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古代文学专题《西游记》与明清神怪幻想小说(古代文学专题论文)

一、神怪幻想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神魔小说的提出者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日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有些神魔故事着眼点放在艺术幻想而非宗教,即使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神魔小说,大半也富有幻想成分,因此,我们将这类小说概括为神怪幻想小说。

(二)神怪幻想小说的特点

1.幻化的艺术形象一活 动在神怪幻想小说中的人物主要不是现实人物,而是神、佛、仙、妖、魔、鬼、精、怪。不过,这些神怪的本质乃是人,是幻化的人,变形的人,或是神怪化了的人。

2.幻化的艺术天地-神魔怪异小说讲究超越时空,幻化形象的活动天地不再是现实人间,主要活动场景不是天庭、地府、龙宫,就是仙洞、魔窟、荒山野岭。由于这些小说的根本着眼点仍是人,神魔精怪又常出入于现实人间。为了取得幻真虚实的协调,现实世界也往往蒙上了幻化色彩。

3.神怪幻想小说的艺术思维一 不同于写实小说遵循现实逻辑,塑造神魔怪异形象,遵循的是幻想逻辑,或由幻想逻辑与现实逻辑交错而成。现实世界不可能之事,在神怪幻想小说里变为可能。艺术水平高低在于是否可信和寓意的深浅。富有创造力的神怪小说家都力求写得合乎情理,神奇而不离奇,极其荒诞之事也描述得煞有介事。

4.神怪幻想的艺术方法也与写实小说有所不同。幻想、变形、变态、夸张、奇特组合等是常用的创作方法。荒诞离奇的情节,隐含有深刻的意味,正是优秀神怪幻想小说的基本特征。

二、《西游记》的成书与多层含义

(一)从《取经诗话》到《西游记》

唐僧取经,原来是一件真实的历史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畏艰险,跋涉数万里,历时17年,到天竺国获取佛经657部,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后来,他的弟子辨机,据玄奘口述西行始末,笔录为《大唐西域记》一书。另两位弟子慧立和彦惊,又写了反映取经详细经历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两部书里的人物事迹,基本上还是真人真事。

南宋时,产生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书里已出现了以白衣秀士为外形的猴行者,并取代玄奘成为全书的主角。到了元代,关于唐三藏取经的戏曲不断出现,如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进一步使取经故事神怪化。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更是出现了闹天宫的故事。

古代文学专题《西游记》与明清神怪幻想小说

西游记

明朝永乐年间编辑的大型丛书《永乐大典》第13139卷“送"韵“梦”字条下,录有一段《梦斩泾河龙》的故事,注称出自《西游记平话》。这个故事和我们现在见的《西游记》第九回前半部分的情节基本相同。比《永乐大典》更早一些,有一部由朝鲜人写的《朴通事谚解》,那里所记述的车迟国的故事,亦注称出自《西游记平话》,也和我们现见的《西游记》第46回相近似。《西游记平话》现在失传了!!!

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

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世德堂本时,也更动了回目,插进了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第九回的内容。1980年重排时,又恢复了世德堂本的原貌,而将第九回附录于后。

(二) 《西游记》的多层含义

1.表意层。神话幻想故事一般都表现人与妖怪的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斗争。 《西游记》演变为神话幻想故事后,作品的关注点已不是能否取到经,而是以什么精神去取经。作者把往西天取经视为一项光明、崇高的事业,在作者看来,凡从事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就是正义的;而反对或阻碍这项事业的,就是邪恶的。这样理解《西游记》似乎太浅显,正邪、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也太容易。

如此易于辨别的浅显作品怎能造成趣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其关键之处,在于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斗争中,包含有许多的变化。例如真与假的变化就层出不穷。白骨精是妖怪,以迷惑人作为害人的伎俩,所不同于一般妖怪的是她变化得更巧妙。一 般妖怪为人所败,多半是一走了之,伺机再来;而白骨精却不然,惯使“解尸法"脱身,不但为了迷惑孙悟空,使他丧失警惕,而且还为了愚弄唐僧和猪八戒,使他们上当。白骨精之所以写得好,不在乎奇,也不在乎怪,而在于她善于以假的面目迷惑人,是现实生活里某一类人的高度艺术概括。

2.寓意层。与表意层不同,虽然其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矛盾冲突同样以幻想形态出现,却融入了特定社会矛盾的某些具体特征,幻想形象也有了更多的社会人印痕。幻想故事包含的意蕴已从高度抽象的正邪、真假、善恶、美丑变为较为具体的社会内容《西游记》所含寓意丰富而深刻。例如作品里写了各色帝王形象,天上的玉帝、人间的唐太宗、海中的龙王、幽冥界的十殿阎王以及取经路上的各国国王等,他们或信道、或昏庙、或好色、或兼而有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帝王都有明世宗的肢节(影子)。

3.哲理层。 《西游记》的部分幻想故事,以其独特的神奇形态超越了社会具体经验而上升到哲理层次。例如花果山的自由王国,闹冥府的突破生死界限以及孙悟空学成之后所达到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自由境界等。作为人类社会,永远不会有绝对自由的理想王国;作为社会人,永远不可能拥有无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至于人的能力,也永远不可能具有孙悟空那样无所不能的广大神通。尽管存在那么多的不可能,人与社会总存在诸多限制,但人的本性仍然具有这种绝对自由的追求。

三、《西游记》形象塑造与幻想艺术

(一)渴望自由的孙悟空

孙悟空的奋斗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为花果山美猴王的孙悟空,凭其智慧和勇敢创立猴子世界的自由王国。石猴出世时,“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之上的玉皇大帝,预示石猴的未来,必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果然,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勇闯水帘洞,为众猴寻得了一块"福地”、“洞天”。此后,众猴有了安身处,“省得受老天之气”,乐于拜石猴为王,遂称美猴王。在他统率下,“古洞神州"变为“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洞天乐土。

第二阶段,闹冥府的孙悟空,凭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取得超越生死的自由。石猴成王之后,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为了“不服阎王老子管”,“学个不老长生”,美猴王决心飘洋过海,拜师访道。从须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善变的神通,返回花果山打杀了强占水帘洞府的混世魔王,又去龙宫借宝。有了广大神通,又获得了如意金箍棒,孙悟空超越生死的追求,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随之发生大闹冥府的斗争。

古代文学专题《西游记》与明清神怪幻想小说

菩提祖师

第三阶段,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敢于向神界权威挑战,维护自我尊严的自由。老孙不属禽王兽王人间王约束,如今又突破了阎王管辖,似乎已经达到绝对自由,不受世间任何强权的限制了。可是,他不知道,除了花果山水帘洞、龙宫地府,天地间还有更高更大的世界。他没有料到,龙王、冥王在背后告了他一状,把自由与反自由的斗争引向天宫。

第四阶段,戴着紧箍到西天取经的弥悟空,在新妖除怪的同时仍不忘情于往日的自由。玉帝制服不了老孙,只好请出如来佛将他压在五行山下,一圧就是五百年,完全失去自由。要重获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尖戴紧箍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经历了五行山下五百年磨难,小悟空并没有放弃追求自由的初衷。正如他在牟退国所言:“出家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不同的是,尖上多了一 顶紧箍帽。为了恢复真正的自由,他一再要求唐僧除下紧箍。

(二)取经队伍的巧妙组合

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有种种不同的记载,取经队伍有种种不同的组合,有一师六徒弟,到了《西游记》,才变为一师四徒一龙马, 背后还有总导演观音菩萨。这种组合是服从于取经的需要。有学者认为,就取经队伍来说,三藏是指标,悟空是一股前冲力,八戒是一股离心力,而沙僧是一股向心力,表现了高度的团队精神。作品里也表明,师徒取经,想成正果,取经队伍相互协作尤为重要。

书中曾有这样的对话:

三藏方才醒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1.唐僧的性格特点。

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讽剌性地得到了统一。他一碰上妖魔,就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离开徒弟,连一餐素饭也无法捞到,以致悟空时时称他是“脓包”。

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顶礼膜拜,不问真假;朝见各国君王,他统统山呼万岁,无论贤否。八戒在天竺国好心好意高声唱喏,惊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训:“物有儿等物,人有几等人',如何不分个贵贱!"对那些口口声声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想慈悲相待。

可是保护他的孙悟空,只要主动寻妖除怪,就被他骂作“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原来他自己害怕妖精,又怕别人去斗,去杀,会惹出祸来。为了阻挠孙悟空抗魔,他动辄闭起眼睛大念紧箍咒,结果使悟空受尽痛苦,自己也反而招来灾殃。

正是通过这种性格对比,作者大大肯定了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批判了唐僧向恶势力屈服的软弱态度。这一思想高度,是以前任何取经故事所无法企及的。

2.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 普通的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

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倒也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

在取经路上,一担行李,始终由他挑着。在斩妖除怪的战斗中,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初入取经队伍,就一钉钯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大战流沙河时,他“虚幌一钯,佯输诈败”,在勇敢中也常耍一点聪明。

在顽敌面前,从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屈服,虽受气而“还不倒了旗枪",不失为英雄本色。八百里荆棘岭,仗他日夜兼程开道。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功劳,最后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正果。

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

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丢人现眼,还多次因嘴馋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乖露丑,乃至快到西天了,还动“淫心”,扯住嫦娥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

他偷懶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治、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

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着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懶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3.沙僧的性格特点。

取经队伍的一师三徒中,沙僧给人印象最浅,似乎可有可无。

其实,沙僧也有他的贡献,只是他做事不青声张而已。如果说孙悟空的性格是说了就做,那么猪八戒是没做先说,做了更要说,沙僧则是做了不说。他从不抛头露面,不夸功,不争名,不好胜,做人风格与老孙、老猪迥然不同。举个例来说,到了西天,由于没有给阿傩、迦叶两位管经的菩萨送礼,开始拿到的经书,全是没有文字的空本子。大家都没有留心,是沙僧首先发现,慌忙递与三藏道:“师父,这一卷没字。"这才引起了行者、,八戒急急重阅,翻查了几卷,都没字。唐僧叫“通打开来看看”,才明白“卷卷俱是白纸”。

(三)神奇有趣的幻想艺术

1.幻想的神奇性。许多神怪小说的作者以搜奇志怪为能事,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西游记》 则不同,它幻想的翅膀飞得高,而现实基础又扎得深。从孙悟空出生到大闹三界,从取经途中遇到的八十一难到最后成了“斗战胜佛”,所有情节,可说是极尽变幻之能事,无往而不神奇。连他手里的金箍棒,也被描写得神乎其神。要它大,可以大到顶天立地;要它小,可以小如绣花针,藏在耳朵里。这根金箍棒对塑造孙悟空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倘若孙悟空没有得到这根金箍棒,以后的情节就很难开展。

2.幻想的诙谐性。孙悟空在严肃的战斗中总是含有诙谐的情调。他反叛天庭,扫荡妖魔的斗争不能说不激烈,态度不能说不坚决。但不论敌人如何凶狠,环境如何恶劣,斗争如何艰难困苦,孙悟空永远是那么乐呵呵、笑嘻嘻的,抓喉挠腮,寻找机会戏弄一下敌人,满脸轻松戏谑的神气。再大的权威也不放在眼里,再严重的斗争也视若等闲。如来是佛家之祖,孙悟空斗法时撒尿于如来指丫,与其说是做记号,显示其机智,不如说是亵渎,表示其蔑视。

3.幻想的童话性。儿童喜爱富有趣味性和探险性的幻想《西游记》的幻想故事很投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孙悟空是儿童特别喜欢的神话形象。他是猴、是人、又是神,大人欣赏孙悟空偏重于人性和神性,儿童更欣赏他的富有人情味的猴性,活泼、爱闹、顽皮,没有一刻安静,总是不断追求新奇、冒险。老孙和猪八戒搭档,更是处处惹人发笑。

4.幻想的逻辑性。幻想的实质是突破现实,超越现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之事可以变为可能,不合情合理之事可以变为合情合理;正不敌邪之事可以变为邪不敌正。也就是说,可以依照人们的主观意识和理想进行幻想。这么说来,幻想岂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其实,写得好的幻想故事和幻想人物依然有其特定的幻想逻辑。

《西游记》 里的幻想之所以耐人寻味, 在于它不管如何变幻莫测,仍顾及人情物理的内在逻辑。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和引发取经人的矛盾,都有其心理依据。先化美女以诱惑猪八戒,被老孙一棒打“死"。再化为老妇,装做寻找女儿,欺骗唐僧,以为悟空真的打死人家的女儿;白骨精再次被老孙一棒打死"后,又化为老翁,装成来寻找出家未归的女儿和老妇人最后导致八戒的挑拨,唐僧的误解,并下令驱逐孙悟空。在巧妙曲折的故事中,奇幻的变化,不但合乎幻想逻辑,而且合乎每个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逻辑。

四、《西游记》的续书与《封神演义》

(一)较有新意的续书:《西游补》《后西游记》《西游补》,16回, 又名《新西游记》。作者董说,字若雨,浙江乌程人,20岁应试落第,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门下。明亡后削发为僧,与渔樵为友。

小说接《西游记》第61回“三调芭蕉扇"写起,叙唐僧师徒过了火焰山,悟空化斋被小月洞鲭鱼精所迷,进入幻化的青青世界。他见小月王为省却西去大路上的艰难险阻使唐僧一行直达西天,正指令众人凿天,闹了笑话;至万镜楼中,见科考放榜时士子们的种种丑态;入古人世界,老孙化身虞美人与项羽调侃,使项羽露出假英雄的面目,后老孙从梦中惊醒。

《西游补》借虚幻世界的描写和荒诞情节的设置,除了抒发情缘梦幻、空破情根的虛无思想外,同时借助梦幻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

顷刻间,便有千万人,挤挤拥拥,叫叫呼呼,齐来看榜。初时但有喧闹之声,继之以哭泣之声,继之以怒骂之声;须臾,一-簇人儿各自走散:也有呆坐石上的,也有丢碎鸳鸯瓦砚;也有首发如蓬,被父母师长打赶;也有开了亲身匣,取出玉琴焚之,痛哭场;也有拔床头剑自杀,被一女子夺住;也有低头呆想,把自家廷对文字三回而读;也有大笑拍案叫命,命,命";也有垂头吐红血;也有几个长者费些买春钱,替一人解闷;也有独自吟诗,忽然吟一句,把脚乱踢石头;也有不许僮仆报榜上无名者;也有外假气闷,内露笑容,若日应得者;也有真悲真愤,强作喜容笑面。( 《西游补》第四回)

《后西游记》是《西游记》的另一部续书, 立意颇为新颖,也属续书中写得好的一部。小说主要写玄奘取经返唐百余年后的唐宪宗时期,原来从西天取回的真经,被俗僧随意歪曲,世间佞佛帝王胡乱鼓吹。已失去原旨变成佛徒们愚民误国,搜刮钱财的工具了。玄奘等人得知“世堕邪魔”,禀知如来。如来救命“仍如求经故事,访一善者”,“复到我处求取真解,永传东土以解真经,使邪魔外道一归于正”。于是引出大颠和尚(唐半偈)、小行者、猪一戒和小沙弥师徒四人再往西天求取"真解”。

(二)“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的《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又名《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封神榜》、《商周列国全传》 。全书20卷100回。作者有许仲琳、陆西星两说。

作为- -部神魔小说,本书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夸张、富于幻象。首先是赋予各色人物以奇形怪貌和奇能怪技。如雷震子胁下生翅,双手能长神目。哪吒莲花化身及三头六臂。高觉和高明的千里眼、顺风耳,罗宣的火箭,吕岳的瘟丹等,都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其次是对战争武器和手段的奇特联想。如哪吒的一根绫带,竟然“摆一摆江河晃动,摇一摇乾坤动撼”,燃灯道人的玲珑塔,广法天尊的遁龙桩,魔礼红的混元珍珠伞,琼霄的混元金斗等。

再次是演阵布兵之术繁富奇妙,如十绝阵、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等,演破守攻,变化复杂。

本书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也较为生动。如哪吒的天真纯洁和叛逆精神,二郎神的灵敏果断、聪明多智,姜子牙的忠厚坚韧,崇侯虎的贪鄙横暴,妲己的阴险残忍,费仲的反复无常,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信服。尤其是申公豹的阴险恶毒、忘恩负义、善于挑拨、倒行逆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在语言上,本书韵散相间。用韵语时文笔拙劣,了无生气;而用散体则颇为牛动.富有新意。

(三)内容庞杂的《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李百川作。作者籍贯、生平不详。百回抄本有作者《自序》,谓其于乾隆癸酉(十八年,1753)开笔草创《绿野仙踪》前30回时,已年过三十。

《绿野仙踪》今存百回抄本和80回刻本。刻本由抄本删削修订而成,但故事情节与百回抄本大体相同。小说叙述落第士子冷于冰寻仙访道,得火龙真人传授法术、法宝,斩妖除恶,度世点化,最后功德圆满,飞升天界。作品中,冷于冰等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画符念咒、缩地土遁、以木剑斩狐、雷火珠击鼋、与秦尼斗法、玉屋洞收猿、桃仙客除妖异等情节,显然由《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