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三、宋代《易》学(五十以学《易》)

《周易》学说发展到宋代,又起了一个重大变化,形成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宋代《易》学,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图书之学

此派以道士陈抟开其端,相继传授给刘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等图为说,使《易》学研究别生一条途径。

陈抟(?~989),五代末宋初道士,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就隐居到武当山。后来又移居华山,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后周世宗喜好外丹之术,显德三年(956)曾召见陈抟,向他询问外丹术,遂赐号为“白云先生”。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来到京师,向宋太宗建议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太宗颇欣赏,赐号“希夷先生”。平生精于《易》学,其特点是“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以寓其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邵伯温《易学辨惑》)。据传曾作《无极图》和《先天图》,前者为道家所主张万物生成归源“无极”的图说,后者为六十四卦的衍生图式。著有《易龙图》《九室指玄篇》等,均已亡佚。今存题为陈抟所作的《阴真君还丹歌注》,收入《道藏》。

刘牧,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字先之。举进士及第,后调州军事推官。曾与州将争沦公事,被排挤,险遭杀身之祸。遇范仲淹,刘牧大喜,说“此吾师也。”遂拜范为师。范仲淹巡抚河南,荐举刘牧,于是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荆湖北路转运判官。平生精研《易》学,远承陈转之传。著有《见解》《卦德通论》《先儒遗论九事》《易学象数钩隐图》。后者今尚存,收入《道藏》及《四库全书》。

邵雍(1010~1077),北宋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字尧夫,谥康节。曾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为百源先生。朝廷屡征召授官,均不赴。与周敦颐、张载、程颗、程颐合称“北宋五子”。接受陈抟一派所传先天象数《易》学。隐居读书期间,四时耕稼,自给衣食,将其居室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根据先天象数《易》理,提出“天地亦有终始”(即毁灭又复生)的观点,并提出用“元会运世”来计算天地历史的方法,认为现世的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将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主张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观。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答》等。

(二)专阐儒理

北宋胡瑗、程颐,专以儒家伦理道德阐说《易》义,其说兼取《十翼》与王弼《易》学而广为发挥,自成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至南宋朱熹,全盘接受程颐的《易》学,又采纳陈抟、邵雍“图书”之学,全面推广阐扬,遂有“宋《易》”之名与“汉《易》”相对峙。胡瑗(993~1059),北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字翼之。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官至太常博士。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主教苏、湖二州二十余年,从学者众多。以儒家之理解《易》,著有《周易口义》,由其弟子倪天隐记述师说,故名“口义”,收入《四库全书》。

程颐(1038~1107),北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哲宗时被列为奸党,贬至四川涪州。从事讲学和著述三十余年。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合称“二程”。《易》学专著有《周易程氏传》,承胡瑗之学以儒理解《易》,详述六十四卦的旨趣,唯《系辞传》以下不注。其观点对南宋朱熹颇有影响。后代学者又将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合称“传义”,元、明《易》家多遵循程、朱之说治《易》。

朱熹(1130~1200),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久居建阳(今属福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青年时师事李侗,为程颗、程颐的四传弟子。曾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认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强调“蓄锐待时”,反对盲目用兵。平生博极群书,凡经、史著述以及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广涉深研。且对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继承并发展二程的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与二程合称为“程朱学派”。在《易》学方面的建树,以《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为主,是后人称为“宋《易》”的重要代表。他的《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中长期沿用的《周易》教科书范本。

(三)以史证《易》

南宋李光、杨万里,虽不废胡瑗、程颐以儒理阐《易》的旧风,但更注意援引历代史实,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义理相互印证,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征旨趣。这种方法,又自成一派,对后代《易》学也颇有影响。自此以后,《易》学派别的分歧,日益繁多。

李光,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字泰发。少年时知礼老成,不喜欢嬉戏,他父亲称赞他说:“我的儿子真像云间鹤,将来可能会振兴我们的门第。”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师事刘安世。除太常博士,迁司封,曾论士大夫佞谀成风,言辞切至,被权臣王黼嫉恶,贬阳朔县。人南宋,于高宗时累迁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向朝廷所论谏的均是复国统一的根本大计。因忤逆秦桧而被罢官。卒后谥为庄简。《易》学著述有《读易详说》,是以史证《易》的第一部专著。

杨万里(1124~1206),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绍兴年间进士。曾官奉新知县、常州知县、广东提点刑狱、左司郎中等,累至秘书监。力主抗金,曾上《干虑策》,反对投降观点。《易》学著述有《诚斋易传》,与李光的《读易详说)同为以史证《易》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