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圣人处此当复何为)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这次继续《列子仲尼篇》,因为太长,分成了两篇。要了解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少不了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积累,二是实践和磨砺,有的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圆满,有的文化犹如流星划过天际,只留给后人一些想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那个时代自成一家的人之总称,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关尹子,邓折,公孙龙,墨子,鬼谷子,孙子,惠子,韩非子等。

后人根据他们的学说和师承进行分类,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纵横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农家。佛家是舶来品,在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里生了根。学的多了,慢慢也发现列子思考的规律,心里也慢慢敞亮起来。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原文: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子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文章分解】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古代国与国之间的遗使访问叫做“聘”,大夫是古代的官品,世袭,有封地。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陈国的大夫到鲁国访问,私下去拜会了叔孙氏,叔孙氏是鲁国的三桓之一,古代的外交官也是多有私交的。

叔孙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

叔孙氏说,你有没有听说过,我们鲁国有位得道的圣人。陈国大夫说,你是说孔丘吗?叔孙氏说:是的。

“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

陈大夫说:你怎么知道孔子是圣人啊?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氛围,说话的背后,带着个人的自我认可,自我炫耀,自我意识。

比如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一些所谓的名人,会兴高采烈地聊自己的历史,说自己认识某个领导,某个名人,中间无非是在自我肯定中增加了一些炫耀的成分,就好像叔孙氏。我们国家有个名人,有个圣人,你知道吗?

陈国大夫就问,说话要讲根据,你怎么判定的,你又不是圣人,圣人有什么能力,有什么标准,你检验过吗?

所以我们说话要讲根据。平时大家说话会比较客气,但细细对照,还是能感受到背后的各种心态。

接下来叔孙氏说:我听孔子的大弟子颜回告诉我,孔子能废心而用形。这里可以感受道家的一个境界——废心用形。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先说废心,一个人不用心,什么事都做不了。这里的废心是没有杂念,能够清清净净,没有妄想、烦恼,无乐无悲,古人说无心是道,佛家叫做空。

关于心,可以谈得很深入,很广泛,所有的起心动念都在心上。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也都在这里面,“有的人”,“所有人”,“没有人”,有念头升起,就有感受的对象;评判嫉妒,抱怨,迷恋等种种心态都在提示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圣人的起点也是心,不是完整的心,居然是一颗“废”了的心。

第二个是“用形”,心废了,但是身体,外在的行为却不受影响。

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内在的定力和外在的表现,圣人也是如此看。

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 陈大夫说,我国也有一个得道的人,你知不知道?

曰:“圣人孰谓?”曰:“老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叔孙氏说,贵国的圣人叫什么名字?陈大夫回答,老子有一个弟子叫亢仓子,得了老子的真传,他能够把耳朵当眼睛用,把眼睛当耳朵用。

听说上海有一个机构,开发孩子的特异功能,比如说,在纸上写好字,用手一摸,不用看就知道,或者用耳朵一听,就能感知到纸上的内容,按照陈大夫的意思,我们国家的圣人比孔子强多了,还有特异功能。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

后来叔孙氏和鲁国的诸侯说了,鲁侯知道了大吃一惊,这么神奇,马上派特使用上卿的待遇把亢仓子请过来。

“亢仓子应聘而至。”亢仓子来到了鲁国,让我们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

“鲁侯卑辞请问之。”鲁候很谦虚,好像学生一样向亢仓子请教,怎么做到耳朵看眼睛听呢?

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

亢仓子说:那是别人乱说的,我没这个本领,我能够看,能够听,不用耳朵和眼睛,但眼睛还是眼睛,耳朵还是耳朵,不能够调换来用,这两个感官的技能我不用,也能看能听。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东西,往往是传言和流言的聚集地。

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

鲁候说:这更厉害了,比我刚才知道的还高明,你能做到不用耳目就有耳目的功能,其道奈何,这道术是怎么一回事,寡人实在想听听。

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亢仓子开始讲道家的修炼原理。 第一步“体合于心”字体很简单,内容不简单,我们都有自己的经验,这个伴我们生长的身体和心并不是那么配合的。思想,动作,做事情,写东西,说话,经常会有错误,因为心和身体的感觉不能合一,有人身不由己,有人心不由己,这四个字研究起来,涉及到经验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医学,科学等各方面。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我们感受一下亢仓子的修炼:

1.亢仓子说第一步修养到身体与心相合,也就是感觉和知觉合一,每根毛发都很灵敏,在中国的道家和佛家,内功打坐工夫,初步就是达到知觉与感觉合二为一,专一到每一点都清楚,坐在这里,对身体以外的都能感受到。

2.第二步是“心合于气”我们这本书的作者列子做到了,列子可以御风而行,就是在空中飞行,因为这个我们都没修炼过,所以就借用一些看过的《混元一气功》里的一些说法,古人学内功,静坐,止观,感受自己的呼吸,呼吸是有声音的,叫风,慢慢修炼到没有呼吸。整个身体空灵,只有轻微的毛孔呼吸,这个时候就认识气了。

3.第三步“气合于神”不用气了,只用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我们内心观想而成就的境界,不用身体,不用气,物质世界,可以用精神来变化。

4.第四步“神合于无”最后达到“空”,达到真空妙有的境界。后来道家归纳,“体合于心,心合于气”就是炼精化气,然后炼气化神,最后炼神化虚,粉碎虚空”,丹道派道家把人的“精气神”称为“上药三宝”。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上面神合于无,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有一个“介然之有”这个“介然之有”是什么样的“有”呢?唯然之音,轻轻一打,有一点声音,虽远在八荒之外,东西南北加上四个角,远在天边,近在眉睫之内,近在眼前,一点声音动静,都可以知道,定慧的境界,据说达摩面壁十年,达到禅定的境界,“闻蚁斗如雷鸣”有一段时间,我一打坐就睡着了,还以为得道了,一睡就定住了,其实一睡啥都不知道了,人家修道,修的最后是什么都知道。

“来干我者,我必知之。”只要冲着我来的,必定能够察觉。

“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脏之知,其自知而已矣。”到底是什么让他察觉到的呢,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不知道是头部的七窍,还是四肢的感觉,是心腹神经系统,还是内脏的自然功能,可能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只有自己不知道方法,没修炼出来。

以前看过很多书,说什么灵力,异能,神通,我们的精神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和这个世界的沟通方法有些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但在这里,亢仓子修炼得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这个功能。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亢仓子把修养的方法和鲁候,鲁候高兴极了,他日和孔子见面时,和孔子说了,孔子笑了笑,也没答话。

读书时也曾聊到“置答”有些问题,没法说,很难说,或者本没有答案,解释不清,找不到意义等;不管是因为什么,一个人说话总是原因的,无缘无故地说,只会得罪人,或是显得无聊。

孔子为什么笑了笑呢,因为亢仓子做为圣人,离孔子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以前的罗汉道就和亢仓子的自我修炼差不多,这是一种理解。(不着相)

儒家是用心的文化,刚健。道家是随心的文化,自然。佛家是无心的文化,空灵。

心 ,有心性, 小时候养性;有心情,长大了要炼情;有心气 ,慢慢形成一个人的气质; 甚至精神上的浩然正气 。

至于更高的系统修炼,下文继续分解。

何为圣人:先看一下道家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