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发芽的杨柳、吐蕾的山桃和天上的风筝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祥和。

风筝也叫作纸鸢,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放风筝已经发展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

但在古人手里,风筝的用处可不只是娱乐。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图自图虫网)

古代战争中的“无人机”

01

从古至今,人类都对天空充满无限的向往,风筝的出现,拉近了人与天空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的公输子(即鲁班)和墨子率先设计出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因此,后人在谈及风筝起源时,往往会追溯到这两位能工巧匠。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鲁班雕塑(图自图虫网)

风筝问世后,率先被应用于军事侦察及传递情报。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纸鸢》记载,汉代的韩信曾趁着刘邦外出征战时,通过风筝的放飞长度测量未央宫,计划挖地道攻入宫内。

《南史·侯景传》记载,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敌将侯景围困在台城,粮草断绝,形势危急。城外虽有援军,但难以取得联系。手下将军羊侃献计,把救驾密诏藏于风筝中,顺着风力放到城外,以此搬取救兵可惜风筝放出,就被侯景发觉,命部下乱箭射下。

《新唐书·田悦传》记载:田悦谋唐,派遣兵将围攻临洺城,城内守将张伾“急以纸为风鸢,高百余丈,过悦营上(送信与援军),悦使善射者射之,不能及。”

由此可见,小小的风筝在军事上也有着妙用。

唐代后得以普及

02

随着历史的演变,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造纸业的发展带动了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易、价格低,平民百姓也能玩得起。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熟练者能够操控其快速平稳地升空,并且让风筝在空中保持稳定的姿态。《全唐文》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就连儿童都会制作风筝,可见风筝作为娱乐项目已较普及。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庆纪念活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郊外竞放纸鸢,直到日暮而归。“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图自图虫网)

明清之际是风筝的鼎盛时期。相传明代著名剧作家梁辰渔善扎风筝,尤其以扎制凤凰风筝闻名于世。一次,他将用彩绸扎的凤凰风筝送上天空后,有百十只各种鸟雀围绕着风筝翻飞,如同百鸟朝凤。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对风筝颇有研究,他不仅在扎糊、彩绘上有独到之处,还著有《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记载了很多有关风筝的珍贵资料。

飞在云端的祈愿

03

放风筝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代李石《续博物志》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生,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多活动,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求。

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十分有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发明记》里说:“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

与此同时,风筝被赋予诸多文化意涵。如传说放风筝可以放掉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放到高处时剪断绳索,象征着驱除晦气和病痛。风筝上还少不了绘些吉祥图案,如蝙蝠象征“福”,松柏、仙鹤象征长寿。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图自图虫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如今,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

在此也要提醒市民,在感受风筝扶摇直上的快乐时,紧绷“安全弦”,不要让手中的风筝线变成“伤人线”。

参考资料:北京晚报、《中国古代体育》

草长莺飞二月天 丨古人放风筝仅仅是娱乐吗?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