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甲午战争前日本经济危机)

1894年10月,日本第一军邀请著名间谍学者,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拟制了《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告示,文告中把满清斥责为蛮夷政权,其号召清王朝的“汉地十八省”的豪杰一起,起义抗清。把日军自己描绘成“反清复明”恢复中华的解放者。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文告首先指责满清的合法正统性,\"满清氏元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当时豪杰武力不敌,吞恨抱愤以至今日,盖所谓人众胜天者矣。今也天定胜人之时且至焉。“

第二是告诉人们日本侵略是师出有名,”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以问罪于北京朝廷,将迫清主面缚乞降,尽纳我要求,誓永不抗我而后休矣。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若谓不然,就贵国兵士来降者证之。“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第三是鼓动国人造反配合日本,说什么”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这个日本间谍宗 方 小 太 郎 对中国了解很深,在其日记中写道 : “ 予 明 治 十七 年初 冬游 中 国 , 以后 举反旗 者 虽不 少 , 但不 如今 日 之盛 。 前之叛乱者 殆 无名 义而 叛 , 今 之叛乱 者无 不 以恢复 明 祀 为名 义 。 其故何 在 ? 曰 : ‘ 恢 复 明 朝 ’ 一 语 最易煽 动 民 心 , 又为 民 心 之所 向 故 也 。 ” (《 宗 方小 太 郎 日 记》)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反清复明“在清朝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就没有断过,清朝统治的正统性一直就备受质疑,日本想利用民族矛盾为其所用,更重要的是日本根本就不承认清朝是中国。1871年,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谈判甚至因此陷入停顿。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系对己邦边疆荒服而言”,要求只写“大清国”。

“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是日本人说的。宋朝的灭亡对日本震撼很大,郑思肖在其《心史·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亚序》记载:“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也就是说南宋灭亡后,日本举国吃素,跪拜了三天。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宋朝灭亡后,日本始终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仍以宋为正统。明朝灭了元朝过后,日本才开始跟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奉明为正朔正统,继续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明朝灭亡后,日本拒绝跟满清交往,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满清灭亡明朝之后,施行剃发易服和十从十不从之纲,日本认为清朝是蛮夷建立的,并非中国正统文明传承者。日本自认为“凡是圣人所在的地方、礼仪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称之为中国”,他们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日本有本书叫《华夷变态》,是指日本江户时代前期长崎奉行上报给德川幕府的中国形势报告书(即所谓“唐船风说书”)的文件汇编,由幕府儒官林春胜、林信笃父子编辑整理成册,秘藏于内阁文库中。《华夷变态》起止年代是1644年到1724年。该书涵盖的时间范围正是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国的时期,而日本认为这是中华变为夷狄的过程,因此命名为“华夷变态”。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编者林春胜在1674年(延宝二年)所撰序言中写道:

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云海渺茫,不详其始末。如《剿闯小说》、《中兴伟略》、《明季遗闻》等,概记而已。朱氏失鹿,当我正保年中,尔来三十年所,福、漳商船,来往长崎,所传说有达江府(江户)者,其中闻于公(将军),件件读进之,和解之,吾家无不与之。其草案留在反古堆,恐其亡失,故叙其次第,录为册子,号《华夷变态》。顷间吴郑檄各省,有恢复之举。其胜败不可知焉,若夫有为夷变于华之态,则纵异方域,不亦快乎?

日本认为中国已“华夷变态”,而自己则代表着“中华”,以中华继承人自居。这也可以从《华夷变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其中记录的南明朝廷多达17次的向日本请求援兵,在乞师时对日本的“称臣自小”、“卑辞厚礼”、 “真心袒露”和“睦邻友好”等谦恭态度,极大提高了日本的优越感。 郑成功在乞师时更是明确视日本为“华”:“贵国于我,地虽辽绝,称徐福裔,是非华人子孙乎?……昔回纥应郭子仪募,尽力唐室。夷犹如此,何况贵国与我同派,能通诗书,能习礼仪,见我艰难,不悯然乎?”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清军入关、一统天下则使日本人认为中华已沦为夷狄,华夷关系易位,”水户黄门”德川光圀认为满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后,自古以来没有被异民族支配过的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有资格的继承者。这种思想也被水户学(阳明学)所继承。由水户学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产生了明治以后的国体思想以及皇国史观思想。日本江户时代思想家山鹿素行在历史书《中朝事实》中称日本为“中华”。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下令国史局总裁,称:“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谊,明华夷内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纲常”。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甲午战争日本自以为是代表中华与夷狄的战争,认为自己才是“中华”的真正传人而清朝不算是中国,日本人不承认这是中日战争,而是日清战争。他们认为清朝不能代表中国,清朝只是夷狄,他们只是对清作战,而不是对中国作战。1895年,甲午战争惨遭失败,中日在日本马关谈判,随后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日本坚持认为“清国”非中国,拒绝清朝使用“中国”。国际称之为《马关条约》,日本却称为《日清讲和条约》。

甲午战争,日本发布讨清檄文,鼓动汉人造反,勿 为 明 祖所 笑

日本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迷惑了一些学者,民国著名的文人辜鸿铭就声称: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在辜鸿铭看来,汉唐时代形成的中国文明,被元朝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大部分失传了。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辜鸿铭的言论,为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借鉴”和利用,成了共建“大东亚文化”的依据之一,变成侵略中国的借口。

打着中华的旗号,喊着同文同种的口号,侵略中国最厉害杀中国人最多,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