并不只是物质的差异,还有眼界。他没有什么爱好,而他在初中时的那些同学,大部分都有学习之外的一技之长,有的钢琴十级,还会拉小提琴,打羽毛球,下围棋。他那时经常觉得,我现在就是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

国华弥补了这一点,在国华,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牟新立还曾给学生们买过笛子,每人一支,希望他们学会乐器,培养自己的爱好。庄沅鑫在体育课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他爱上了排球,也享受比赛时竞技的感觉。

国华每周末会举办国华讲坛,邀请各界人士来学校给学生们做分享。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让学生们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机会。庄沅鑫记得,他第一次听讲座时的主讲嘉宾是作家万玛才旦。万玛才旦讲了什么他已经印象不深,但坐在前排感受着作家的气场,他觉得自己档次提高了,能跟各行各业精英一起,能走得这么近。

他还不知道这些经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一位师哥告诉他,自己刚离开国华去读大学时,再见到曾经的初中同学,虽然大家考到了同一所大学,但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是天差地别。

对于贾配洋来说,国华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带着他们做的一些探索性实验,为他以后考上中科院进入航天航空的科学研究,提前埋下了一颗种子。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中,还请来了最顶尖的科学家薛其坤院士,他的研究成果被杨振宁称为是诺奖级别。那时候的课上,老师经常还提到一些国外名校,斯坦福、哈佛,还有诺贝尔奖,激励他们更多地去学习,除了在国内读书,以后有机会也能去国外的学校看一看。

研究生毕业后,贾配洋就用自己攒下的钱去了一趟美国,把美国最出名的几所大学都逛了一遍,在麻省理工,他看到了他们研发的猎豹机器人,在哈佛,他看到他们是怎么把一个特别小的想法落地的。回国后,这些经历对他的科研工作影响深远。

到了暑假,国华还会给学生们安排很多实践活动。白刘黎那一年,学校要求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观察这片土地,了解农民们的困境和苦恼,进而发现问题,找到家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虽然当时还很稚嫩,并没有真的做出一些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白刘黎说当她用一种新的视野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家乡时,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那次社会实践决定了她未来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做扶贫干部,去真的解决一些问题。

国华还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外参观,选址大多是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东郊的黄埔军校对贾配洋的影响最大。用他的话说,这样一所临时办起来的学校,可以走出那么多的将军,在国家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

一所免费高中,改写命运的起点

国华的多功能教学楼

传递

国华纪念中学马上要迎来成立的第二十年。二十年,是一个足够长的人生跨度,可以看到当年的学生们多大程度地改变了命运,又多大程度地如立校缘起里所期望的那样,铭记本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价值观,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在当初入校时的日记里,黄华庚曾写过,我想我以后有钱的时候,再建一所国华纪念中学。十多年后,这个看起来并不容易的愿望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他自己也拿钱资助了一些没有考上国华,但家庭同样贫困的学生。这源于前两年,他回老家时正好碰上国华到湖南招生,就会跟着去。但他发现,现在想要考入国华比以前要难得多。因为名额有限,也还有一部分孩子进不了国华,获得这个读书的机会。

看到那些落选的孩子,黄华庚觉得,如果放到现在,自己多半也是考不进的。他回家跟妻子商量,两人一致决定拿出一些钱,去帮助一些落选读不起书的孩子。

黄华庚毕业后,在上海做了一名律师。他做过最大的案子,是一件标的260亿的并购案。从世俗意义上,他改变了命运,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他时刻感激国华提供的人生拐点,离开国华已经有16年,他的朋友圈里,除了儿子的几张照片,几乎全是分享的和国华有关的文章。他希望能把国华的精神传递出去。

贾配洋也实现了当年日记里所写的,成为科学家,参与了国家的建设。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包括今年刚刚飞天的神舟十二号,都有他曾供职的研究所的身影。

在曾经的班主任郑利眼里,贾配洋是个感情细腻的人,他懂得感恩,经常回学校。有一次和老师们一起吃饭,喝了点酒就开始哭,讲自己如何感谢如何怀念。今年,贾配洋看到一封走红的博士论文致谢,其中有一句话让他动容: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这一生。他第一时间发给了国华的老师,这里有他们共同的过去,每一位国华学生都感同身受的经历,从山村到中科院,成长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他提到很多次杨叔叔传递给他们的价值观,能够去帮助社会,希望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白刘黎在做了几年记者后,又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扶贫干部。她几乎怀着一种重建的热情,觉得自己可以干很多很多事。尽管现实中,帮这么多的群众解决问题并不容易,村里距离国道有一段距离,她还是会跑上跑下接每一位老人。她的帮扶工作大到帮他们想一些产业发展的主意,小到帮村里的一些小孩儿找工作。

黄华庚、贾配洋、白刘黎只是国华三千多名学生的缩影。从2002年创办至今,国华已经培养出了2758名毕业生,他们从全国各地而来,在三年的教育后,又分散到全国各地去。他们的命运在这里被改变,他们怀揣着回报社会与国家的价值观,走上各自的岗位,践行着国华的使命,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靠的是知识和智慧。

国华满天下这个微电影的主题,符合创作团队对这群孩子的认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最后又回到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的人才和精英,给整个国家、世界甚至全人类做贡献。

黄华庚有一次听到杨国强解释,为什么花很多钱来资助一群特定的学生,而不是把这些钱捐出去给希望工程,帮助更多的孩子。他说,他想花心思自己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如果能为社会培养出袁隆平这样的人才,培养一个就是花一千万我也觉得值。

他认可杨叔叔的理念。偶尔,黄华庚自己资助的学生也会给他发来信息,他们在山间的梯田里,对未来的人生充满疑惑。黄华庚就会拿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我当初也在乡下种田,在县城的中学念书,也经常觉得,自己的未来是不是没希望啊。但是我现在的经历就是告诉你们,还是有希望的。

互动话题

好的学校之于人的一生,影响深远,你的母校是怎样的学校,请在评论区谈谈你和母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