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刘处长的去与回——王愿坚小说《普通劳动者》的几点疏忽(黄清)

刘处长的去与回——王愿坚小说《普通劳动者》的几点疏忽(黄清)

著名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文学前辈叶圣陶先生推崇备至,作过修改和评论(见教学参考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写作文鉴》)。长时期选作中学语文教材。笔者做学生学过,当教师教过,思想教育和写作艺术上受益匪浅。然而稍加探究,不难发现小说在人物处理上有明显而又不易察觉的疏忽,每当读起,总觉得疙里疙瘩,不自如。今指出请教于方家和读者朋友。

请看小说的第五、六、七自然段: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着。在一道一米多深的土洼下面,平躺着一列斗车,战士们把砂土挑到崖边,再由另一部分人把它倒到车里去。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上前去。别的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以下略)

小说开头四段交代林部长(将军)是和刘处长一同来到水库工地的。第五段三次写到“他俩……”,说明两人始终是在一起的,是在一起用筐提土的。可是紧接第六段,刘处长陡然不见了,只有将军一个人了(“单干户”)。从此小说便转入写将军同战士小李一起抬土和戏剧性的误会。直到小说临尾才又写到刘处长跟在分队长后面跑回来。读者不禁要问: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到什么地方去了?干什么去了?当然,为了情节发展、刻画主要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处理刘处长这个次要人物,可以“挥之即去,召之即来”,但最好是交代一笔,使之合乎情理,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兀才好。好比戏剧舞台的演出,每个人物的上场下场,都要经过精心周密地安排。上场是剧情需要,下场是剧情需要,不会无缘无故的上场下场。小说情节和人物可以像诗歌、影视剧那样跳跃,但这里不够适合,整篇小说不是那种写法,不是王愿坚小说的风格,只能是疏忽。笔者不揣冒昧,认为在第五段之后应补写如下文字:

提了几筐,刘处长忽然想起来,说道:“咱们还没(找分队长)报个到哩。”

将军想了一下,说:“好,你就去吧。”

刘处长大步流星地去了。将军没停手脚,继续提土。

下面再接第六段。

这样,既为刘处长的“消失”作了明白而又合乎情理的交代(小说开头写将军扛行李来,不会是只劳动一天,就有必要找单位负责人报到,好安排食宿),又为后文他随分队长跑回来,由分队长解决小李的“误会”(是刘处长向他介绍了将军),就照应起来了。这样才能严谨完美,无懈可击。